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三江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藏高原孕育了欧亚大陆众多河流,长江、黄河、黑河及澜沧江都发源于此,故有“中华水塔”之称。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北接昆仑山和布青山,南连唐古拉山,东至黄河沿岸,西与祖尔肯乌拉山、乌兰乌拉山及可可西里相连,海拔3450—6621米左右,面积约36.3万平方公里,不但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水源最丰富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而且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的天然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成将把我国的可可西里、西藏羌塘与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广、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群落。这是我国生态环保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青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质历史原始而又年轻,生态环境复杂而又脆弱,生物物种资源丰富而又易遭受破坏。因此,如何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及人为破坏,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呈日益恶化的态势。其表现是:一是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草地退化形势严峻。在三江源区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面积达1032.3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5%,其中“黑土滩”面积约200万公顷。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70%,牧草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变化,优良牧草和一些珍稀植物减少,甚至局部地区已经消失。二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其中黄河流域每年注入河中的泥沙量约1000万吨,面积达750万公顷,占青海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5%;长江上游受侵蚀的面积为1060万公顷,每年输入的泥沙量为950多万吨,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1.7%。三是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森林和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青海省森林资
源贫乏,覆盖率只有3.1%,由于森林的匮乏,草原植被的破坏与退化, 加之气候的影响,黄河上游的水量从1988—1996年9年间比正常年份减少了23.2%。四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青海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加之气候、植物的垂直变化,境内分布的生物种类丰富,有许多生物物种为青藏高原所特有。据统计,三江源区有高等植物近1000种,其中优良牧草70余种,乔灌木80余种,鸟类147种,兽类76种,两栖爬行及鱼类48种。此外,还有近万种的昆虫和菌类。这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自1992年以来,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尤其是三江源区的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被猎杀现象尤为严重。有的物种已濒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物被大面积盗伐用于烧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遭到破坏的生物物种占其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环境恶化和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危机已对青海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发展的特征,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同时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因此,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刻不容缓。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
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体。目前,尽管保护区的建设类型多样,但其目标是相同的,即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在这方面我们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科学的管理体系。因此,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是当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第一,使自然保护区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正常进行,从而维护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即在人为保护下,使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资源能正常地生存、繁衍与发展。第二,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并为合理开发利用更大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指导。因此,要严格按照动植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实现“以资养区”的目的。第三,将自然保护区作为天然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而且也可以促进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与发展。因此,应该将保护区作为多学科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强联系,并充分发挥保护区和科研单位的互补优势,提高科研及科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三江源地区对青海省尤其是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危机进行痛苦的反思之后所作出的明智选择,也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意义表现为:第一,它对有效地保护区域性的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建立生物基因库,确保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能安全地生存繁衍,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为有效治理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为保护好世界“第三极”的湿地、森林灌丛、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提供科研基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对有效、合理利用三江源区的优势资源,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新的开发途径。第四,可将青海省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成一个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自然生态保护网络,从而产生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今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促使其不断发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突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青海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利于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有利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珍稀物种的救护、监测和驯养;有利于实现自然保护与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增强机遇意识。当前,改革开放给青海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和千载难逢的机遇,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给青海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通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使青海真正成为中国西部资源大省,从而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二,注重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由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意识教育与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和民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以及市场意识,力争创造一个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也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该保护区建设的核心区类型多、面积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其建设资金也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避免建设资金的不足或不到位,造成自然保护区形同虚设以及由此造成国家自然资源破坏和损失等情况,应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投入保障机制,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发展,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四,在自然保护区内按不同层次进行建设。首先,建立核心区(封闭区)。应在三江源重要源区及涵养地和部分野生动植物栖息和植物生长带建立若干个核心区。如澜沧江源的果宗木查地区,方圆近百公里只有5户人家,30多人居住, 可建立无人居住的核心区。再如保护区内原已建立的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黑颈鹤等30种鸟类与12种兽类。这些地区都应建成封闭式的核心区,以保护好这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其次,建立缓冲区(半封闭式)。核心区的周围都由一缓冲带包围,在缓冲区内只能进行一些与核心区的保护相符合的活动。考虑到三江源地区都是牧区,因而在该区的牧草承载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让牧民在这一区内放牧,以减轻保护区的经济压力。最后,建立过渡区(开放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外围是过渡区,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三江源地区是历史上的唐藩古道,当年文成公主就是沿着着条路线进入西藏,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三江源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也为开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这一地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要让高原绿草如茵,江河清澈长流,首先要保护好三江源头。惟有如此,才能让那江河之水为中华大地注入活力与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