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我对论文,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写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话,今年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了。谨写此文纪念。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坚持一贯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对马克思主义有怎样的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有怎样的影响和结果。这是建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都经验过的。所以,中国当前还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能坚持到底直到最后成功,全面胜利,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有个正确的理解。焦点又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因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类对社会主义有规定性意义的范畴,都源出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以,对马克思学说有个客观、公正的评说是十分必要的。
我曾经提出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学说。并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而它的具体学说是要不断发展的。南京有位教授见我的文章后也写文章反对我的这个见解,说我不该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等,并引用列宁说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作为根据。这使我十分惊讶。列宁这话如此明白地把马克思主义分为“观点和学说”两个部分,怎么也成了他的反证论据了呢?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就是将“观点和学说”分开介绍的。他说:“因此,我们在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前,必须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简单地叙述一下。”〔1 〕先分别叙述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再叙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价值”、“剩余价值”)〔2〕。 列宁叙述的“整个世界观”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吗?
提出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见解,本意之一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荒谬和马克思学说不能发展的无理。
马克思是世界发展史上少有的辉煌人物。他以他的伟大品格创造出他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至今还广泛地影响全人类,将来仍会继续广泛地影响全人类,直至取得全面胜利。因为它贴切地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只要他们有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进行斗争的必要,就不会忘记马克思主义。可是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国家不那么走红了。60年代,中国有位伟人说过,现在世界上一百多个政党,多数已不信马列主义了。就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也有腹诽,总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了,于是在实际行动上就不再尊重和遵循马克思主义,自行其是。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人,仍将马克思的学说看成绝对真理,总是习惯于拿着本子一页一页地翻着和你对照,指指点点,咕咕哝哝,说这里违背了,那里走样了,教你不知所措。所以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仍然存在要不要坚持、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和将马克思学说绝对真理化的这两个极端倾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只拘泥于马克思学说的片言只语,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毋庸讳言,马克思学说中的某些结论是有严格的特定的时空条件的,事过境迁当以别论的情况当然存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难道今天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为世界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立场过时了,要倒过来和少数人站在一起为少数人的利益去压迫多数人的立场就对了?难道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看待自然界和社会的世界观过时了,要倒过来用机械唯物论唯心论看待自然界和社会,去尊奉鬼神、迷信王权、崇拜金钱的世界观就对了?难道今天用辩证法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过时了,要倒过来用形而上学分析研究问题,搞片面性、形式化的方法论就对了?凡尊重科学坚持进步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普遍真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具体学说中的某些结论过时或者不适时,就概而言之,说马克思主义过时,是错误的。那些将马克思的学说绝对真理化的人,是从另一个方面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只盯住马克思的具体学说,不允许有所变动,而不问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否得到坚持。也就是说,他们判断一种新的学说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只看它是否与马克思的学说都对得上,而不看它是否坚持了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它是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否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是否根据国内国外的新情况,辩证地解决了新问题。他们似乎并不十分了解,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具体学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伟大真理,有历史构想,也有阶段性结论。应当具体分析和分别对待。
一、伟大真理,永不失光辉
马克思学说中的伟大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揭示的各个关于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基本原理,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里略析三例。
1.历史唯物主义公式。
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 〕因为这一发现,使马克思走出困惑,人类走出困惑,能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及各阶段变动及依次更替的运动规律。
