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市藏医院外科 852000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及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联合那曲市人民医院手麻科,针对妇产科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择150例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三个分娩小组,每个小组50例产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组对照组分娩产妇不采用镇痛措施进行分娩,观察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方式进行分娩及给药方式,比较三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两组对照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三组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运用于足月初产妇中效果明显,减少产间发热率,降低疼痛,同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疼痛程度
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分娩这一过程中,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让许多女性难以忍受,很多产妇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食欲不振、宫缩乏力的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妇出现了焦虑、紧张的情绪很可能导致产妇通气过度、产程延长,使得胎儿出现酸中毒和低氧血症;也可能促使产妇体内抑制,子宫收缩的茶酚胺释放过度造成胎儿窘迫的情况。为了缩短分娩产程,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和负面情绪,我们需要采用更加有效地分娩镇痛方式来缓解产妇的疼痛,帮助产妇顺利生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联合那曲市人民医院手麻科,针对妇产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纳入的150例足月初产妇,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研究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30.14±1.03)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14±0.56)周;对照1组年龄24-37岁,平均年龄(30.87±1.25)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7±0.82)周。对照2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3-36岁,平均年龄在(28.5±1.6)岁,产妇的孕周为36-40周,平均孕周为(39.2±1.2)周。三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鎮痛方法
给予对照1组50例产妇实施常规的分娩操作,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采用任何分娩镇痛的措施。
对照2组入室后按照8ml?kg-1?h-1剂量输注乳酸钠溶液,并在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3cm左右。选择3ml的1.5%利多卡因注入,等待5min检查脊髓麻醉及血管注入征象,采取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共10ml进行注入,连接包括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的自控镇痛泵。研究组:镇痛开始后75min间隔1h给予背景剂量10ml,分娩结束后1h停止给药。对照组:镇痛开始后15min按照10ml/h速率进行持续给药。
观察组:镇痛开始后75min间隔1h给予背景剂量10ml,分娩结束后1h停止给药。对照组:镇痛开始后15min按照10ml/h速率进行持续给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统计学分析
本次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x±s),而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比表达,利用χ2检查,当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产间发热率、催产素使用率、人工破膜率均低于对照2组(P<0.05),但两组助娩率无差异(P>0.05)。
3 讨论
据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女性选择剖腹产的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剖腹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产妇可能会面临难以忍受的疼痛,进而使得大多数女性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为了改善自然分娩时产妇的疼痛情况,我们采用了优秀的分娩镇痛技术帮助产妇在自然分娩时不会感受到痛苦,也让胎儿在子宫内有充足的氧气,不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本次研究采用的分娩镇痛方式为硬膜外麻醉,这种镇痛方式采用的局麻剂为罗哌卡因,这种药物对产妇身体的影响较小,也不会对产妇子宫收缩情况造成影响,具有很高的安全使用性,使用这一分娩镇痛的方法不仅仅改善的产妇的负面情绪,也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不良症状的出现,缩短了产程持续时间。
硬膜外麻醉在临床广泛使用,曾有报道显示,足月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硬膜外麻醉后极易发生体温升高现象,增加产间发热产生的风险性,给母婴带来严重伤害。临床经过分析后发现可能与硬膜外麻醉密切相关,导致产妇机体产热升高,常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
临床既往多采取连续性给药,虽然麻醉效果较好,但产妇通常存在体温异常升高现象,极易增加宫内感染或者胎儿窘迫方式的风险性,严重者甚至产生不良的妊娠结局。随着医疗水平的完善发展,临床认为规律间断给药效果更好,不仅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同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间发热率、催产素使用率、人工破膜率均低于对照2组(P<0.05),但两组助娩率无差异(P>0.05)。镇痛前两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分娩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2组(P<0.05);观察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2组(P<0.05),提示观察组麻醉药物用量较少,降低疼痛,减少产间发热情况。规律间隔给药中延长了给药时间,可有效提高散热能力,防止热潴留产生,避免提升异常升高,减少机体应激及炎症反应产生,保障患者身心安全。
综上所述,硬膜外规律间隔给药在足月初产妇中具有重要作用,减少麻醉用药,改善疼痛,避免产间发热。
参考文献:
[1]舒灵芝,陈瑜琼,牟利华,田双红,张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1):151+153.
[2]杨海宁.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5-16.
[3]赵丽.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分娩镇痛临床效果比较.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1):166-167.
[4]李华天.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6):16861-16862.
论文作者:钟文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产妇论文; 硬膜外论文; 给药论文; 效果论文; 过程中论文; 初产妇论文; 疼痛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