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学分论文,理论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9-0004-06
一、“银行”和“学分银行”
“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
“学分银行”是银行,它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分银行”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之上的,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提供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
累积和转换是“学分银行”的两个最为关键要素。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所接受的不同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农民工的培训、社区居民的培训、退伍军人的培训,技能证书的培训、学校教师的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通过一定的考核之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记录和学分,这些学习记录和学分都被储存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上,这就是累积。所谓转换,就是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获的不同类型的学分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标准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转换,以便将累积到一定量的学分去汇兑所需的证书。
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是“学分银行”的两个重要概念。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所获得的学分称为一般学分,它可能是农民工培训的学分、社区居民培训的学分、退伍军人培训的学分、技能证书培训的学分或者是学校教师培训的学分,不同类型的学分由于自身的知识点、技能点的成色、含量不一样,所以很难对他们直接进行比较,就好像你手中拥有的美元、欧元、澳元、加元等不同国家的货币一样,需要按照彼此间不同的汇率折算成美元,然后加以比较。标准学分就是将一般学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之后的学分。在“学分银行”中可以通过一般学分储存,也可以换算成标准学分储存。某类证书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标准学分就是有效学分,比如当被要求兑换商务专业的学历证书时,必须具有商务专业学历证书所要求的与商务类专业相关的学分(有效学分),仅仅拥有一定量的标准学分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分银行”的国际借鉴
(一)欧洲学分互认系统(ECTS)
欧洲学分互认系统(ECTS),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有32个国家参与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依派出国大学颁发的证书,接受国的大学可以根据合约吸纳学生入学的原则。
欧洲学分互认系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基于全球化的压力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欧洲各国采取一致行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伊拉斯莫斯”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措施。“伊拉斯莫斯”计划主要涉及学生在欧盟内部的流动,包括大学间的合作,学生、教师的流动和学术网络的建设;“博洛尼亚”进程则划分为四个阶段,其标志分别为1998年欧洲四国签订的索邦宣言、1999年29国签订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及此后召开的布拉格会议和柏林会议;其最终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通过采用学分制度,实现学位制度的灵活性,承认以往在欧洲不同大学所获得的学分,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以不同背景入校,提高学位和学历,增强和促进学生、教师的流动。“把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学生”是欧洲学分互认系统的主要精神。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是该系统的三个要素特征。学习包和课程目录是欧洲学分互认系统最重要的文件。
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实施后,学生流动的质与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2002-2003学年,参与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计划的总人数达到12万。目前参加该计划的除欧盟15国外,还有15个中东欧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涉及的高等学府共1800所。这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高等学府和学科间的教学、科研合作,促进了欧盟教育、就业市场的一体化和人员流通。
(二)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
1994年8月,在蒙特利尔举行了“第一届教育咨询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在整个国家层面上还有一些影响高等教育学生自由流动的障碍。会上,加拿大总理签署了教育部长理事会有关协议,同意采取行动以提高高等教育学生的可达性、公平性和流动性。1994年9月,加拿大社区学院联盟、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盟、加拿大学生联盟、加拿大大学教师联盟的代表联合起来,致力于消除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在加拿大各个省和地区间流动的障碍。1994年9月,在夏洛特敦举行的“教育部长理事会”上,部长们同意在1995年底前,由加拿大学位授予机构为大学学习前两年的学生提供学分转移认证。至此,加拿大“学分转移协议”达成,学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施。
加拿大联邦不设教育部,主要依靠教育部长理事会(CMEC)在各省起协调作用。宪法赋予各省具有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权,因此加拿大十个省和两个地区的教育制度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各个院校相互之间通过学分转移,学生可以转科系甚至转校,拉近了彼此的学术水平。但是,学生如果从一所私立学校转学到另一公立学校相对则比较困难。以B.C.省为例,除了公立大学和学院之外,真正被纳入学分转移系统里的只有具宗教背景的非牟利私营大学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和两所因历史原因被承认的私立学院,学生在这三所私立学校所修过的学分都获得承认,并可以在系统内其他大专院校转移学分,而其他私立学院的课程一律不属于这个系统。
借助学分转换,当学生被授予某一证书、学位或修完一系列课程后可获取一定数目的学分,由此具备了公认的学术学业上的完整性及真实性,这将在其继续大学学位课程以及其它认证中有效联系并起作用。
(三)韩国的学分累积制度
长期以来,韩国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尽管非正规教育给求学者提供了应用知识和技能,求学者也愿意为此支付费用,但非正规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被认为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范畴,客观上导致了高等教育秩序的紊乱和学生间的过度竞争。1994年,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PCER),该委员会于1995年提出了一项改革设想,即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和发展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学分累积制度(CBS)就是该项改革的重要内容。韩国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的这项提议于1997年1月13日得到韩国政府的批准,并于1998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
韩国学分累积制度(CBS)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当求学者积累的学分达到学分累积制度所规定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分累积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促进求学者终身学习。从近期看,学分累积制度致力于为中学毕业后有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最大化的教育机会;从长远看,学分累积制度将提高非正规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地位,使非正规教育成为促进教育自我发展、保证韩国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学分累积制度的实行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点。学分累积制度建立了实现终身学习社会和开放教育的基础。学分累积制度鼓励人们通过参与各种校外学习活动积累学分,从而投入到终身教育与学习中;学分累积制度为那些渴望拿到学位的人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学分累积制度客观上提高了非正规教育机构的地位。
三、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理论依据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
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终身教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是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先生。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朗格朗先生作了题为“Education permanente”学术报告,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有关组织的极大轰动,这标志着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想正式确立了。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Education permanente”改译为英文“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最终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地位。
