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生产力功能
周晓世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 由于物联网技术对工业化的影响具有特殊性,所以就要准确地把握物联网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文中着重分析新型工业化要求与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是否吻合,以及物联网对生产力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对生产力的影响有技术和管理两个方向,促进技术进步,更直接促进生产和协作的组织方式变革;物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对产业生态中的三大产业链条都具有优化作用。
关键词: 物联网;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渗透力;产业链条
0 引 言
美国很在乎中国的5G技术,德国“工业4.0”战略很重视所谓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技术,就是因为人们都意识到与此密切联系的物联网技术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的影响具有关键性,第二次革命的电力技术、第三次革命的IT技术也如此。那么,新型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与此相似)关键性影响是什么呢?是不是物联网技术呢?文献[1-3]深刻地揭示了物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作用。奚加荣还从协同融合、场景设计、生态协同三个方面分析阐释了这样的作用[4]。
护理人员必须按时地给药,且在选择药物种类时应尽量首选口服药物。在给药期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自动调整患者的给药方法和量。中度疼痛病人当首选丹宁和可待因等,并且在严重疼痛的病人中优选吗啡等镇痛药物。观察给药方式可以消除约70%的患者疼痛症状,在给药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按时地检查病房情况,观察病情,评估疼痛性质,程度及部位,按时给药。使用药物镇痛治疗,必须遵守相关要求。服用药物后要注意病人的状态,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身体合理疼痛缓解情况,记录疼痛变化的情况,并且及时向医生收集信息反馈意见,努力为不同的病人制定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利于改善药物治疗的效果。
物联网技术具有怎样的影响?要分析其对产业生态的影响,也应当分析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的方向与性质,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物联网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科学规划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
1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本质
1.1 工业化的本质和任务
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借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工业化促进提高生产力技术水平;第二,工业化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协作水平;第三,工业化促进产业生态自我调整;第四,工业化促进优化经济结构,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化。工业化的这些本质作用,既对经济发展具有整体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包括社会活动、社会形态的存在及管理,甚至是意识形态都会受到影响。
按照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构成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从这些战略部署规划所明确的目标中,能够看出一条主线,即新型工业化之路,要通过“互联网+”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再以此为基础加强“智能制造”,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如图1所示。
看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了什么,而是看它是怎样生产的,就是说生产方式是衡量生产力水平乃至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和本质特征。生产力要素的简单堆砌并不是生产力,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产力,而生产力要素结合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对生产力促进作用,体现为能够促进要素结合的效率,进而促进生产方式改变并提高生产率。技术,体现了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管理,体现了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使用的社会化协作的结合方式。因而,技术和管理对生产力要素高效能结合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一,技术影响着劳动者生产能力;第二,技术影响着劳动工具的生产能力;第三,管理影响着生产方式。
2017年开始,公司职工岗位经营规模又由30亩提到50亩,并提供5亩的自营经济地,经营模式实现了从“30+3”向“50+5”的升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总体水平再次得到提升。
1.2 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内在要求
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应当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下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占据高端或高点,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那么新型工业化就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其一,是要求创新驱动的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其二,是要求协同创新的发展。促进全球创新合作与产业交流,形成技术产品、业态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三,是要集群集约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生产要素高效“配伍”,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其四,是要求智能融合的发展。促进“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五,是要求绿色安全的发展。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呢?第一,以信息化为新的带动力和标志。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是信息经济,这已基本成为共识[6]。第二,以工业结构和相关经济结构优化为基本特点。工业化的发展结果在形式上,可能反映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本质则是工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工业化可能存在消极负面作用,这会制约进一步的发展。第四,以对外开放为重要条件。工业化要求提高生产力要素的周转效率,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产业分工下推进工业化。
2 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力发展使命
2.1 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首先,物联网对产业业态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产业业态系统中有三个核心关系链,即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三个产业链,它们构成了产业业态系统的核心层[8]。产业生态优化,说到底是否能够提高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效率,是否能够提高制造质优价廉产品的效率,是否能够提高了解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效率。现代工业发展中,产业、企业各行其是、独来独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力图占据链条上每一个节点也是做不到的。生产方式发展要求一定体现为分工越来越细化,协作越来越广泛,就是说产业业态系统要求系统组成愈加紧密的技术、产品、市场产业链。物联网在提高产业生态系统中三个核心系统功能上,具有强大的助推力。
产业转型包括生产技术的转型,组织方式的转型。前者体现了生产技术方式创新,进而达到生产技术的高端化;后者体现了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方式,也是催生新兴产业业态的基本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是作为调整工业化进程来使用的,但它是战略性的调整工具,而不是常规的产业管理的行政工具。这种战略性调整,一个要考虑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重点,另一个要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和要求。然而其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也恰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什么?其一,促进生产技术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其二,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协作水平,生产服务商业化现代化;其三,促进产业链条连接带动能力,完善产业自我调整的能力;其四,促进资本资源转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2011年12月,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即: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和军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延续,总目标是实现制造强国,并分三步实现: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二步,到2035年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生产力要素组合有四种基本形式[5]。第一种为质态组合方式,是指生产力构成因素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联系状态,反映的是某种技术性联系,即生产力诸因素(诸环节)之间互相提供生产条件、互相进行实物补偿的“投入产出链”。第二种为量态组合方式,是指生产力构成因素客观要求的数量配比。其反映生产力构成因素所需要的比例关系,以及生产力因素为形成有效的生产力所需要的规模。第三种是时间组合方式,指生产力因素流转在客观上要求的时序安排。实践中这样的安排要求要通过劳动者因素与生产资料因素的时间组合,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的时间组合,基础设施与制造设施的时间组合等来实现。第四种是空间组合方式,指生产力构成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联系状态。 空间组合反映了生产力的形成对特定因素的禀赋的依赖特征,从而影响生产力水平。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退耕还林地间作黑麦草后均提高了鲜草产量,不同退耕还林地赛什斯镇拉干村、天堂镇科拉村、石门镇马营坡村和哈溪镇古城村黑麦草产量分别为4392.18、4155.37kg/667m2、4562.07kg/667m2和4358.25kg/667m2,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117.75%、95.55%、82.14%、101.42%。平均值为4366.97kg/667m2,较对照(CK)平均值提高了98.27%。