在马克思的这一发现以前,人类社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幅五颜六色、错综复杂、混沌迷蒙的图画,又仿佛是一个变动不居、眼花缭乱、难以捉摸的魔方。马克思经过研究,终于理顺关系,找出规律。他从纷繁的万种关系中理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存在与人们意识等这几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纲领性关系,再究明它们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内在关系,终于揭示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如果不适应,成为桎梏,就会被冲破,另构新的生产关系、新的上层建筑这样的一种运动规律。这便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揭示规律、认识规律,是为了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是要以主观意志去转移规律、更改规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的生死存亡,都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是否能继续发展来决定,不是任凭人们主要爱好,你要它生就生、要它灭就灭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这是个永恒的伟大真理。 我们对它不是过时不过时的问题,而是理解得够不够、运用得当不当的问题。如果我们都能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真理去做,那末历史上何至于在变革生产关系上犯那末大的急于求成的错误,也何至于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走那么多劳命伤财的弯路。可以断定,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藐视和忽视马克思揭示的这个规律,必定要犯错误,甚至导致失败。
2.“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里说的。《资本论》就以此观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历史过程。从简单商品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一些业主,通过原始积累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开始组织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并逐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广泛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剩余价值资本化不断扩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一方是少数人的财富积累,愈来愈富,另一方是广大无产者的贫困积累,愈来愈穷,资本的垄断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于是无产者起来斗争了,资本主义就要灭亡。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把这个过程看做自然历史的并非人为的过程,肯定是完全正确的。过程的结局是否如《资本论》第一卷的结尾所预料的那样,先暂且不说,资本主义从15世纪开始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叶生产方式从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资本积累与阶级对抗发展的过程,《资本论》里都在“自然历史过程”的限内作了白描式的真实反映。
就是对资产阶级也不存偏见,是善是恶,总是放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来评价。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中作了说明。他说:“为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任何其他观点比较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5〕所以, 在《共产党宣言》里不惮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6 〕在《资本论》里始终把资本家当作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化身来看待。“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7〕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人是如此,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人何尝又不是如此!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同样应该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人同样应该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如果不这样来看待和处置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人,而是要掺和进去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有意无意地搞唯意志论,那就必定会使社会发展偏离规律轨道,左拐右转,随心所欲,人与人的关系也缺乏必要的自然。这种现象就如同人不是站着用脚走路,而是倒立着用头走路,任凭神飞心驰,不看实际条件和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多想想马克思的这个真理吗?这方面的教训已有不少。
3.“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是被现代人嘲笑得最多的。一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制度还不是活生生地存在着吗?不管你怎么说“垂死的”、“腐朽的”,曲尽辩才,都不大有人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教员也真有些招架不住。可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和事实,却是铁一样强硬地证实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先回过头去看看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造成苦难的恶劣情节吧。资本主义积累曾带来过社会生产力繁花盛开般的蓬勃发展,但它固有的对抗性,使工人阶级的状况日益恶化。在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积累的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8〕《资本论》第一卷里辑录了英国大量由议会议员、 工厂视察员、官方报刊、学者书籍等提供的触目惊心的材料。从就业工人到失业工人,从工业工人到农业工人,从英格兰到爱尔兰,整个大不列颠到处是居住拥挤、环境污秽、营养不良、瘟疫蔓延、疾病丛生、体力疲乏、道德败坏、饥饿死亡,整个工人阶级在水深火热之中。工人每日工作16、14、12小时,实际工资却不断降低。19世纪初,城市工人实际工资普遍下降,只有16世纪的一半,农业工人实际工资一般只有18世纪的三分之二,劳动力只能萎缩性再生产,身高、体重、智力、道德都在下降。肮脏、酗酒、吸毒、淫乱,不是早早夭折,就是时时退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命力遭到根本摧残。英国周期复发的流行病和德法两国士兵身高降低,都说明了这一问题。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以前,步兵身高的最低标准是165厘米,1818年是157厘米,1832年是156厘米。 在萨克森,1780年军人身高标准是178厘米,19世纪是155厘米。 普鲁士是157厘米。征兵身高标准不断降低,合格人数越来越少,常常征不满。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强壮体力成为多余,就雇用大量妇女排挤他们的父兄与丈夫。为了挣钱,母亲违反天性地丧失自然感情,疏远子女,照顾不周和虐待是常事,杀婴也时有发生,故意让婴儿饿死毒死。有些母亲为上班时不使乳儿啼哭叫哺,以喂食鸦片让其昏睡。儿童也不免被抛入扎格纳特的轮子下,在工厂里每天被压榨10多个小时。砖瓦、花边、陶器、火柴、壁纸、面包等业雇用4岁、5岁、6岁、7岁的童工。母亲背他们上班,抱他们坐在木凳上工作,喂他们吃饭。工厂视察员的一份报告中说,丝厂的厂主,每天用10小时从那些必须靠人放到凳子上才能干活的幼童的血中抽出丝来。他们不得进学,智力低下。10多岁的伦敦童工,根本不知道伦敦在哪里,只听说过有英国这么一个国家,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他们能有的知识就是知道公主是男人,魔鬼是好人,基督是坏蛋,4的4倍数是8。英国议会担心儿童智力荒废引起整个民族衰退, 不得不宣布工厂不得雇用未受初等教育的14岁以下的儿童。可是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是徒有虚名,许多教师都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在学生的毕业证书上只得划上一个十字或其他符号代替签名。有的学生只交钱没上学,发的是假文凭。如此种种,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被这些用血与火写成的材料所震撼。资本主义积累造成的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周期性的经济恐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才使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9 〕现在可以将历史和现实作个对照:历史上那个在《资本论》里有过以上真实写照的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上还存在吗?没有了!今天有的是与过去那个马克思眼中的资本主义有若干不同的后资本主义,即在马克思之后是马克思无法看到的资本主义。先前那个令人颤慄的资本主义灭亡了,那个容不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资本主义旧外壳脱落了,马克思的预言实现了。
