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工作的重要讲话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坚持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工作的重要讲话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学习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要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重要讲话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党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7月16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和改善党 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是各级党委和 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和发展我国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8·7”北戴河讲话、今年“4·28”中国人民大学讲话和“7·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都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反复强调全党同志必 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泽民同志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 ,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又具有一 定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采取有力举措 ,不断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向前发展。问题在于,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至今仍认识不 足、重视不够。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克服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不可替代”。

有这么一种看法:科教兴国主要是依靠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江泽民同志在上述几次讲话中具体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 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界及其工作者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 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的“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 福于人类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 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毫无疑问,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在发展社会生产 力和振兴中华中的巨大作用,认识自然科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的作用。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功能还表 现在,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提供价值观的判断,并通过揭示社会发 展规律和指导社会实践,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如 此,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起着鸟之翼、车之轮的作用,而且起着鸟 之脑和车之头的作用。恐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才说,要 发展自然科学,首先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其二,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 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及程度 ,对“三个文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要依靠管理科 学的研究和成果。管理科学是研究协作、管理、指挥的科学,同样的物质条件,管理是 否科学,其结果会是大不相同的;劳动者的素质、积极性如何培养和利用,也是管理科 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就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人民 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正因 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文化传承、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巩固与增强,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大声疾呼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无疑将对我们 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充分认识和 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克服“轻视”思想,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功能。

又有同志认为,自然科学有科学性、客观性,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科学性、客观性;哲 学社会科学最多是门准科学。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 性质和功能。哲学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人们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 学作为社会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中获得、积累和不断 发展的文明成果,是启迪和指导世世代代的人们,洞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 系,不断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认识工具和行为指南。哲学社会科学自近代以来与自然 科学既有分工,又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知识 基础和科学根据。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一点,就是研究哲学 社会科学的主体即人的本身,是有意识、感情、动机、利益的。研究主体的这些特性, 必然反映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必然反映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 、观点中来。这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为我们认识世界、辨别正谬、承接真理增加 了很多难度。但这决不意味着历史发展可以被某些人的主观臆想所支配,也决否认不了 在这些复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起着支配作用的必然规律。而研究并阐发各种社会现 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正是比研究并揭示自然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更为艰难 复杂得多的专门科学。西方学者正是利用社会科学这一特殊的复杂性,来否定社会科学 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而进一步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存在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最终否定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 展进步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争取自身和全人类从私有制和 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正如列宁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 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全 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的仇视和憎恨”,被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看作是“某种‘有害的宗派’”。但是这丝毫也无损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经过150多年时间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 ,哲学社会科学是轻视不得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是忽视不得的。20世纪80年代末 和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关键一条,就在于违背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任何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如果在指导思想和 基本理论上出现重大错误,那么对这个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深刻的甚 至是长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5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80年代实行改 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 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 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哲学社 会科学科学性、真理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那种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的思想也是 完全不对的。

3.克服“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危险”论,深刻认识加强领导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

还有的同志认为,学习、研究自然科学或领导自然科学保险,学习、研究或领导哲学 社会科学危险,容易犯错误,还是与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点距离好。事实果真如此吗?君 不见,正是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陷入 个人主义泥潭,锒铛入狱;有的辨别不清各种错误思潮,失去政治嗅觉,走上错误道路 。君不见,正是有的国家放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最终失去正确方向,落到让人 十分痛心的瓦解消亡的下场。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客观上与哲学社会 科学是无法保持距离的。主观上要去保持距离,实际上恰恰更危险。哲学社会科学主要 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的方向 与方法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国社会上存在 的许多问题,大多同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加强干部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提高全国哲学社 会科学建设水平的前提和关键。应当看到,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 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领导同志更 是十分重要的。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带头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略地 位的认识,既要带头注意学习、更新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带头注意学习、更新哲学社会 科学知识,只有这两种知识都比较丰富了,才能够善于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规律,驾驭复杂的形势,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当然,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涉及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的还直接涉及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 兴衰成败,阶级性、政治性强。因此,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十分谨慎 从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热情鼓励各级领导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大胆探 索,勇于创新,应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 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任何 时候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 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明显的阶级性。所以,任何时候各级领导 都必须教育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界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 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指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生机勃勃发展的马 克思主义,而决不是什么僵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 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不断引导并为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条件,深入地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中国社会,还要全面了解世 界这个大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现 实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通过深 入实际,深入群众,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大势,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 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在研究和解决重 大课题的过程中,既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其中包 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与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二为 ”方向,就是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是 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价值目标。离开了这个 方向,我们所说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毫无意义。在当今中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然落足到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上。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这就要求各级 领导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并以此作为规范和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根本原则与根本方针。

