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战略举措——谈设立重庆直辖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直辖市论文,举措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设立重庆直辖市方案论证
1.为什么设直辖市而不设省
国务院在研究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过程中,也曾考虑过设省的问题,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利弊。认为重庆设直辖市有利条件多,不利条件少,而如果设省,则弊多利少。
第一,不设省有利于社会稳定。行政区划的调整要以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前提,如果设省,将四川省一分为二,势必影响四川省现有行政区域的大格局,造成不稳定。建国初期,四川省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省级行署区,重庆市为直辖市。1952年恢复四川省,1954年重庆直辖市并入四川省,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因此,如果设省,很多矛盾难以解决:如设川东省,四川省就名不正、言不顺;如称重庆省,又与省会重庆市相混淆;如设三峡省,则涉及湖北省的区划调整。情况更为复杂,工作更为难做,动作过大容易引起矛盾和波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第二,不设省有利于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如果设省。黔江地区、万县市、涪陵市这些地级层次将继续保留,并以副省级的重庆市为省会,比重庆直辖市直接管辖县级行政区至少多一个管理层次,必然要增加机构、编制,不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不利于提高效率;而且以副省级的重庆市为省会,省、市之间的关系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此外,如果设省,就需要在保留重庆市机构的同时,再单独成立省级机构,与以重庆市为基础设立直辖市相比,必然要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新建办公设施,由此需要增加大量的非生产性开支。按保守的估算也要上百亿元。
第三,设立直辖市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的作用。重庆市是四川省东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并带动着万县、涪陵、黔江等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设省,重庆市仍在省的领导下,其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就难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设立重庆直辖市,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有利于发挥重庆市的优势,一方面继续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带动川东南地区,帮助这些地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2.为什么将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划入重庆直辖市
把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划入重庆直辖市。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便于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集中在湖北省和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若重庆市单独设立直辖市,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要由重庆、四川、湖北三家来管,难免由于利益关系产生诸多矛盾,增加中央协调工作的难度,而将万县、涪陵两市划人重庆市。便于库区移民的统一安排。管理和促进三峡工程建设,有利于把三峡库区移民问题纳入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第二,便于行政管理。如果只将万县市、涪陵市划给重庆直辖市,而不将黔江地区划入重庆市,则黔江地区在地理上成为四川省的一块飞地,不利于行政管理。黔江地区划入重庆市、除了有利于行政管理,也有利于发挥重庆市的辐射作用,加快黔江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第三,解决四川省人口过多、行政区域过大的问题。若设立重庆直辖市,不将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划入,则四川省仍有9500万人,没有解决四川人口过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发展和稳定的双重压力,依然摆在四川省前面。而将两市一地划入重庆市,四川省总人口由原来的1.1亿多减为8000万,减少27%,总面积由原来的57万平方公里减为48.8万平方公里,减少14.4%,可以较好地缓解四川省人口过多、区域过大、管理不便的问题。而且,万县、涪陵、黔江三地市是原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将其划入重庆直辖市,既可以通过重庆的辐射作用,带动这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减轻四川的压力,有利于调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积极性。第四,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长江上游地区发展前景广阔,重庆作为这一地区的特大城市,对万县、涪陵、黔江地区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将随着行政和经济利益的一体化更加显著和直接,有利于加快这些不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和改变落后面貌的步伐,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将二市一地划入重庆市,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优势,搞好规划,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就能在不大长的时间内建立起发达的长江上游经济走廊。
也有人提出把达川地区、广安地区和泸州市也划入重庆市,如果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到四川省目前已经形成的行政区划大的格局,另一方面现在设立的重庆直辖市已是全国最大的直辖市,再加上两地一市,则地域过大、人口过多,面积将增加到11.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460万人,市、县、自治县总数将增加到46个,加上重庆市的11个市辖区则达57个,难以由重庆市直接管理县级行政区,还有可能导致城市和农村的两种功能都难以发挥作用。
3.为什么选择重庆设立直辖市
第一,重庆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军政中心,具有设立直辖市的历史基础。早在商至战国时期就是巴国国都。秦至东汉为巴郡治,隋置渝州于此,北宋初改渝州为恭州,后升恭州为重庆府,元、明、清为重庆路、府治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1939—1949年为院辖市(省级),建国初期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川东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所在地。
第二,重庆具备设立直辖市的社会、经济条件。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贸易中心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上游最大的水运网中心,联结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的枢纽,是沟通西南地区与海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内河口岸,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对西南地区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有能力带动整个川东乃至西南地区的发展。
