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与发展_军事历史论文

二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与发展_军事历史论文

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中国论文,东南亚国家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近30年来,多数东南亚国家努力发展经济,保持相当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东盟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提高。

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周边和邻近地区,保持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并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之一。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发挥有利因素,仰制和克服不利因素,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推向前进。

历史的回顾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源远流长。据中国古籍记载,中国与东南亚的早期接触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①到中国明代,中国已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较广泛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交往过程中,除发生少数几次中国封建统治者与个别东南亚国家有过兵戎相见的事件外,绝大部分时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是友好相处的。

16世纪以后,东南亚各国除泰国外先后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中国在19世纪中期也逐步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先后摆脱殖民统治,走上民族独立道路。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未立即得到恢复,相反是经历了相当长期的复杂和曲折的发展道路。回顾战后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大致经历初建、动荡和发展几个时期。

(1)初建时期(50年代)

本时期还可以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总的看,本时期中国与大部分不同社会制度的东南亚国家的国家关系处于冷战状态。导致这一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的的对立。诚然,双方彼此缺乏沟通和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通过朝鲜战争,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联合国恢复我合法席位和封锁、禁运等一系列侵略性和敌对性的措施,对新中国进行遏制和围堵,把新中国视作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敌人。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影响下的多数东南亚国家也追随美国对华政策,公开敌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初期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采取了“一边倒”,倒向苏联对抗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东南亚政策方面,则有两个层面。在国家与国家关系方面,“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按照上述规定,中国首先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建交(1950年1月18日)。接着1950年6月8日,中国与缅甸建交,次日,中国与印尼建立外交关系。菲律宾最初对是否要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曾有短暂犹豫。但当时对内反共对外依附于美国的菲律宾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选择了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道路,不仅派军队参加朝鲜战争、与美国签订防御条约,让美军使用在菲的海空军基地和充当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东道国,而且还比任何东南亚国家都严格地参加对中国贸易禁远,并与台湾当局积极发展政治、军事关系。泰国当时与菲律宾一样,采取了追随美国的立场,在国内掀起大规模排华运动,是第一个派出军队参加美国侵朝战争的亚洲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另一层面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运动的关系。中国积极地支持东南亚各国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国与越南的关系既有同一社会制度类型的国家关系性质,又有支援被压迫民族民族解放的性质。当时,越南虽宣告独立,但大部分国土仍在法国殖民者控制之下,越南尚处于抗法战争时期。本时期,中国支持东南亚人民反帝斗争的重点表现在大力支援越南抗法战争方面。

1950年1月,应越共中央和胡志明主席的要求,中国作出全面援越的决策。同年7月,中国派陈赓将军入越,协助越方训练干部和部队,组织边界战役,解放越南北方5省,打通长达1000公里的中越边界。同时,中国又派出以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和以罗贵波为首的政治顾问团入越。1954年,中国军事顾问团援助越方组织了奠边府战役,并取得伟大胜利,迫使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同意恢复印度支那和平。②

综观本时期初期阶段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对外关系的重点在支持本地区人民解放斗争方面,这固然与当时东南亚国际现实环境有关,但也可看出这与当时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认识有着一定关联(例如,民族主义国家在两极对立下走“中立道路”的可能性,对东南亚当时革命形势的估价,以及对外关系中国与国关系和党与党关系的区别等等)。

应该指出,在外交实践中,尽管有上述诸认识的制约,新中国在处理东南亚民族主义国家关系时还是谨慎和灵活的。例如,对缅甸纵容蒋帮残余逃入缅甸境内问题,对印尼右派内阁迟迟不派出驻华大使,并阻挠我使领馆外交人员入境问题等都采取既坚守原则,进行必要的抗议,又保持克制,耐心争取的态度,从而推动中缅、中印(尼)关系的改善。

到50年代中期,我国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方面的认识上有新突破,在国际关系上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付诸实践。这就直接推动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初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和摆脱外交孤立的困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进入初建时期的第二阶段。

日内瓦会议与亚非会议在东南亚的直接后果是:

1.法国殖民者退出印度支那,越南北方得到巩固,中国与柬埔寨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中缅、中印(尼)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55年中印(尼)签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1960年中缅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关于两国边界的协定。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缓和了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紧张政治气氛,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发言和外交魅力为原对新中国持怀疑和敌视态度的东南亚国家留下深刻印象。万隆会议后,中泰关系一度缓和,1956年6月,泰国撤消对中国贸易的管制,1957年中泰直接贸易增加一倍,泰国多个非官方代表团访问了中国。马来亚当时还未取得独立,但在国内经济界的压力和万隆会议精神推动下,1956年也宣布解除向中国出口橡胶的禁令,接着主要由华人商界领袖组成的第一个马来亚贸易代表团应邀访华,与中方公司达成双向贸易协议。

