(陕西省凤翔县医院;陕西凤翔721400)
【摘要】目的 分析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56例健康体检患者,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未进行溶血处理,研究组则接受溶血处理,对比两组生化检验结果,并分析溶血预防措施。结果 在UA、ALT、K+、AST、GLU、ALP及LDH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Cr、TG、BUNJ及TC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溶血极易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则需要将溶血预防措施做好,避免溶血标本。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预防
溶血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由细胞内部溢出的一种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胆碱盐、机械性强力振荡、皂碱、乙醚、过碱或者过酸、酒精及突然低温冷冻等是诱发溶血的主要因素[1]。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一旦出现溶血现象,极易对疾病检验造成影响。本次实验主要针对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56例健康体检人员均为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8)中,有16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23岁-56岁,均值(36.12±4.32)岁;研究组(n=28)中,有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24岁=54岁均值(36.19±4.28)岁;在基线资料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受检人员4ml静脉血,对照组未进行溶血处理,研究组则接受溶血处理。两组均于室温下进行离心操作,每分钟3000r,进行10分钟离心操作,然后提取上层血清,放置在4℃冰箱中保存,最后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血液标本检测,各项操作均需要按照说明书严格开展,两组均进行10次样品检测。
1.3 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生化检验指标,包括血钾(K+)、丙氨酰胺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及碱性磷酸酶(ALP)。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的分析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采用t值检验的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两组比较采用P值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UA、ALT、K+、AST、GLU、ALP及LDH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Cr、TG、BUNJ及TC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在UA、ALT、K+、AST、GLU、ALP及LDH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Cr、TG、BUNJ及TC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溶血可对部分临床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包括LDH、ALT、ALP及AST等,上述指标浓度是细胞外液浓度的22-160倍,所以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则需要将溶血预防工作做好。尽管现阶段,临床采取了先进设备与技术,使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因为检验人员并未重视标本的观察,进而出现了误诊,影响了临床诊治,以下分析了溶血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分析标本溶血因素[2]:溶血包括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两种,体内溶血诱发因素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自身及手术等,致使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体外溶血则包括甲醇或者乙醚等化学物质的应用、突然解冻或者冷冻、机械性振荡等。①标本运送、采集期间存在操作不合理。采集标本过程中,操作不合理,由血肿或者输血位置采集血液。采集期间,止血带过紧捆绑,且长时间压迫,致使血管内部压力增加明显;真空管中置入血液速度增加,导致气泡出现;血液采集时,未擦拭干净消毒液,致使标本中混入杂质;②临床检验操作不合理。长时间放置标本或者在温度偏低冰箱中保存,致使标本结冰;水浴箱内温度偏低或者偏高;离心机应用期间,长时间操作或者离心速度增加;离心管内部存在异物,致使红细胞受到挤压,最终造成溶解破裂。③医疗器械质量不合格。采集标本、试管存放及注射器等设备未合理清洁、密封保存差;采血针质量存在问题等;④医护人员未合理操作。采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未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工作态度问题等,致使标本运送、采集等产生问题,进而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
标本溶血预防对策[3]:①熟练掌握采取、检验操作。样本采集过程中,禁止过紧捆绑采血带,严禁长时间捆绑,合理控制血液置入试管速度,禁止剧烈摇晃试管,避免标本溶血。与此同时,禁止反复穿刺血管,防止血肿现象的发生造成溶血;②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溶血现象与医护人员责任强度、工作态度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应强化医护人员操作及专业能力,增强其责任心。协助医护人员意识到溶血的缺点。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增强其责任心,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③采用质量较高的医疗器械。现阶段,医疗器械管理相对混乱,造成医疗器械质量较差,对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所以,购买医疗器械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质量,并强化监督、管理,针对不合格产品,禁止使用。
总而言之,标本溶血极易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导致准确度偏低,进而对临床诊治造成影响,所以应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及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怀周, 方雯, 陈明坤,等. 真空采血管采血量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7, 32(2):94-98.
[2] 梁鹏.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3):127-128.
[3] 耿素亚, 李国锋. 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8, 36(2):209-210.
论文作者:李海婷,,张录喜,,赵永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标本论文; 生化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操作论文; 现象论文; 差异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