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世界的消极统一--高青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人与世界的消极统一--高青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高清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论文,否定性论文,世界论文,关系论文,高清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对这个根本性问题的理论回答,构成哲学的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高清海先生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对世界的关系,不是动物式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因此,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只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从哲学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战略上推进中国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从思想上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高清海先生对哲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

       “实践”,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界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然而,如何理解“实践”,怎样用“实践观点”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仅是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如何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问题。

       通常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对“实践”的这种理解和解释,凸显了实践的能动性、对象性和物质性,既揭示了实践活动与消极地适应自然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又揭示了实践活动与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活动的区别,因而合理地表达了“实践”的本质。但是,在对“实践”的这种理解和阐释中,却隐含着两个未予揭示的根本性问题:其一,实践作为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如何从实践的观点去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其二,从实践的观点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否构成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新的思维方式?高清海先生所提出和论证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是对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揭示和回答。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由此构成理解和阐释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在高海清先生看来,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先生的这个根本性观点,直接地源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所以“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唯心主义之所以“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就在于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在高先生看来,对“实践”的“合理的解决”,就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关于“实践”,高清海先生首先不是给出定义式的回答,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解决”。高先生提出:“人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由于人的活动已经两重化了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两重化就是指:一方面具有自然的本质,同时又有属人的本质”②。对于两重化的现实世界,以往的哲学家们“或者把属人世界简单归结于自然本质,或者把自然世界简单归结于属人本质”,“都不能从否定性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现实世界的两重化本质”③。正是从现实世界的两重化的根源和基础出发,高清海先生提出了对“实践”的根本性理解:实践,内蕴着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这两种“尺度”,既是依据“物的尺度”的“合规律性”活动,又是依据“人的尺度”的“合目的性”活动,因此“实践”构成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在这种否定性统一的活动中,实践“既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矛盾性质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它们统一性的基础”;因此,对实践的“合理的解决”,“也就是理解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否定性统一关系的基础”④。

       高清海先生所概括的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其重大的哲学意义首先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思想内涵:“实践既是消除主观性与客观性各自的片面性、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的活动,又是发展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造成主体与客体新的矛盾的活动”。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蕴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秘密,也蕴藏着人的对象世界的一切秘密。它是人类面对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同时又是人类能够获得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力量和方法的源泉和宝库”⑤。因此,只有以“实践观点”去理解和阐释人对世界的关系,才能构成马克思所说的“合理形态”的世界观。

       正是从对实践的“合理的解决”出发,高清海先生突破了理解“实践”的狭隘视域,明确地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基础,自觉地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自然就会引起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并“必然会引起全部理论观点的深刻变革”。因此,高先生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我们决不能把它看作仅仅是用来回答认识的基础、来源和真理的标准等认识论问题的一个原理,而必须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用以理解和说明全部世界观问题、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观点的新的思维方式。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内容的实质”⑥。

       二、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真理观

       人对世界的关系,之所以不是动物式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人所特有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既是依据“物的尺度”的“合规律性”的活动,又是依据“人的尺度”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从实践的观点看,人所追求的真理,就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且必然包含着人的“合目的性”的追求。因此,高清海先生不仅以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去解释“实践”,而且以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去揭示“真理”,从而突破了“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问题,或者通俗地说,“对不对”与“好不好”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中莫衷一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并经常被分割为关于“对不对”的真理问题与关于“好不好”的价值问题。这就是高清海先生所指认的“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正是针对这个“狭隘视界”,高先生振聋发聩地提出:“人们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⑦这个追问,构成高先生探讨真理的文章的题目:《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并把对真理的理解引向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

