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结构失衡现状分析与思考_金融论文

我国金融结构失衡现状分析与思考_金融论文

对我国金融结构不平衡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衡论文,现状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在20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金融发展不仅包含金融总量的增长,也应包括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结构,包括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变量(例如国民财富、国民产值、资产形式和储蓄等)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分析来说极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借鉴戈德史密斯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金融工具(资产)和金融机构作一分析,由此来研究我国金融结构的发展和不平衡的现状,这对具体防范我国的金融风险和促进我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研究方法,金融资产,即金融工具,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债权证券可以划分为三种: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权,对国内非金融部门的债权以及对国外的债权,其中前两部分一般占绝大部分比重,并可以根据债务人与债权人的类型进一步细分。而股权证券仅指公司股票。由此,我们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整理得到表示我国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的表1。

第一,从总体上看,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增加30.5倍,新增了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多种金融工具。可以说,这段时期,金融资产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表1还显示,至1996年, 在所有金融资产中,有97.9%是债权形式,只有2.1%是公司股权形式。 债权比重明显偏高,股权比重则严重不足。而美国1900年和1963年公司股票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1%和27.0%。另外,表2 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率作了国际比较。种种数据表明,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才刚刚起步,虽然有初步的发展,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表1 还显示了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对金融部门总债权从1980年比对非金融部门总债权少591.5亿元,发展到1996年高出10610.4亿元,这反映了近几年来金融机构处于存大于贷的现状。当然,金融机构的存大于贷与货币当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经营开始理性有关,但金融机构的存大于货,形成过多的超额储备,实质是金融资源的浪费。1998年一方面财政政策迅猛扩张,大量进行基础性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存差”依然存在,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国金融发展的效率和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

表1 中国金融工具(资产)余额(1980~1996) 单位:亿元

项目 1980198519901993

余额余额余额余额

1、货币和准货币/a 2115.5 5198.9 15293.4 34879.8

其中:流通中货币 346.4

987.8 2644.4 5864.7

活期存款

1232.2 2353.1 4964.5 10415.7

定期存款137.3

235.4

650.6 1247.9

储蓄存款399.5 1622.6 7034.2 15203.5

其他存款

— — — 2148.0

2、保险准备金 — —

181.7

410.6

3、金融机构债券/a — 8.292.698.6

4、对金融机构总债权(1—3) 2115.5 5207.1 15567.7 35389.0

5、各项贷款/a 2488.1 5905.5 17680.7 32943.1

其中:固定资产贷款55.5

705.3 2245.8 5197.2

乡镇企业贷款 31.3

164.3

623.7 2001.7

城镇集体企业贷款 78.1

321.3

977.1 1962.8

6、财政借款/a

170.2

275.1

801.1 1582.1

7、保险公司债权— 5.150.9

162.8

8、国债 48.7

237.2 1211.6 1965.7

9、国家投资债券— — —

156.1

10、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 —

148.174.1

11、企业债券

— —

195.4

842.1

12、对非金融部门总债权(5—11) 2707.0 6422.8 20087.8 37726.0

13、对国外的净债权/b

— —73.3

119.5

14、债权总额(4+12+13) 4822.5 11629.9 35728.9 73234.4

15、公司股票/c — —45.9 2313.8

16、金融资产总额(14+15)4822.5 11629.9 35774.7 75548.2

项目

1996

余额 比重/d /GNP

1、货币和准货币/a

76094.9

98.5%112.6%

其中:流通中货币 8802.0

11.6% 13.0%

活期存款19712.8

25.9% 29.2%

定期存款 5041.96.6% 7.5%

储蓄存款38520.8

50.6% 57.0%

其他存款 4017.45.3% 5.9%

2、保险准备金 877.71.1% 1.3%

3、金融机构债券/a 299.80.4% 0.4%

4、对金融机构总债权(1—3)

77272.4

52.5%114.4%

5、各项贷款/a

61152.8

91.7% 90.5%

其中:固定资产贷款

12153.6

19.9% 18.0%

乡镇企业贷款 3264.75.3% 4.8%

城镇集体企业贷款 2638.84.3% 3.9%

6、财政借款/a1582.12.4% 2.3%

7、保险公司债权

333.00.5% 0.5%

8、国债 2975.64.5% 4.4%

9、国家投资债券

139.40.2% 0.2%

10、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119.10.2% 0.2%

11、企业债券 360.00.5% 0.5%

12、对非金融部门总债权(5—11)