为此,还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从目前来看,教条主义主要有三种表现形 式:一是“东教条”。用空洞僵化的理论词句,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 来剪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谁就是大逆不道。二是“西教条” ,也就是“食洋不化”。认为外来的东西总是好的,要全盘照搬;鼓吹经济上私有化、 政治上多党制、指导思想上多元化。三是“古教条”,也就是“食古不化”。毫无疑问 ,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认真汲取。但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丧失信心后, 总是企图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寻求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这三种教条主义都在我 们反对之列。思想飞跃、理论创新只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在 实践基础上进行认真刻苦、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 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来指导和带动。

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坚持“双百”方针,是按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办事的必然 要求。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把握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共同性,但也同样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的学科和对象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手段不同,得出的结 论就可能不同;特别是由于研究者世界观、方法论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可能得出迥然 相异的结论来。众所周知,权力和权威并不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判断和检验真 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就必须开展 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家成 派的重大理论和学说都是经过激烈争鸣、甚至长期的反复讨论和辩论才最终产生的。因 此,人类认识发展和真理发现与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领 导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双百”方针。

坚持“双百”方针,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真理总是在同谬误作斗争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或倾向作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 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真理,也是开放和发展的体系。这种理论品格,使马克思主义 从不惧怕批评,并从来允许甚至热切欢迎批评的存在。如果马克思主义畏惧批评,并一 批就倒,那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生命力和战斗力呢?因此,只有认真实行“双百”方针 ,大力提倡不同观点、不同认识的认真切磋和积极争鸣,才能有利于在争鸣和比较中澄 清认识、剔除错误、接近和达到真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在与谬误的斗 争中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并获得新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 ,进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因此,“双百”方针不但不会削弱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相反还会加强这种指导地位。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凡是“双 百”方针落实好的或比较好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发 展、就前进;反之,就遭受损失和挫折。

坚持“双百”方针,也是在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履行历史职责的必然要求。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摆 在我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决没有现成的办法可资借鉴,必须寻找新途径、新答 案,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双重探索,这就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 综合作用,更加需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以利形成健康活泼的学术氛围和生动积极 的创新局面。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理论才会更好地反映 实践和指导实践。

坚持“双百”方针,还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和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 果的必然要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内容的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又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厚土壤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决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坚决反对颂古非今的 复古主义和国粹主义,同时我们也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坚决 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同时我们也反对盲目排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有坚持 “双百”方针,才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增强我们睿敏的透视力和洞察力;才能在国内 外同行中开展有益的学术交流,正确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共同切磋, 相互争鸣,锻炼队伍,展示风采,建设既具有时代气息、面向世界的,又具有中国特色 、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各级党组织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应切实做到:一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对学术问 题,决不能横加干涉。热情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相互了解、相互切磋、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十分注意区别和把握政治行为与学 术行为的界限,通过学术争鸣解决学术问题。二是对于学术理论确有错误的东西,我们 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决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及残酷 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而是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开展积极 平等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特别是对于有错误的同志,要与人为善,不能 以势压人,要给他们以认真考虑的时间,允许他们说明和申辩,欢迎他们进行诚恳的自 我批评。有了自我批评就好,不要揪住不放。三是要把“双百”方针与认真的学术批评 统一起来。学术界既有真、善、美,也会有假、恶、丑。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也决 不能看着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错误意见和错误言论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而 不加批评。这种放任自流的办法,决不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也决不是只让错 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坚持‘双百’方针 也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那种把“双百”方针同开 展正常的学术批评对立起来的思想,实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否定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因此也就否定了“双百”方针本身。倡导和鼓励学 术自由,必须以遵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为前提。坚持“双百”方针同遵守政治纪律和 宣传纪律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任何国家,学术自由都不可能是无边界的。 自由总是同法治联系在一起。学术自由绝对不可以违背国家宪法,任何国家都一概如此 。在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写进了国家宪法的,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 两条标准对于任何学术活动都是适用的。强调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则是为了更好地贯 彻“双百”方针。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大支持和领导力度

