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大纲中“智能培养要求”的几点建议_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新大纲中“智能培养要求”的几点建议_高中地理论文

对高中地理新大纲“智能训练要求”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大纲论文,建议论文,智能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表示湖北省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对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特提出本文的建议,供参考。

本文不采用“基本技能训练”的提法,而改用“智能训练”要求,我们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既要重视操作性技能训练,也要加强认识性的智力训练,以体现多层次的要求。

第一部分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宇宙环境(人类的第四环境)

1.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形成。

2绘图能力:能够画出6月22日和12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用该图说明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状况。

3.计算能力:能用区时计算时差,并能用时差解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理解能力:理解潮汐涨落对航行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影响。

5.比中辨异:解释月球自然环境和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大气环境(人类的第三环境)

1.用图能力:学会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解释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应用能力: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3.知识应用:根据低层大气温度随时、空变化的规律,解释“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这一地理现象。

4.绘图(繁图化简):学会绘制水循环简图,说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组成。

5.说理能力:读等压面平直、弯曲,高低气压示意图,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

6.绘图(设计新图):学会绘制北半球球7月份和12月份海陆风向图。

7.推理能力:学会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推导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信风、西风的特性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8.读图分析:初步学会用连续两天的两幅天气形势图,分析天气变化过程。

9.知识应用:举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0.阅读能力:阅读课文,说明人类影响气候的途径。

三、海洋环境(人类的第二环境)

1.综合分析:学会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联系世界降水分布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的规律。

2.案例分析:阅读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图,分析寒暖流对气候、渔场形成的影响。

四、陆地环境(人类的第一环境)

1.观察能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形观察,学会辩别当地主要地形类型,并能说明其特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地质观察,说明其特征。

2.知识实用:学会阅读简单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对开发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并能说明其理由。

3.观察研究: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说明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4.识别能力:观察岩石标本,学会识别三大类岩石。

5.说理能力: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6.认知能力:学会阅读河湖水位变化图,说明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7.多视觉思维:列举河湖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与弊。

8.实地调查:调查家乡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现状,并谈谈建议。

9.设计能力:初步学会用地理要素图(方框表示)反映生物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10.类比分析:比较水稻土、紫色土、红壤、棕壤的性质,说明其分布规律及其合理利用。

11.抽象说明:说明两地各自具有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并比较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2.知识再现:列表比较各自然带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

五、人类的生产活动

1.用图说明:读农业内部五业结构联系图,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描述能力:用农业生态系统图中的信息描述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解释能力:读农业经济系统图表,解释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因素。

4.探究能力:探讨各种农业生产模式的特色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理解新知:根据生态农业模式,说明对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积极意义。

6.发现和解决问题:分析说明我国向现代农业过渡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有哪些不足。

7.设计能力:学会绘制某一地区工业生产联系图。

8.评估能力:学会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各种因素中,分析某一地区某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作适当评价。

9.社会调查:调查当地某种工业的原料来源,能源供给情况,产品市场所在,劳力和技术条件,并加以评述。

六、人类的居住地

1.论证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用地多寡与村落发展(稀密与兴衰)的关系。

2.推理能力:解释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农村聚落类型的影响。

3.语言表述能力:分析多种经营与建立“生态村”的关系。

4.想象能力:设想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5.特征对比:任举二例分析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地理位置或水源的关系。

6.文字变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城市生态系统示意图。

7.研究能力:理解城市布局结构演变状况及其意义。

8.制图能力:学会制作城乡物资交流联系图,说明对城乡发展的作用。

9.讨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10.判断能力:运用城市功能分区图,分析其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七、人类活动的联系

1.最佳选择:利用地图,选择两地某种物资的运输方式以及运输线路,并说明理由。

2.文字变图:学会画简图(用线条),表明某种不合理的运输。

3.培养想象力:试提出某种交通运输远景的设想。

4.比中发现:分析形成两地商业中心的不同条件。

5.分析能力:分析商品生产地区专业化与消费需要多样化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6.资料积累和应用:搜集资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上的变化。

7.归纳、概括:学会阅读我国进出口商品品种及产值变化图,概括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8.联系实际:根据亲身体验,举1~2例说明服务业的重要性。

9.图变文:根据课文第一二三产业人口结构金字塔图、倒金字塔图,说明我国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10.抽象能力:加工整理课文中列举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有几种分类方法(例如,按海、陆、空等空间联系分类并举例,或按××分类)。

11.说理能力:“一条信息可以救活或窒死一个企业”,请分别举例,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八、人类的休闲活动

1.批判能力:有些人认为人的休闲活动就是吃喝玩乐,请提出你的看法。

2.学会规划:从旅游景点图中,选择旅游线路的开辟,以及规划景点的布局。

3.判断能力:某旅游点将旅游者乱丢的罐头盒,堆成山形展览,你认为这种做法用意何在?(正反两方面)

第三部分 环境与发展

1.看图说话: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表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评价能力:列举个人快乐影响他人的事例,并加以评证。

3.多端思维训练:从环境意识着想,举例解释“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的语意。

4.发散思维能力:“三废不废”的含义是什么,这与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质量有何关系?

5.知识迁移:影响全球性环境变化,大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哪两种物质循环(回忆前学内容)进行的?

6.发散思维:每人就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环境发展方面各写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实事(如:希望工程、扶贫济困等。)

标签:;  ;  ;  ;  

高中地理新大纲中“智能培养要求”的几点建议_高中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