那个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桎梏和外壳在马克思之后是如何被炸毁和脱落的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用暴力手段彻底炸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种是资产阶级进行自我调整,将生产关系调整到与社会化生产相容的地步,即是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外壳代替旧外壳。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它们经过一战二战的洗礼和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仿效,使资本主义过了一个坎,将先前的资本主义变为后资本主义。薛暮桥说:“环顾全球,现阶段的资本主义世界同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群众有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生活。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剥削,限制了自己过剩商品的国内市场,以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工人阶级都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线,战争胜利后,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迫使资产阶级实行‘福利主义’。资产阶级看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缓和经济危机,所以也能接受。现在资产阶级不但对国内的政策有变化,其国外政策也有变化。……如果不发生这些转变,资本主义世界可能存在不到今天,至少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10〕这种有很大变化或有很大发展的资本主义,今后倘还能不断调整,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会继续存在。又是马克思说得对:“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1〕。正因为如此,一国两制,一球两制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今天世界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离不开资本主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对资产阶级毕竟是一种制度威慑和挑战,逼得资产阶级不得不认真考虑马克思的话。当时马克思对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发出警告,英国的变革过程已十分明显,一定会波及欧洲大陆,所以奉劝“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12〕现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资产阶级正是出于这种动机不得不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尽量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以显示出自己的活力来。要是象过去一样,清一色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一般经济都不很发达,国内还需要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国外需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利用它们的资本、技术、管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创造的制度资源,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彼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些方面互相借鉴、吸收。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双方应当多谋合作。薛暮桥说:“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只能对抗、不能合作的僵化思想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13〕当然,后资本主义最终也是要灭亡的。万物有生有灭,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但这是后话,不必超时空先去具体说的。
二、历史构想,未来会实现
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一部份是对未来社会的历史构想。所谓历史构想,是仅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构想。马克思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也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严格遵守实践的原则、发展的原则,不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束缚后来人的行动。确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既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他非常懂得在变革时会有怎样多的新问题发生,在变革进行中整个情况会怎样变化,在变革进程中整个情况会怎样频繁而剧烈地变化。”〔14〕但是,既然批判了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了这种制度的末日,那末就必须同时指出方向,对未来的理想所在有个交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未来制度提出一些预言性的构想。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要建立劳动者的大同世界,实现没有剥削与压迫、每个人都能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的实行中走了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也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至于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时间、方式、范围、程度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很可能首先在发达国家实现,像马克思、恩格斯原来预言的那样。社会主义在今天世界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既是试验,因主客观原因,可能在一些国家试验成功,也可能在一些国家试验失败。经过一些国家的初步试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有些非常美好的历史构想,在今天还没有条件实行。这里略析两例。
