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人民医院院感科 山东济宁 273200
摘要: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及避免措施,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防控,降低血源性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二甲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发生的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数据,对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业、暴露源种类等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50.8%,医生占17.5%;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年龄小于25岁的占66.7%;工作年限小于5年的占53.9%;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是乙型肝炎、不明暴露源、梅毒螺旋体,分别占60.3%、11.1%、9.5%;其中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占92.1%;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占90.5%。结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发生于临床低年资护士、以锐器伤高发,主要以手部暴露为主,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培训,提高规范操作的依从性,从而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意外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方式主要是污染的针刺伤或锐器伤、破损皮肤及黏膜接触源患者的体液或血液〔1〕。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高危环境,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特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以血源性职业暴露最常见。据报道,国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2.8%-98.22%〔2〕。所以应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及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对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情况分析、风险评估,有效干预是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63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汇总、分析调查资料,探讨有效防控措施。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4年1月-2018年12月某二甲医院发生职业暴露上报的63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监测。
1.2 调查方法 根据《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设计使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暴露者年龄、工作年限、职业类别、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种类、暴露后现场处理、预防性用药进行登记。
1.3 统计分析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将调查结果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情况
2.1.1 人员结构 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全院共上报血源性职业暴露63例,其中护士32例,占50.8%;医生11例,占17.5%;实习生15例,占23.8%,保洁人员5例,占7.9%。
2.1.2 年龄、工龄分布 63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年龄≤25岁的占66.7%,5年以下工龄的发生率最高,占53.9%,见表1。
表4 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源种类及构成比
2.5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部位分布 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以手部为主要暴露部位,发生57例,占90.5%;头面部4例,占6.3%;手臂发生2例,占3.2%。
2.6 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理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均按照挤压-冲洗-消毒-上报-用药的流程进行处理。然后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确定监测周期及检测频率,进行追踪和随访。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分布
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医疗锐器伤,常多见于临床科室、急诊科、采血室、手术室,主要好发于临床护理人员,且以针刺伤为主,常见于开安瓿、清理器械、抽血、拔针、处理医疗废物等环节。锐器伤的发生与护士的年龄、工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常发生于年龄≤25岁,工龄≤5年的护士,且随年龄的增长,针刺伤发生率相对减少。
3.2 暴露源病种分析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病原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其次为不明暴露源、梅毒螺旋体。其中暴露源不明原因的处理较为困难,多见于门急诊患者或处理医疗废物时,故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3.3 锐器伤的预防
3.3.1首先医务人员要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其次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再次应禁止对使用后的针头进行回帽操作。另外开安瓿等操作时,应使用手套或指套,如有碎玻璃沾在手上,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禁止用力擦拭,为躁动、神志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应有他人协助进行。
3.3.2 随着医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及不断改革,不仅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健康安全也有较高的关注〔3〕。临床工作环境多种因素均对医务人员健康造成威胁,血源性职业暴露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职业暴露。其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减少锐器或针具的使用,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改善工作场所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等,为医护人员提供便利的洗手和/或手消设施及眼睛冲洗设备,确保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冲洗、消毒。
3.3.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做血源性病原体的风险控制计划,主要做到以下方面①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进行识别;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控制应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专项培训,并对风险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存档和报告;③确保相关人员知晓相关内容;④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分析和修订。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并指导临床落到实处,提高规范操作的依从性,以保证医疗安全,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raiki F,Farooq F,Ahmed M.Eliminating the use of intiavenous glass bottles using a FOCUS-PDCA model and providing a practical stability reference guide〔J〕.Int J Pharm Pract,2016,24(4):271-282.
[2]苏建萍,崔莉青,贾巍,等.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预警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82-4983.
[3]李正兰,张江霞.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与安全防护〔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2):270.
作者简介:王慧(1979-6),女,汉,山东济宁,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儿科护理
论文作者:王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职业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血源论文; 发生论文; 原体论文; 医院论文; 年龄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