保罗·朗格朗先生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概括而言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E·捷尔比先生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的教育及训练的统一;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从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整合性。终身教育是教育在时间上的整合,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某一时段所接受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终身教育是教育在空间上的整合,是教育与生活的整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是教育与其外部诸因素的整合。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进,并赋予新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内容;80年代,终身教育充实了“学会关心”的新内容;90年代“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终身教育的主题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体现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依靠人,就是要看到人是发展的主体,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力量。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人来进行,通过人来实现。离开了人,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人,就是要依靠绝大多数人,依靠在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和学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提高人,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高人,就是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形成,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方面因素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而且科学技术越是发达,人口质量的决定作用就越大。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劳动者的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面临的迫切要求。
尊重人,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必须尊重人的需求、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人的需求与生俱来,是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人的生命弥足宝贵,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人的价值无法估量,是任何物的东西所不能取代的。满足人的需求、珍爱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是尊重人的起码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针对传统发展观重物不重人而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针对传统发展观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重学生个性发展而提出的。必须摆脱重物不重人的倾向,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之一。
为了人,就是要把职业教育中的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使教师和学生共享发展成果。为了人,就是要不断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日益增长的专业技术要求的需要,还要满足非专业技术要求的需要。为了人,就是要通过改革,为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发展的目的,不仅要回答“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为谁发展”,是涉及发展根本目的的重要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的重大课题。该研究项目是由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的,取名《零点项目》(Project Zero)。立志从零开始研究当时不被心理学认可的艺术心理的发展,从而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30多年来,《零点项目》的研究成为美国和世界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提出了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在他以后的研究中,又肯定了自然智能的存在,还提出存在智能也可能存在,还断言有那么一天,智能的数目将会增加,或者智能之间的界限被重新确定。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不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认为智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七种以上各自独立存在的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时候,组合运用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点不同。多元智能理论还表明,过去的应试教育着重选拔和淘汰人,其方向是错误的,其所用的标准也同样是错误的。仅仅凭借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两项来判定人的智力高低,最终决定谁该接受高等教育,谁该从事简单劳动。这不仅不公平,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的浪费。对于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一样需要加强数理逻辑、语言智能以外的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自我认识、自然、存在智能的培育,满足时代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度过更加美好的人生;对于应试教育中的不成功者,应该发挥其数理逻辑、语言以外的智能优势,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同时开发智能弱项,以求全面发展。
四、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框架设想
(一)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意义
“学分银行”建设有助于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学分银行”通过承认其已有学分吸引了更多的潜在学习者,这一点真正激起了人们的学习欲望。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如此广泛的接纳是独特的。它连接了多样的教育体制:大学,大专,自学,补习班,甚至还有对证书的转换制度,等等。它看起来是教育系统的融合,并且使高等教育更灵活更人性化地展现于普通人面前。“学分银行”的建设将为上海终身教育的构建发挥主渠道作用,是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构建“学分银行”有助于满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上海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以往的正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要求,劳动力知识的不断补充必将依靠更多的非正规教育途径,如培训、进修等,而这些非正规教育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所在。
“学分银行”建设有助于满足上海市民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长期以来,教育被认为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范畴,尽管非正规教育给求学者提供了应用知识和技能,求学者也愿意为此支付费用,但非正规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规教育体系容量的有限性,也同时反映出了非正规教育体系潜在的容量。“学分银行”通过授权教育机构和承认学分操作了一个连接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体系的网络。
“学分银行”建设有助于扩大上海市民的受教育机会。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普遍崇尚追求和获取高学位,同时,对高等教育证书的渴望也是随着它在每个人生活中所起的至关重要作用而来的。学分银行制加强了非正规教育在提供高等教育学位方面,使高等教育更可接近方面的作用。它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容量限制,不失为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前提。
(二)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目标
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两部分:
——远期目标是创建符合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各级各类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为上海乃至全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
——近期目标是初步创建上海普职渗透,中高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教育立交桥,为上海最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三)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近期的主要内容
以现有的第一教育途径(全日制的,连续的,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途径)和第二教育途径(非全日制的,不连续的,学校和社会交替的教育途径)为起点,以“学分银行”的构建为抓手,以研究和探索两条教育途径之间的学分衔接与转换为主线,围绕着非标准学分向标准学分转化,一般学分向有效学分转化,非学历学分向学历学分转化,低层次学历学分向高层次学历学分转化展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农民工培训与初中、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学分衔接与转换;
