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市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在紧缩中运行,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渐突出,买方市场的格局逐步形成。如何激活消费、启动市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而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70%,而农村的消费总量却只有城市消费水平的一半左右。如果农村的消费市场能得到有效扩大,那么整个消费市场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统计数字显示,90年代以来,农村消费在城乡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55%,下降为1995年的43.2%,1999年进一步下降为38.7%。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331.6元,而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仅有1590.33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是105.4、 90.6和76.1台,而农村家庭的拥有量分别为32.6、22.8和9.3台。
一、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我国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如何将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启动农村大市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国家出台了包括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农村市场始终不能启动。笔者认为,农村消费市场之所以不能有效启动,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农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是制约其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据资料统计,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997年增长率降为4.6%,1998年再度降为4.3%,1999年更是降为3.8%。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长率只有2.2%,许多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不增反降。2000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2000年上半年,只有7.8%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35.47%的农户收入略有增加,其余56.73%的农户收入不增反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外出打工、乡镇企业工资收入等都受到限制。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增长。
2.农村居民的各项服务性支出大幅增加。据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调查显示,2000年上半年,37.31%的农户增加了教育支出,32.35%的农户增加了医疗支出,且居各种增加支出的前两位。由于这些服务性支出的增加,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使得农民大幅度减少了衣着、电器、娱乐、家具的消费,减少的比例分别达到44.77%、27.45%、25.82%、25.33%。
3.预期支出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调查显示,96.5%的农户将把新增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63.8%的农户将把新增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而储蓄的目的大部分用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
农村居民储蓄目的比例分布表(%)
用途 子女教育
医疗
养老
建房
婚丧嫁娶
买大件
比例
32.61
20.18 15.32 11.88
11.25
8.75
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消费需求受制于两个因素,即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购买能力是由居民真实的经济状况决定的,购买意愿则较大程度地受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预期的影响。在经济的上升期,人们的收入增加,购买能力持续增强。由于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人们对收入的预期也存在高期望值,因而购买意愿也强烈,这时,消费需求必呈扩大态势。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消费增加的关键,没有收入的稳定增长,消费增长只能是空谈。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不能有效消费的根本原因就是收入水平持续在低水平徘徊。199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55,1998年为0.53。1998年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比1997年减少41元。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其他必要性支出的增长,从而挤占了食物消费。虽然农民会把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但如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给农民很好的收入增长心理预期,农民会显著地增加消费。
2.根本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收入低是根本性原因,而消费环境不具备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工业性产品都需要与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洗衣机、热水器需要自来水,冰箱需要不间断的电源供应,电视机需要较稳定的电压及有线电视信号等,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政府统一提供。要真正启动农村市场,政府必须开展一场大规模的以农村道路、农村电网、自来水、有线电视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才能把农村地区蓄势待发的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农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农村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创造了条件,而且能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
3.开发适宜农村使用的产品,并做好配套服务。生产厂家要根据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开发出适宜农村需求的产品。如针对山区电视信号弱的特点,可以开发高灵敏度的电视机;针对农村电压不稳的特点,可以开发出宽电源的家用电器等。在提供适宜产品的同时,配套的服务更要跟上。很多家电产品需要使用者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农村居民掌握这些相对困难。对于家电这类高介入度商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工业产品下乡活动如果不能把相应的服务也送下乡,并扎根在乡村中,农户对工业产品的购买与使用就会始终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因此,家电商品在农村的配套服务能否做好是其能否在农村广泛推广的关键之一。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农民集生产性与生活性支出于一身,由此决定农民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性消费。据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每人全年的总支出为2536.79元,消费性支出为1617.15元,占总支出的63.75%;家庭人均生产性费用支出合计达919.64元,占总支出的比重达36.25%。农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消费的非常少,农民增加消费阻力很大。目前,农村居民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的比重在农民消费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农户对教育、医疗和养老费用的高预期严重制约了其消费支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是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应下大力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服务。
5.大力推广消费信贷,进行制度创新,开发与农民增收相联系的消费信贷品种。消费信贷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有消费需求而又暂时缺乏购买力。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而农民暂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低,仅仅依靠目前的积累水平,潜在需求还不能变成现实的需求。消费信贷可以缩短农民收入积累的时间,使远期的消费支出变为即期的消费支出,使需求提前实现。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以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银行要积极努力,大胆创新,开发出适宜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扩大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量。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信贷配套制度不完善,个人信用不稳定以及基层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农村消费信贷的开展困难较大。目前可以重点开拓与农民增收相联系的生产性以及教育消费的小额贷款。一方面,它们在农村居民中有着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从长期看,它们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这样既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在农村的发展,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对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进而扩大农村居民对消费的需求。比如农用机械贷款在农村的需求量就很大。农民节衣缩食,但在投资性支出方面却并不吝啬,因为这些支出能增加农民的远期收入,有极好的收入预期,农民也敢于贷款购买。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用机械的需求量也会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