(2)动荡时期(6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战后初期形成的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继续存在,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却由于各自内部的矛盾趋于瓦解。在亚洲方面,原来的美苏、美中对抗格局,因中苏分裂而开始发生变化,直至60年代末中美冷战成为主要方面。1961年美国直接插手印度支那而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又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与此同时,美国又力图把包括印支在内的整个东南亚纳入美国西太平洋防御区域,从而使美中关系、美国与执行和平中立政策的东南亚国家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中国方面由于苏联霸权主义的出现和中苏关系恶化,外交政策就由50年代的“一边倒”而转向既反帝也反修。“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想干扰了中国的对外关系。东南亚国家本身由于国内外矛盾的激化而政局动荡不定。如:1960年老挝发生贡勒政变;1962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同年文莱人民党武装起义;1964年一向不存在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泰国也出现了泰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武装根据地;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同年印尼发生影响最大的“九·三○事件”。

在国际以及中国、东南亚本身产生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本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呈现大起大落、动荡不定的状态。这突出表现在中印(尼)关系上,1965年以前,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大力支持印尼苏加诺政府反帝反殖斗争,例如收复西伊里安斗争,创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对抗大马计划以及退出联合国等重大行动。当时中印(尼)的密切关系一度被西方国家形容为所谓“北京-雅加达”轴心。1965年“九·三○事件”后,中印(尼)关系急剧恶化,1967年双方中断了外交关系。印尼军人政权公开无理指责中国卷入“九·三○事件”,中国也公开支持印尼共反对军人政权的斗争。

至于中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关系,除越南、柬埔寨因与美国矛盾尖锐,尤其是越南正进行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急需中国的支持而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外,其余国家不是继续与中国处于冷战状态就是相互政治隔绝。连50年代有着良好关系的缅甸,也因国内政局(与缅共谈判破裂)和我国公开广播缅共祝我国庆的电文(1964)而在60年代中后期与我关系冷淡。到1967年甚至爆发严重反华事件而导致我撤回全部援缅专家,双方关系一度恶化。新成立的马来西亚。由于其本国种族矛盾和我当时支持印尼对抗大马,双方在政治关系上处于不友好状态,但仍保持经贸来往。

(3)发展时期(70-80年代)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美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决定退出印支战争并在亚洲收缩力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出现新的转折点。

在中苏关系紧张,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并大力向第三世界扩张的新形势下,中国调整了60年代的战略原则,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新外交路线,目的是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东南亚处于“一大片”范围,又是我国的近邻。因此,中国抓住印支战争结束、尼克松访华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有利时机,改善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总结经验教训,严格区分国家关系与党的关系,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和革命不能输出的原则以消除东南亚国家的疑虑。

中国对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区域性合作组织——东盟的态度,随着东盟要求摆脱外国控制,强调成员国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倾向加强而改变。东盟成立初期,中国曾批评它是个反共的组织。进入70年代后,中国承认它是个区域组织并公平支持了1971年东盟的“东南亚中立化宣言”,即支持东南亚成为一个和平、自由、中立区。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关系的改善,特别是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双方在越南军队必须撤出柬埔寨,和平解决柬埔寨等许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从东南亚国家方面看,进入70年代后,考虑到地区的力量平衡和本国发展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有识之士采取现实主义态度,把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主张打开与中国长期隔绝的大门。例如,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就表示,“意识形态、我们相比较的国土面积以及我们对一些国际问题态度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发展我们两国之间富有成果的关系和有益合作的障碍。”③

经过双方的努力,1974年和1975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先后正式建交。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城市国家,为免除外界误解,表示要在印尼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后才与中国建交,中国表示理解。于是,在中国与印尼关系正常化以前,中新就建立了除正式外交关系之外的实际双边友好关系,两国不仅互设贸易代表处,经贸关系持续发展,而且高层官员频繁互访关系密切。

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越关系。越南自印支战争结束和南北实现统一后,公开投入苏联霸权主义怀抱,积极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扩张政策。越南一面在国内掀起反华排华恶浪,一面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军事挑衅,并在1978年悍然入侵柬埔寨,从而严重威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1979年中国被迫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从此中越关系处于严重对抗状态。