1.“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商品拜物教时所作的设想。马克思在借用鲁滨逊飘流在孤岛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直接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他的劳动与物的关系简单明了,不存在任何商品拜物教的故事以后说:“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革。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15〕这本是马克思的一个“设想”。这个设想的前提,是人们能够“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他们除了劳动差别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个人利益上的差别,因此许许多多人在一起就象一个鲁滨逊那样简单,那样没有矛盾。拿现在的中国来说,就是12亿人口都自觉地溶合成为一个有很高思想境界的人一样。这是非常高的天才构想,可能在数百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实现。但是如果将马克思的这个“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当作现在就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模式,那肯定是脱离实际的。
2.社会主义社会无商品、无货币,一切劳动都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社会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分工会继续存在和不断发展,但私有制会消灭。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属于“公共的”、“集体的”、“共同占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存在了。恩格斯最了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同时也与马克思持完全一致的观点。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将无商品、无货币的思想在《反杜林论》里表述得非常明白、完整、彻底。他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成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6〕那时“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17〕这个大家熟悉的历史构想现阶段还没有现实性,大家已有共识。但是直到今天,有一个见解还在理论界流行。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些原理之所以不适用于今天的实践,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预计社会主义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行的。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却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所以就有个有些原理不适用的问题。按照这样的见解,如果社会主义真能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那末马克思的全部原理,包括没有商品货币的原理就都适用。同样,如果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也有当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高度发达,那末马克思理论的全部原理也都适用于我国,可以不要搞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了。而马克思时代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典型的是作为资本主义母国的英国。我们不妨看看当时英国的发达高度在什么水平上。1851年,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10个, 伦敦是特大城市, 人口也只有230万。1864年,煤的年产量9000万吨,铁的产量470万吨,铁路 12000余哩。1870年,全世界钢产量总和是52万吨,英国假定占三分之二的比重也不过30万吨。 当时所谓高度发达的英国也仅此水平而已。 如果说1949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如英国的话,那末今天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否也还不如当时的英国了呢?如果说也还不如一百多年前的英国,那末我国落后于英国的不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了。事实是我国今天的经济发达程度比马克思时代的英国要高。前面提到的那位南京的教授不同意这个评价。说不要忘记人均生产力水平,我国有12亿人口。显然在他看来,我国的人均生产力水平还不如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可能有过精确地统计。不过许多重要产品如钢、电、石油等人均产量不信他那个不如当时英国的统计。而象电子产品、数控机床、核电站等等当时英国就根本没有。所以还不能忘记生产力质量,光记住人均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肯定说,社会主义没有商品货币的这个论断,不论是过去那样发达的还是现在这样发达的生产力水平,都还不适用。一方面,过去和现在的这种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不要商品货币的高度;另一方面,商品货币存在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揭明。至于那位教授说马克思指的是整个欧洲,不是英国,就更不成理由了。当时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达程度都没有英国高。何况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以英国作典型分析建立起来的。《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18〕这是无需讨论的。
三、阶段性结论,现已失时效
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一些过去是真理,现在事过境迁,已失去时效了。如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等问题的论述。在马克思时代,机器使用的第一个口号是儿童和妇女劳动的情况,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工人劳动力价值不断降低的情况,伴随着资本主义积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加深的情况等等,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但在马克思之后,特别是二战以后,这些情况已逐步改变得不存在了。童工早已被禁止。妇女就业已转变为男女人权平等的要求,虽然很难实现同工同酬,有真正的平等人权。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仍然存在,如美国60%人口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30%左右,而20 %人口的富有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41.5%。法国,占25%的富有家庭,其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而5%的最富有家庭占全国财富的30%。在资本主义世界,失业、饥饿、乞食者大有人在。美国无家可归者1886年就有350万。 但马克思时代的那种绝贫困化已成过去〔19〕。主要表现:
(1)劳动条件改善,每周5天工作制,共40小时左右;
(2)收入提高,如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1967年比1914 年提高300%。现在在业工人年收入一般1—2万美元;
(3)失业有救济金补助,如美国连续工作5—7年的职工, 失业可领取40—60%工资的失业救济金;
(4)社会福利增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有保险。1983 年联邦德国用于社会福利费用总额高达5339亿马克,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1.9%。
另外,劳动力价值也普遍升值。因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新部门不断出现,工人的智力劳动日见重要,对工人的文化知识、科技教育,就成为信息时代做一个合格工人所必要的条件。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能再以填饱肚子穿暖衣服为限,还应当有智力生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除教育费用外,一定的高蛋白食品、家用电气、蓝白领服饰、书籍报刊、旅游参观等,都是必要的。而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能更大幅度地增加。所以劳动力价值升值和剩余价值率提高可以并行不悖。美国的剩余值率1953年是200%,1955年是235%,1958年是267%。 日本的剩余价值率1951年是314%,1970年是443%〔20〕