       人们为何要追求真理?高清海先生颇具深意地提出:“人们通常所说求真、讲真、叫真,以及‘要为真理而奋斗终生’这些话,决不仅仅是要使自己去适应或符合于外在的客观、客体和对象的意思,它们具有的内涵明显都超出了科学认知真理的那种意义。一种需要并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甚至不惜贡献生命而去争取的真理,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目标,其中必然体现着人们的某种理想和追求,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莫大的美好期望。这样的真理,只能属于人自身创造本性的实现,不可能仅仅是回到事物已有的预先规定”。由此,高先生提出要从哲学的理论特性去重新理解哲学意义的真理:“哲学本是来自于生活的,理应去表现生活、理解生活、说明生活、批判生活、引导生活。哲学的真理论是教人分辨真假、追求真理的专门性理论,它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和高超的意境,全面去表现生活中的求真活动,不仅要说明实然性的、手段性的、理论性的真理活动,也应说明应然性的、目的性的、实践性的真理追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不能够也不应该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真理的问题上面”⑧。

       在高清海先生看来,在哲学的意义上理解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去理解真理,也就是从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去理解真理。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深刻地指出,“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⑨。正是基于列宁的上述思想,高先生提出,“实践本性意味着,人是一种自我创造性的存在”,“人在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本性外投的方式。在把自身本质对象化于外部存在的同时,也就使对象人化,把自然事物变成了‘为我的存在’”。由此,高先生富于洞察力地提出与“真理”相对的“假理”问题:“人之所以需要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能制造一种假理,而且人也总在那里不断制造着假理。由于人经常为假理所诱导,又为假理所迷惑,常常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真假难分,所以才需要去追求真理、分辨真假”。“事情往往是这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假的可以变真真的也可变假,正所谓真变假时假即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不是这样,人就失去了创造能力,也就不再是人”。高先生说:“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求真就不简单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实际的创造活动;人所追求的真理也不单纯是为了适应自然、认同客观,而是贯注着人的理想、追求的一个创造性目标。为此,我们就不能不去调整、改变过去从单纯认知真理所形成的那种真理观念和理论框架。”高先生提出,从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看“真理”,“人所追求的真理,在它身上所体现的统一性就决不只是单纯趋向客观性的那种客体本有的统一性,而应是以人的方式所建立的人与客观、人与对象、人与世界的新的更高的统一性,这样的真理必然是体现着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性”⑩。这就是高先生的人与世界否定性统一的真理观,也就是高先生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哲学真理观。

       三、人对世界否定性统一的哲学观

       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不仅是高清海先生的实践观和真理观,而且是高先生的哲学观——理解和阐释全部哲学问题的“理论硬核”或“解释原则”。高先生把自己的这个“解释原则”概括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并凝炼成一个精辟的哲学命题——“人是哲学的奥秘”,从而提出了关于“哲学”的根本性观点——“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按照通常的解释,“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因此,“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性观点”。依照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怎么能说“人是哲学的奥秘”,并且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高先生从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出发,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哲学观作出了系统的、深刻的理论论证。

       高先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要研究“世界”?他的回答是:“人是出于关心人才去关心外部世界”,“为了理解人而研究世界,这应当是‘哲学’研究世界与‘科学’研究世界在任务、视角和方法上的根本分野”;因此“把‘世界观’说成应当提供有关世界整体知识图景的看法,并不符合哲学理论的本性”;如果“要求哲学去提供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不仅有“越俎代庖”之弊,而且也是“无能为力”的(11)。高先生上述思想,不仅把哲学的“世界观”与凌驾于科学之上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哲学区分开来,而且为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哲学的“世界观理论”离不开人的“视角”和“方法”,所以高先生提出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世界是同样的那个世界,哲学家们从它却创造出了不仅彼此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无数种世界观理论”?他的回答是:“哲学家们不仅总是从对人的关系中去认识世界,他们在其世界观理论中所贯彻和表现的也只是人的观点”,“他们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理解人的,是怎样期望于人的,他们所创立的世界观也就属于怎样的理论”。“这样的世界观理论,作用并不在于给人们提供知识,提供知识乃是科学理论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要为人们提供升华自我精神世界的意境,向人们提供能够以人的方式对待世界事物的人的观点和方法”。“哲学理论根本地说来,只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思维方式’,它的作用也只在于推动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和自我解放”(12)。正是基于对“哲学”、特别是直接地基于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上述理解,高先生明确地把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定义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是千差万别的,其根源就在于以怎样的“原则”和“方法”去看待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高先生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人们理解人自己的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是要以“实践”的观点“确立起把人理解为自身创造者的思维方式”,从“否定性统一”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13)。因此,只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构成“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才是在对实践的“合理的解决”中所构成的“合理形态”的哲学观。