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惩罚不仅严厉打击了越南地区扩张野心,而且也是对苏越联合反华阴谋的军事反应。越南入侵柬埔寨和中国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实际行动,对8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新形势下,东盟国家面临苏越扩张,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和本国的民族独立,一致反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主张越南军队退出柬埔寨和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因此,东盟国家认为必须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借重中国来抵御和抑制苏越的扩张。但另一方面,有些东南亚国家继续保持对中国的偏见,仍认为存在“中国威胁”,企图对中国实行利用与限制的双重政策。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原因,泰国与新加坡希望借重中国抵制苏越扩张胜过希望限制中国的影响,而印尼与马来西亚则相反,菲律宾则介乎两者之间。产生上述不同态度的原因主要是与东盟国家受到越南威胁程度不同以及本身国内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80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根据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外交战略思想,确立了中国外交重点立足于周边的方针,作为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受到重视。在整个8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中国与缅甸的关系都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7月,中国贸促会和印尼工商会签署直接贸易谅解备忘录,中印(尼)在中断外交关系19年后终于又重开直接贸易关系,朝向关系正常化迈开重要一步。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中泰关系发展迅速。中泰关系发展的特点在于政治上的相互信任的加强,经济合作和军事合作发展迅速。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向来访的泰国议长哈林表示:“如果越南进攻泰国,中国将站在泰国一边。”④泰国前总理差猜访华时发表谈话说:“泰中社会制度不同,但可以发展密切友好关系。”⑤当1974年中泰刚建交时,双方贸易总额仅339万美元,到1990年则已突破10亿美元,达13.6亿美元。主要的飞跃发展时期是1986-1990年,这5年的双边贸易总值为52.4亿美元,比前5年增加1倍以上。关于双方投资,尽管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引人注目。据泰国外交部公布的资料,到80年代末,泰国在中国投资约10亿美元,仅次于新加坡。1988-1989年,中国对泰国投资为7.8亿美元。⑥

现状与前景

时间刚跨入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就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90年,中国与印尼中断23年之久的外交关系得以复交,接着又同新加坡和文莱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正式对话伙伴,从而揭开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合作的历史新篇章。1991年,中国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至此,新中国自建立后,历史上第一次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与此同时,在东盟、中国等国际力量推动下,影响东南亚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柬埔寨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从而使东南亚地区保持政治稳定,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地区国际环境。展望2000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冷战后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也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的因素共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客观冷静地分析新形势和新情况,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90年代预计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冷战后时期的国际和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南沙问题和台湾问题等。

(1)国际和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

冷战结束后,就世界范围来说,美国是唯一现存的超级大国。尽管本身实力遭到很大削弱,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论综合国力,美国仍是世界最强的国家,并力图发挥世界领导作用。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继续保持军事影响的同时,在双边关系上推行强权政治,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争夺亚太经济区域的主导权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总之,美国要保持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遏制中国与日本影响的增长。原来对东南亚具有很大影响的大国苏联,由于自身解体和实力严重下降,预计在短时期内不会对东南亚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是苏越联盟不复存在,加上柬埔寨问题基本解决和越南实行改革开放,越南已不构成东盟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相反成为东盟争取的一个伙伴。东南亚地区大国力量平衡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的力量组合和地区安全概念和含义的变化。

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的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保持国家政治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反对大国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具有共同或相似的认识,这构成双方关系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东南亚国家也需要中国的友好合作,这不仅符合各自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国际战略格局的巨变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不稳定,甚至是消极的作用。这首先表现在原来在东南亚起大国力量平衡作用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已不复存在,中美之间出现许多摩擦。其次是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后已不再是东盟国家的威胁,8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越南、柬埔寨问题上合作的目标已经实现。某些东南亚国家在西方势力挑唆下又重弹“中国威胁”的旧调,在地区安全安排上,企图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利用越南甚至日本来抵制中国影响的增长。一位东南亚安全防务问题专家认为,中国的军事建设是对某些东南亚国家一种挑战,随着制约中国的苏联退出越南,东盟需要在安全上作出选择。他认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将会起制约中国的作用。从长期观点看,他还认为日本可能提供某些防御中国的保护。⑦