马克思学说中的伟大真理,我们应当坚持不渝地认真贯彻于实践。马克思学说中的历史构想,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认真联系实际,适用于现在的就行动起来,适用于将来的就要耐心等待时机成熟,不必急于求成。部分过时的,就要扬弃。这才是尊重马克思,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薛暮桥在10多年前就说了:“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不敢正视现实,不注意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还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等问题上争论不休,似乎凡是马克思没有说过的情况,都决不可能发生,这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另一种‘凡是论’”。〔21〕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不是教条。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象一条河,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水源,才能长流到现在,长流到将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列宁和斯大林的学说,毛泽东的学说,邓小平的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长河中连续不断注入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源。将来必定还会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理论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与时代的现实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学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胜利,就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立论的。所以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为实现这个根本任务提出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等,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就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斩钉截铁地断定:“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主要危险有两个。一个是修正主义,一个是教条主义。这两个主义形式有别,危害相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两只手。中国国内50年代以来,反对教条主义,也反对修正主义。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看,反对教条主义一般是对的,反对修正主义却是常有错。“文化大革命”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修”运动,结果成了和平时期的空前大劫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教条主义是极左思潮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所造成的损失极大。毛泽东同志生前对教条主义的批评是够严厉的,说它不如屎。1997年6月29 日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政协八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转述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批评。李瑞环同志说:“僵化教条最主要的毛病是脱离实际,本本很熟,条条很多,不联系实际,有什么用处?毛主席说过,教条主义不如屎,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教条主义既不能喂狗,也不能肥田。”〔22〕
教条主义貌似坚持马克思主义,忠于马克思的学说,实际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损马克思主义的声誉,有损马克思的威望。不切实际地一切从本本条条出发,这也马克思说的,那也马克思说的,既解释不了现实,又说服不了人心,不是给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泼脏水吗?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多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列宁想象不到,马克思想象不到。但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用想象就可以直接看到。面对发生如此剧烈变动和深刻变动了的现实,却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一味搬用马克思著作中某些自己所需要的论述而造成负面影响,实在是不能叫马克思负责的。马克思在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就停止了思想, 该负责的是那种教条式理解的偏好。马克思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孤立地静止地引述马克思的著作,是对马克思的极大不敬。马克思倘地下有知,焉能安息?
注释:
〔1〕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580页。
〔2〕参见上书第580~599页。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1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
〔7〕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8〕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
〔9〕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
〔10〕薛暮桥:《破除教条主义和僵化模式》,《人民日报》1987年12月7日,第5版。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1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
〔13〕薛暮桥:《破除教条主义和僵化模式》,《人民日报》1987年12月7日,第5版。
〔14〕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第511页。
〔1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6页。
〔1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323页。
〔1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348页。
〔18〕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8页。
〔19〕摘引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编、1989年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资本主义再认识》一书中的刘吉所写一文《当代资本主义》中的资料,参见该书第39—47页。他的结论是:“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但那是相对贫困化,而不是绝对贫困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该书编者注明刘吉同志当时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参见胡培兆:《智力剩余价值与体力剩余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21〕薛暮桥:《破除教条主义和僵化模式》,《人民日报》1987年12月7日,第5版。
〔22〕199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第1版。
标签:资本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