66662.0

45.3% 98.7%

13、对国外的净债权/b 246.10.2% 0.4%

14、债权总额(4+12+13) 144180.5

97.9%213.4%

15、公司股票/c

3082.62.1% 4.6%

16、金融资产总额(14+15)147263.0 100.0%218.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2—1997)、《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7)整理。

注:/a:此数据统计范围包括货币当局、存款货币银行和特定存款机构;

/b:由于统计数据原因,此数据仅为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

/c:因公司股票1992年后为溢价发行,1993~1996年数据以各年股票的流通市价来代替;

/d:00%表示占所在子项目的比率;00%表示占所在分项目的比率;00%表示占总的金融资产的比率。

第二,从对金融部门的总债权上分析,总量从1980年到 1996 年的16年间由2115.2亿元增长至77272.4亿元,增长了35.53倍,名义债权年平均增长率为25.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6.36%,高于同期GNP年平均10.05%的增长速度, 这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从结构上看,在对金融机构的总债权中,1996年货币和准货币占98.5%,是绝对主体;保险准备金与金融机构债券分别仅占1.1%和0.4%,而1963年的美国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4.83% 和1.38%。可见,我国的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业中的比例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保险业的发展需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相结合,让政府从隐性“社会契约”中摆脱出来,从而转换政府职能,健康地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从存款的结构上看,1996年活期存款占25.9%,居民储蓄存款占50.6%,而1980年活期存款占58.3%,居民储蓄存款仅为18.9%。在这16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95.4倍,名义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1%,远高于其它存款的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正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对金融机构债权中所占比重的大幅上升,意味着金融机构硬约束负债的增加,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彻底转换的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债权仍表现为一种软约束的状况,银行的经营受到居民挤提的很大威胁,金融运行潜伏着危机。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更为有效地使用资金,尽量避免或减少呆帐、坏帐的发生。

第三,从对非金融部门总债上分析,它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和非金融部门相互持有的债权。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包括银行体系的各种贷款、财政借款,其持有的非金融部门的债券和保险公司的各种贷款,长期和短期投资。非金融部门相互持有的债权表现为国债、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等。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金融机构持有非金融部门的债券数额已包含在表中的各种债券数额中。从比例来看,银行体系的各类贷款占对非金融部门总债权的91.7%,保险公司债权仅为0.5%,国债等直接金融工具占5.4 %。 而1963年美国政府债券这一比例就达26.4%,占国民财富的14.4%,而我国国债占GNP比重仅为4.4%。这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各项功能在我国尚未充分发挥以及我国政府债券的规模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在各项贷款中,1996年固定资产贷款比重占19.9%,较1980年的2.1 %有了大幅上升。固定资产贷款的快速增长,是80年代初国家对企业基本建设“拨改贷”的结果,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较少和企业内源融资不足的结果。表3 给出了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表明我国企业对银行的严重依赖。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及稳定发展,也不利于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在各项贷款中,城镇集体企业与乡镇企业贷款仅占4.3%和5.3%,这与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不相称并制约了这些经济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贷款在所有制、规模上的“偏见”,没有真正从资金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另外,我国的消费者贷款几乎为零,而1963年美国消费者信贷占对非金融部门债权的5.9%,住宅抵押占15.5%。 我国的消费贷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可能成为我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表2 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占GDP比率

中国 台湾地区 东京 韩国

伦敦

香港

泰国 新加坡

1992 3.9347.42

68.10 36.3

93189.40 60.13 300.5

1993 10.2088.57

77.8 42.6 122.7 354.20 68.24 545.8

1994 7.92

100.61

86.4 50.9 123.9 229.90 93.58 609.6

1995 5.9670.94

72.7 40.2 125.3 198.2

88.68 479.3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7)。

注: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股票市场总值。

表3 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额及占外部融资的比重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直接融资额(亿元)500.8 424715.5

1760.9

2034.1

间接融资额(亿元) 14360.1 17680.7 21337.8 26322.9 32943.1

外部融资额(亿元) 14860.9 18105.6 22053.9 28083.8 34977.2

直接融资比重(%) 3.37 2.35 3.24 6.27 5.82

间接融资额(%)