(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

在冷战后时期,原来在国际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已越来越移位于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富有活力的国家。中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速四化建设。东盟国家在持续高速发展后又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新加坡正朝着经济国际化和高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前进,其余东盟国家也正努力把以初级产品为主变为制成品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转换,以实现其资源的有效配置。越南、老挝、缅甸等在90年代也开始推行开放,实行市场经济。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双方经贸关系取得很大发展,1991年,双方贸易额增至79.59亿美元,比1987年增1倍。由于双方经济存在很大互补性,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集团化盛行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双方都有着扩大经贸往来,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但是也应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出口商品结构也基本雷同,因此在市场和争取外资上存在着竞争因素。近年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投资环境改善和12亿人口的潜在巨大市场的吸引,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相比之下,某些东南亚国家的外资投入则有所下降,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存在着竞争因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投向中国的外资不少是来自东南亚华人资本,资本根据利润流动,本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正常金融市场现象。但因为华人是东南亚国家历史存在的敏感问题,一些本身也缺乏资金,需要国内外资本投入的东南亚国家就因此而引发所谓华人的“效忠”的老问题。在特定的气候下,这一问题就会障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李光耀1993年11月在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上,在论述中国的投资机会时就公开提出:“华商必须记住他们的国家是居住国,而非中国,必须效忠于居留国而不是祖先。否则会引起不是中国血统的本国公民的误解和摩擦”。⑧我国某些宣传媒介和某些地方组织为吸引华人投资,因袭旧习惯使用“爱国爱乡”等词句也会助长此种误解和疑虑。

(3)南沙问题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据考证,早在汉代,中国人就最发现了南海诸岛。确切史料证明,最迟至宋代,中国政府就对之行使管辖和行政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依法接管南海诸岛和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南海诸岛位于南海航道要冲和丰富的石油、渔业资源而为一些周边国家所垂涎。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纷纷对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并各自派兵侵占南沙岛屿,从而南沙问题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一个争端,如处理不当,势必严重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

目前,我国实际控制南沙群岛中的8个岛礁,⑨台湾控制1个岛屿(太平岛),菲律宾侵占9个岛屿,入侵我传统海疆41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侵占9个岛屿(实际派驻人员仅3个,另6个则树立所谓“主权碑”),入侵我国传统海疆27万平方公里,越南侵占27个岛屿,⑩入侵我国传统海疆100万平方公里。文莱对南沙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但未派出人员进驻,印尼虽未对南沙公开提出主权要求,但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实际侵入我国传统海疆5万平方公里。(11)

南中国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对南沙提出领土要求的动机既有经济利益,也有战略利益的考虑。据勘探资料表明,南海石油蕴藏量高达1000亿桶。(12)早在80年代后期,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就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开采石油。据统计,上述3国加上越南、菲律宾已在南沙海域打油气井90余口,1991年石油收入超过33亿美元。此外,处于南海东侧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因战略防御纵深较浅而力图通过占据南沙岛屿扩大和改善本国防御地位。

综上所述,南沙问题由于涉及有关东南亚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某些国家的战略安全考虑,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不愿看到强大的中国完全恢复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控制南海,因而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东南亚有关国家既不肯放弃无理领土要求,也不愿因此争端而演变为公开军事冲突,目前正设法协调立场,使南沙争议变为国际化,迫使中国接受既成事实。我国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现在可以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

(4)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所有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东南亚国家在建交公报中,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尊重中国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立场,承诺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但台湾问题仍然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这首先是因为台湾当局与多数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在东南亚华人中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次是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以其雄厚的财力把东南亚作为其投资重点,东南亚国家也把台湾作为其争取外资的重要对象。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3年6月底,台湾在东盟四国和越南的累计投资已达152.6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东南亚第二大投资者。在台湾大力推行“银弹外交”攻势下,某些东南亚国家为一时经济利益所驱使,不时在对台关系升格,高层官员访问等问题上冲击“一个中国”原则,干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

展望本世纪末,尽管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有利与不利的因素交织和相互影响,但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应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前景是好的。

注释:

①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东南亚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研究室1960年出版,第1-9页。

②《黄文欢文造》,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5页。

③[新加坡]黄朝翰:《中国与亚太地区变化中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译本),1990年,第89页。

④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1页。

⑤《中华日报》,1989年3月18日。

⑥泰国海关厅:《泰国外贸统计》。

⑦Abdul Razak Abduilab Baginda,PRC-ASEAN Relations:Strategic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Theresa C.Carino ed.China ASEAN Relaions,1991 Manila,第96页。

⑧ISSCO Rulletin,Vol.2.No.1.1994.第4页。

⑨(12)Aileen San Pablo-Baviera ed.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Philippine Perpectives,Manila,1992,第21、34页。但据《西贡解放报》报道,我国仅控制6个岛屿,参见《法新社》1994年6月4日讯。

⑩(11)商国珍:《南沙问题国际化趋势》,《东南亚研究》,1994年,第1期,第28、29页。但据《西贡解放报》的材料越南在南沙群岛派驻人员的岛屿为21个,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的资料云:越南占领了24个岛屿。

标签:;  ;  ;  ;  ;  ;  ;  ;  ;  ;  ;  

二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与发展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