图1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3 物联网对生产力影响的分析
3.1 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显然,四种组合方式存在组合效率高低不同的可能。工业化,说到底就是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提高这种组合效率,以往出现的工业革命历史地诠释了这一点。
技术和管理有不同的属性,也有相似的作用。技术有自然属性,即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自然界的法则,符合自然规律,以此建立人与自然高效率的联系;管理有社会属性,即管理是促使个体能力结合的合力更大,而不是相互抵消的活动,以此建立生产中高效的社会联系。很明显,技术和管理所具有的相似的作用,就是将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的能力。
3.2 物联网对生产力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原因就是其对提高技术和管理的先进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技术对促进提高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在技术方面,体现为促进工具变革,促进工艺变革;在管理方面,体现为促进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经营社会组织方式变革。促进工具变革,人工智能的技术向生产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新的产品、工具不断涌现,机器人、车联网服务、VR技术、智慧医疗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等,这里有些成为人们提高生产力的工具;促进工艺变革,物联网连接起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也放大了人类智慧能力,这就极大地促进了跨界融合、集成创新,智能化的工艺及技术不断涌现,无人工厂、工业机器人、无人商店……;促进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变革,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技术因处理能力制约,应用面只有10%左右,而物联网的到来,增强了云计算和通信的能力,进而促进管理能力的提高,甚至改变生产组织方式,促进企业经营社会组织方式变革。物联网增强了数据处理、通信能力,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组织方式(产品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另一方面也影响和促进了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变革,有些变革甚至是对传统的颠覆。
3.3 物联网对产业业态演化的影响
物联网对产业业态影响的预测如表1所示[7]。关于物联网生产力功能,还可以从产业业态角度来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行为是受心理动机影响的,行为沉默表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情感上对课堂内容的缺少兴趣。[2]
表1 物联网对产业业态影响的预测
工业化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就是放大工业化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这个道理好讲,可做起来往往就存在失误之处。比如忽视经济规律,片面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实施“去工业化”,我国搞过运动式“退二进三”;比如重空间布局轻产业配套,产业园区热闹一时,产业集而不聚;还比如,忽视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忽视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等。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呢?
其次,物联网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产业生态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促进技术变革并促进管理变革,其跨界融合的能力催生着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车联网、云计算平台、大数据服务、智慧健康服务、研发外包……,这些新的产业运行模式演进让人眼花缭乱。
2.1 3种检测方法检出结果比较 固体培养法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47.8%(269/563),液体培养法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44.8%(252/563),PCR法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50.1%(282/563)。PCR法支原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固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但3种方法的支原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结 语
第一,理论上讲,物联网对生产力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实施,进而又影响劳动者生产能力、劳动工具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方式。从实践中看,物联网技术能够促进改进技术,并促进工具变革,促进工艺变革;能够改进管理,并促进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经营社会组织方式变革。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背景各异的生源。免试入学也使得学校无法把控生源素质,政策的公平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家长抱着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高的想法,在新的城市站稳脚跟后,费尽人力财力将孩子接来上学,期待孩子在学习上有新的突破,而由于两地教学进度、模式、甚至教材版本的不同,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学生由于地区英语教学水平或者进度的不同,造成了英语学习的脱节。同时,生源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日益突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学,还要让学生想学。因此,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而分层教学则是因材施教具体实施的一个重要模式。
第二,物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通过市场表现能够清楚观察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生态中技术、产品、市场这三个核心产业链条的优化作用。物联网如此之积极作用,与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战略要求十分贴合,因此它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一定是重要的发动机。
不难看出,发展物联网具有战略性,具有产业业态发展战略影响,而不简单是生产力要素资源方面的影响;发展物联网也有特殊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革命的电力技术,第三次革命的IT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变革;对管理发展的促进有作用,但往往是间接的,而物联网对管理的促进则更直接,因为很多管理技术、协作思想已经融入物联网技术中,如大数据技术。
参 考 文 献
[1]信息化建设编辑部.邬贺铨:从“两化融合”到产业互联网[J].信息化建设,2017(9):9-11.
[2]张治栋,唐宏骏.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1-5.
[3]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4]奚加荣.NB-IoT应用展望及生态协同[J].通信世界,2016(25):52-53.
[5]薛永应,张德霖,李晓帆.生产力经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6]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信息经济崛起:“物联网+”时代产业转型路径、模式与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17-18.
[7]马为清,杜慧婵,牛江蓉.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研究[J].智能制造,2017(7):24-28.
[8]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20-32.
[9]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2):17-21.
[10]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1-3.
中图分类号: TP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302(2019)08-0047-03
DOI: 10.16667/j.issn.2095-1302.2019.08.015
收稿日期: 2019-03-29 修回日期:2019-05-07
基金项目: 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沈阳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SYSSKJH2017016)
作者简介: 周晓世(1961—),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标签:物联网论文; 生产力论文; 新型工业化论文; 产业转型升级论文; 渗透力论文; 产业链条论文; 沈阳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