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口径的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径论文,进出口贸易论文,意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统计口径,我国1992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30%,比美国的16.5%高出近一倍,这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怀疑。世界银行的专家因此提出要重估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把中国列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将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境地。中国的外贸比重真有这么高吗?细究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统计口径与国际通行的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约有40%的出口是以外币交易的内销产品,进口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沿海地区的转口贸易,这两方面都夸大了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为了消除不必要的国际猜测和可能引起的贸易抵制,中国有必要修正现行的进出口贸易统计口径,改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做法。
一、中美对外贸易比重的统计对比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单位:%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中国 21.6 23.4 23.2 21.7 25.3 28.7 30.8 44.3
美国 13.9 14.5 15.6 15.9 16.1 16.0 16.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不仅大于美国,而且持续上升,同美国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据此简单地断言中国经济的开放度比美国更大,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目前人均收入不高,但国民经济总的盘子还是很大,如果一旦大规模介入国际贸易,必然对世界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国对外贸易比例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战后日本曾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壮大了经济实力,等到美国觉察,市场已被占领了一大块,美国对此耿耿于怀,成为日美贸易磨擦的起点。鉴于历史的教训,今天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始终抱有戒心。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不利形势,中国有必要努力消除国际社会的担心。
二、进出口统计口径的国际比较
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就宏观经济的统计方法发行过《国民帐户体系指南》、《政府金融统计指南》和《国际收支指南》,用于指导和规范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统计。根据有关的资料,进出口商品的统计应以实物商品的过境转移为依据,劳务输出和输入单列,不计入出口和进口,但是出口和输出劳务的净收入都要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为了排除转口贸易夸大进出口统计的问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统计又可以产地价值为基础,在出口价值中扣除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在进口价值中扣除出口转内销的部分。进出口统计的资料来源一般有海关、税务、银行和社会保险系统等,其中主要是海关和银行。海关提供商品过境的记录,银行提供成交合同清算的记录,原则上两种记录应该相同,但事实上商品过境的时间和交易清算的时间一般不可能相同,所以还需要通过经常的典型调查为调整记录提供依据,此外,税务和社会保险提供的记录也可充当必要的佐证,尽可能缩小统计的误差和遗漏。
中国的进出口统计与国际规范相比,目前还存在很大距离。长期以来,中国统计进出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国力的壮大,所以不仅主观上希望进出口统计的数量越大越好,而且客观上也采取了尽可能宽的统计口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但流通体制的改革却没有相应跟上,一些外商利用这一缺陷倒卖中国产品,一边向中国的企业购买产品,一边又把相同的商品向中国企业销售,从中渔利。由于是同境外居民以外汇进行的交易,因此这一类交易也都记入中国的进出口。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开辟贸易保护区,为外商提供转口贸易的条件,但是统计制度对此却没有相应的修订,致使把转口贸易的全部都记入商品进出口。目前我国的进出口统计主要有创汇口径、海关口径和银行税务部门的交易口径。不同口径提供的数字很不相同,但是由于我们主观上希望数字越大越好,所以在利用这三个口径的资料时往往不是互相印证以求符合实际,而是三者之中取其大,导致进一步夸大了进出口统计。
三、国际制裁问题
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社会可能担心、忧虑,甚至敌视,但却没有直接制裁的权力,然而这并不表明中国因此就可以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应,因为国际社会的担心和忧虑可能转变成其他事件,为国际制裁提供借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成员国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关成员国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金融统计,我国的经济金融统计不符合国际规范,可以被解释为故意隐瞒真象,这不仅会在国际社会造成很坏的印象,而且在向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时也会面对带有惩罚性的苛刻条件,恶化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对外融资条件。如果贸易比例过高被解释为确实是外贸扩大所造成,在低收入的国家有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政府扩大出口的努力就会被解释为国际倾销,而不再是弥补进口需要的手段。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倾销是制造贸易抵制、报复和国际制裁的首要借口。如果贸易比例过高被解释为是统计遗漏缩小了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统计都有这个问题,特别是农业国),则世界银行就能依国际惯例重估中国的GNP,把中国列入中等发达国家,使中国在入关的国际谈判中不仅享受不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而且还会面对更多的苛刻要求。
四、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进出口统计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很大,外部经济变化必然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要求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外汇体制改革之后,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进出口差额可能直接影响市场汇率的波动,二是市场汇率的稳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央银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了解进出口变动对汇率的影响,而这要以科学规范的进出口统计为基础,统计不科学,导致政策选择失误,或者政策的力度和时机不适当,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的后果。
五、改进贸易统计口径的建议
扭曲的经济信息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为了避免不利的影响,就必须及时改革统计制度,科学定义统计口径,严格统计法规,以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代表性和符合国际统一口径。为此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明确经济统计的目的是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市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克服盲目求大的动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其次要以海关、银行和税务的统计为主,剔除交易口径和创汇口径的影响,辅之以典型调划,及时校正误差。同时对进出口商品的统计改行以国产价值为基础,对国产价值比例列出若干个档次,例如0~20%,21~50%,51~100%,再把海关统计的所有进出口商品按这些档次归类汇总,然后每个档次的进口总额扣除一个相应比例的国产价值(若是出口就扣除进口成本的价值),以此消除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对进出口统计的影响。
*注:表中中国的统计数字参考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年报和《中国信息报》(1994、2.28);美国的统计数字参考《国际金融统计》(1993)。美国及中国1986~1992年的比重指标口径为(出口+进口)/GNP,中国1993年的比重指标口径(出口+进口)/GNP。指标口径不同是资料不全所致,但并不影响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