江泽民同志在社科院的讲话中还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工作的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应当看到,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大胆探索,推出了一批对学科建设具有重 大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就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 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亟 待提高,科研经费拮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人事管理体制和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滞后 ,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扭转这一状况,关键是要加大对哲学社会 科学的支持和领导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和大部分“产品”具有公益性、社会性、指导服 务性,而没有排它性和专利性,因此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说,哲学社 会科学研究事业应是党和政府的事业,应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直接以财政拨款所兴办的事 情。如果不恰当地强调把它推向市场,让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市场上叫 卖搞创收,那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然萎 缩与萧条。正因如此,我们在政府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注意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和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注意保留一支规模适度的吃国家“皇粮”的队伍。这支队伍散 去容易,聚拢培养却很难。一般地说,人们往往对马上用得上的眼前的对策应用研究相 对重视,所以尤应重视对以从事基础研究和中长期对策应用研究的社科院系统的保留, 使他们成为本学科领域居国家一流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素质的科研群体。为了使他们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甘心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进行不带任何赢利目的的学术创 造,出世纪精品、出国际“大家”,国家要对他们的研究给予充足的财力支持,保证这 些机构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保证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学者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与 此同时,实行开门办院,将那些市场经济急需的、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具 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放开搞活,让它们在实现其研究向生 产力的间接乃至直接的转化中,增强生机与活力。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国情 和实际出发,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确立自然 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整个社会人口,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之间 的合理比例,确立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规模。

除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外,我们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就是 在全党、全社会普及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我们的目的决不仅仅在于认识世界,我 们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之中,说服和掌握广大群 众,并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显示自己的力量。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 识,也涉及全党、全民族的人文乃至政治、思想、文化的整体素质。对此工作,各级领 导应下大力气加强领导,切实抓好。1963年,毛泽东同志曾号召:“让哲学从哲学家的 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当时落实此号召,当然出现过 偏差,但对推动全党、全民学哲学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各级领 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具有比较丰富的 社会科学知识。在全党、全社会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 负责同志应首先带头学好。与此同时,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普及,这对于进一步破除封建 迷信、与法轮功邪教作斗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全党全民族的凝聚力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我们需要继续扩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继 续争取必要的研究经费。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经费困难,现在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的重要研究课题接受国外资助,有的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受到限制,这对国家不利。哲学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其主体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其表述和表现形式有鲜明的民族 性,如果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权变相操纵在外国出资者手里,这不可能健康发展 ,甚至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还应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需要 一定的经费投入。必须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仅仅依靠“一支笔、一张纸”的陈旧观念 。事实上,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早已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应 用学科研究,经常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分析,没有现代化的研究手 段和设备,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自然科学做实验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哲学 社会科学做的是社会实验,同样需要大量投入。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在社科院的讲话 中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尤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 的运用。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必要投入。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领导是多方面的:认真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 律,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等等 。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建立优秀人材茁壮成长的良好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 构、高等院校、党校等等,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 拔和任用的良好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茁壮成长。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要大胆选拔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定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群众公认的人,放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一定的重要岗位。现在各 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十分强调并重视把懂得意识形态、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有 一定领导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放到党政领导岗位上锻炼和提拔任用,这是有 战略眼光的一着好棋。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提高各级党政班子领导经济工作水平 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领导科技工作,特别是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水平。其三,要 制订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政策。从年龄结构和理论学术造诣上看 ,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 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 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从学科门类看,要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 学、国际政治和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语言学 、考古学等学科的建设。从人才素质看,要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是政治素质。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并能够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要守法”。二是专业素质。专业功底扎实 ,知识面较广。三是学风素质。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治学严谨,不懈攀登。并始终坚 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坚 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其四,要通过各种手段,在 出国考察、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倾斜 ,并形成制度。有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就能够把一大批致力于献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的有造诣、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学术精品,为 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拔和 任用的良好机制,才会成长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有了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才会姹紫嫣红。

标签:;  ;  ;  ;  ;  ;  ;  ;  ;  ;  ;  ;  ;  ;  ;  ;  

坚持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工作的重要讲话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