93.6397.6596.9693.7394.18

1994 1995 1996

直接融资额(亿元)

1830.1

1883.0

2235.0

间接融资额(亿元) 40810.1 50538.0 61152.8

外部融资额(亿元) 42640.2 52421.0 63387.8

直接融资比重(%) 4.29 3.59 3.53

间接融资额(%)

95.7196.4196.47

资料来源:转引段福印《上海证券报》1998年8月4日,第9版。

二、我国金融机构结构分析

金融机构是为满足金融工具的生产和交易而存在的机构。它可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若根据所有者的不同可分为国有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按照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可分为国家银行、其它银行、城市、农村信用社、金融信托机构、财务公司等。表4 给出1996年年底金融机构的资产余额及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表中显示,1996年年底,金融机构总资产为76971.2亿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2.2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2.28%, 仍然属于垄断地位,其他商业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仍然较小,这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虽然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但仍没有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新兴商业银行的资产及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产权国有化的安排,至今仍未走出资产质量差、效益低的低效经营期。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以及它在金融机构中的垄断地位,也就决定了中国整体金融效率较低。

表4 中国金融机构1996年资产余额单位:亿元

总资产比重(%)占GNP比重

国家银行/a

63246.7 82.1793.62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b55631.5 72.2882.34

其他商业银行 1936.4 2.52 2.87

城市信用社2451.6 3.19 3.63

农村信用社7670.6 9.9711.35

金融信托机构 2336.9 3.04 3.46

财务公司

634.9 0.82 0.94

总 计

76971.9100.00

113.93

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

国家银行/a 42.95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b 37.78

其他商业银行1.31

城市信用社 1.66

农村信用社 5.21

金融信托机构1.59

财务公司0.43

总 计 52.27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

另外,我们借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中介比率指标来反映结构的机构化程度。从统计上说,金融中介比率在流量方面被认为是由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国内非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发行金融工具净额占发行总额的比率。在存量方面,它表现为用金融工具总值除以某一特定时期内国内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国内非金融部门和国外发行的债务和股权证券的市场价值之商。为测定各种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过程中的地位及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将金融中介比率细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其他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比率,而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其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比率等,这些指标可以用各金融机构持有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用来描述中国金融业的垄断程度或分散程度。表5给出了这一系列中介比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3~1996年,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逐年下降,而其它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地位则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改变这种局面的出路是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提高其运作效率,发展其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及经济运作效率。

表5 中国金融中介比率(1993~1996)

金融中介比率 银行金融中介比率 国有商业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

金融中介比率 金融中介比率

19930.517 0.9400.839 0.036

19940.494 0.8950.793 0.061

19950.509 0.8930.776 0.072

19960.528 0.8780.736 0.083

其他金融机构金融

中介比率

1993 0.060

1994 0.105

1995 0.107

1996 0.122

资料来源:段福印《上海证券报》1998年8月4日,第9版。

三、结论与建议

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根本上讲,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但在经济金融化水平明显提高的条件下,金融结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结构,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定的金融结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经济顺畅运行的保证,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促进因素;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在促进收入向储蓄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上,优化资金配置与改善资金结构,平衡社会供求,从而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合理的金融结构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证,这在数次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所反映。因此,我们不能回避金融结构现存的问题。

从以上对我国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结构的简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业无论在金融资产还是金融机构上都表现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从行业分类看,保险业、证券业规模偏小,远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第二,从银行体系上看,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与其垄断地位并存,同时不良贷款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

第三,从非金融部门的债权结构看,直接金融工具较少,流动性较差,这势必影响到金融资产的质量与有效流动。

最后,从银行体系的贷款结构上看,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偏低,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用贷款分散化来降低风险,这也将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

笔者认为上述我国金融结构的不平衡是我国体制性金融风险的一个集中表现。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部门,它必须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取得成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使得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或是没有根本性地实现,而且微观企业制度的缺乏和宏观金融运行与调控的扭曲,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多干预和影响,使体制性金融风险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和金融结构的不平衡。因此,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是改革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合适的优化环境,即在于各个相关改革的协调与配合。同时,在金融体系内应首先针对目前分业经营的现状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不是对创新业务的强行禁止,而应在提高监管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鼓励金融业内的竞争,优化金融结构,并让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注重经营效率,真正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我国金融结构失衡现状分析与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