——复员转业军人培训与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学分衔接与转换;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高中阶段、高职(专科)学历教育的学分衔接与转换;
——中职学历教育向高职(专科)学历教育、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向本科学历教育的学分衔接与转换;
——非普通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向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学分衔接与转换。
五、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突破口
如上所述,上海市“学分银行”创建的近期目标是初步构建上海普职渗透,中高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教育立交桥,我们初步选择了如下三个突破口:
——以自学考试为纽带实现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学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课程学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课程学分(专科和本科层次)的衔接与转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于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以及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我国高等及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若干新的挑战,亟需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改进并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我们提出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框架下增设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已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大众化的高等和中等教育类型,是以理论为主线的自学考试,是对现有高等和中等教育类型的积极补充。而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实践为主线的应用类型的自学考试,是实现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以实践为主线,以实践的相对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的相对不系统性、不完整性为目标,培养的是有理论支持的,以实践见长的人;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是以综合学科为考核内容,以综合学科作为考核内容更能体现职业的相关性,使理论的适度、够用具有现实的参照系,更符合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客观实际,更能凸显此类人才的类型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以资格认定课程部分替代考试课程,是对已经拥有这样、那样特长的成功人士的客观认同,是对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对专业是整体开发,如以机电类为目标整体开发数控技术专业、汽车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以汽车技术专业为目标整体开发汽车维修专业、汽车检测专业、汽车维护专业、汽车改装专业、汽车美容专业等等;再如以商贸类为目标整体开发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现代物流等专业,以市场营销专业为目标整体开发机电产品营销专业、服装营销专业、保险营销专业、房地产营销专业、汽车营销专业等等。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对职业教育也是整体开发,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开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开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学历证书。
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要课程按考试的性质可分为考试课程(国家考试课程、办学机构受国家委托的考试课程)和资格认定课程。其中考试课程有应用基础(一、二、三)、应用理论(一、二、三)、职业技能(五、四、三)等必修课程及相应的选修课程;资格认定课程主要涉及学员的国家发明、国家专利、国家大赛的成绩、科研论文、先进称号、技术专长、工作经历以及工作实绩等等,都可以视情况按规定折算成相应的学分。
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证书拥有者,如果取得应用基础一、应用理论一、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相应的选修或认定课程的学分之后就能成为中职毕业生,拥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拥有者,如果取得应用基础二、应用理论二、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相应的选修或认定课程的学分之后就能成为高职毕业生,拥有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拥有者,如果取得应用基础三、应用理论三、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或二级、相应的选修或认定课程的学分之后就能成为高职本科毕业生,拥有高等职业学校本科的毕业证书。如果需要这样的过程还可在研究生层次继续下去。
——以开放性大学(上海市电视大学)为纽带实现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学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课程学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课程学分(专科和本科层次)的衔接与转换。
上海电视大学是一所运用电讯、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作为重要教育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创建于1960年。它有发展阶梯,却无入学门槛。学校本着“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满足社会各类成员的学习需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多年来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1万余名。目前在校就读的本科、专科学生达10万余人。同时,每年还有50余万人次接受各种岗位、技能等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毫无疑问,在实现自身的培养、培训功能方面,上海电视大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作为一所开放性的大学,还应为社会的教育事业承担更多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的功能是开放性大学不可缺失的功能,也是其它任何大学很难实现的功能。
我们提出上以开放性大学(上海市电视大学)为龙头,下联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形成新型的可聚可分的教育一体化组织,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通过课程有机的衔接起来,强化彼此之间的课程界限,淡化彼此之间的学校类型的界限。
这个教育一体化组织的教学计划是整体设计的。其中的主要课程,如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都是分层设计的,各个不同的课程层次应对不同的教育类型和层次,不同层次的课程互相独立,但又互相联系,较低层次的课程是较高层次课程的基础,较高层次的课程则是较低层次课程的发展,中间贯穿着职业教育由低到高发展的主线。
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其已经获得的学分给予全部认同,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追加学习高一层次的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就可以获得上海市电视大学大专毕业证书;同样,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专科层次)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其已经获得的学分给予全部认同,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追加学习更高层次的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就可以获得上海市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以开放性大学(上海市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本科为参照系,全面认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分,实现彼此之间的衔接与转换。
现有的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除传统高校之外,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相关高校的网络学院、夜大学、函授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区业余大学、社区学院等等,名目繁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无可非议,但彼此之间缺少沟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好比一个纷争的市场,有人持有美元,有人持有欧元,有人持有澳元,有人持有加元,有人持有人民币,但缺乏汇兑的机制,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交易。
我们提出以开放性大学(上海市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本科的课程学分作为参照系,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或全部或部分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从而为他们顺利进入同一层次或高一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开放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使全体市民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构建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全力打造面向全体市民、惠及更多百姓的终身教育体系。
标签:学分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自学考试论文; 课程论文; 学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