       四、“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真实意义”

       高清海先生所强调的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学界所说的以“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真比较这几种“研究范式”,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真实意义”。

       一是对实践范畴哲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社会生活,并以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去批判“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这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等解释模式的共同之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诸如实践的客观性、历史性、能动性、目的性等——出发去解释人的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在“实践唯物主义”这里,“实践”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实体性的哲学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原则。正因如此,“实践唯物主义”既试图把实践作为核心范畴而贯穿于各种哲学问题之中,又无法把实践作为解释原则而重新解释全部哲学问题。与“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并不仅仅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主要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也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正因为是把实践的哲学意义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以这里的“实践”既不是一种经验对象的“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这种解释原则,就是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

       二是对实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的不同理解。由于“实践唯物主义”是从“实体”意义上理解“实践”范畴,因而合乎逻辑地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首先在于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这种解释表明,“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解释原则。尚未跳出传统哲学寻求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窠臼,只不过是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或“精神”替换为“实践”。正是这种本质上属于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使得“实践唯物主义”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之中。这就是,如果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视为“世界的本原”,如何解释人类产生之前的世界的存在?“实践唯物主义”迫不得已地作出这样的解释:“马克思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并没有用实践本体论去取代物质本体论”。这种解释显露了“实践唯物主义”内在的理论的不彻底性。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中,实践范畴的哲学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可以用“实践”和“物质”这两种本体论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如何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与“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是把“实践”当成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恰恰相反,是从“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哲学革命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应当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唯物主义”这两种解释模式的原则区别。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看来,寻求“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其哲学意义并不在于把某种存在视为“本体”,而在于它以寻求“本原”或“本体”的方式而构成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即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高先生指出,这种寻求“世界本原”的思维方式有三个根本性的思想前提: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现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验的存在;就其思想原则来说,是把主观和客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排除掉主观性的纯粹客观性;就其追求目标来说,是把绝对与相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排除掉相对性的纯粹绝对性。与这种思维方式相反,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彻底变革了这种把本质与现象分离开来、把主观与客观割裂开来、把相对与绝对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从而构成了重新理解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仍然以寻求“本原”的思维方式去解释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并把“实践”解释成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就难以避免地从马克思这里倒退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三是对马克思所实现的“实践转向”的不同理解。学界通常是以“实践转向”来标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那么,“实践转向”的真实内涵和真实意义是什么?是指马克思把哲学的对象“转向”人类的“实践”活动吗?如果把“实践转向”理解成哲学对象的改变,那么,这里作为哲学对象的“实践”,就仍然是“实践唯物主义”所指认的实践活动本身,而不是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如果把“实践转向”理解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则会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具有革命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论的世界观”,是一种新的哲学解释原则:它以实践自身的矛盾性为基础,深刻地揭示了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在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中,既显现了现实世界的自然性与属人性的二重化,又揭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二重性,还凸显了社会历史的创造性与规律性的二象性。由“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或“实践论的世界观”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恩格斯所说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理论。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层地发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用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探索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发展史,是探究和反思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历史,因而是变革和更新人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的历史。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探究和反思,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和引导,对人的观念的变革和更新,是通过哲学观念自身的变革而实现的,是通过赋予哲学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而实现的。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更新,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支撑点”。在哲学发展史上,高清海先生以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为“理论硬核”和“解释原则”而构成的实践观、真理观和哲学观,为推进哲学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阶梯”和“支撑点”。这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真实意义”,也是研究和阐发这一思想的“真实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0页。

       ②《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③《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第134页。

       ④《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第134页。

       ⑤《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第125页。

       ⑥《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第125、126、114页。

       ⑦《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⑧《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100、101页。

       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页。

       ⑩《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101、102、104、108页。

       (11)参见《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总序,第1~2页。

       (12)《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总序,第2~3页。

       (13)《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7页。

标签:;  ;  ;  ;  ;  ;  ;  

人与世界的消极统一--高青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