第三,符合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宏观战略。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快慢不一样,地区差异有所扩大,在‘九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重庆市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国家实施加快中西部发展,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选择重庆设立直辖市,改变了直辖市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局面,填补了西部和内陆地区没有直辖市的空白,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第四,四川历史上曾多次分设几个一级行政区,客观上已经形成成都和重庆两个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具备一分为二的基础。秦代四川分属巴、蜀(治今成都)2郡,隋在四川境内设巴、蜀等25郡,唐分属剑南、黔中、山南东、山南西4道,宋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建国初期,四川省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省级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6个省级单位。
第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准备。四川省的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四川过大给管理带来的不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分设的愿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早就提出了划小四川省的设想〔1〕。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2〕,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既有利于重庆的发展,也有利于四川的发展。万县市市委书记陈光国坦言〔3〕,仅从三峡今后的发展角度看,必须有重庆这样的区域性大城市来统盘考虑和规划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移民的长治久安问题。因此,可以说设立重庆直辖市已是水到渠成。
二、设立重庆直辖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加快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四川省1995年末总面积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1亿多人,管辖23个地级政区、221个县级政区,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其人口相当于日本整个国家的人口,是英国、法国的总和。由于所辖人口和行政区域单位过多,不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给四川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小平同志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非常关心人口大省四川能否尽快奔小康的问题,曾多次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过多、不便发展、不便管理,和发挥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问题。设立重庆直辖市,将四川省一分为二,体现了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解决四川省人口和行政区域单位过多,不便于领导和管理的问题,有利于四川省集中精力抓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减轻四川省人口过多的负担,加快四川盆地中心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其在西部的作用,更加有力地支持西部高原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建设,抓好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第二,有利于加快重庆的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开发。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长期以来与西南各省和长江上游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种经济协作和联合体正在形成。以重庆为中心,川、黔、滇三省19地市参加的重庆经济协作区,覆盖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1700多亿元,多年来的协作,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川、黔、滇三省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设立重庆直辖市,由中央直接领导,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龙头效应、“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
第三,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安排、管理。三峡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工程,库区移民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承担的三峡库区移民任务近100万人,占三峡库区全部移民任务的三分之二以上。设立重庆直辖市,将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统一管起来,有利于国家对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政策的落实、资金的统筹安排和管理,有利于把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做得更好,促进三峡工程建设。
第四,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和振兴中西部,既是中西部地区的渴望,也是东部地区的需要,更是中国整体起飞的大目标。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选择什么地区作为“发动机”?连接中国11个省区,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辐射数亿人口的长江,应该是首选载体。为此,国家根据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思,在80年代成功地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90年代初确定了重点开发长江的战略决策,并把开发开放浦东和兴建三峡工程,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两项重大举措。这就形成了“弓箭”战略,沿海经济特区为弓,长江即是箭,将在21世纪射向太平洋,射向全世界。长江开发,龙头在上海,龙尾即重庆,只有东部和西部同行,“龙头”和“龙尾”共“舞”,中国才能成为21世纪的强国。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国务院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的过程中,不少中西部省区的代表指出,不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要使西部经济驶入快车道,设立重庆直辖市是最佳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极大重视,这一战略部署的成功,必将使重庆成为中西部几亿人民共同富裕的“加速器”。经济学家认为,根据地缘经济学和边际效应理论,在占有天时地利的长江上游地区,形成激发因子,其所产生的“裂变效应”,不仅会直接促成长江开发战略的成功,更会使西南2亿多人口受益,启动中西部经济的腾飞亦有了保证。
第五,重庆市地处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设立重庆直辖市,从行政区划的格局看,改变了直辖市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局面,填补了西部和内陆地区没有直辖市的空白。重庆直辖市总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将成为我国继京、津、沪之后第四个,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大城市、大农村”是重庆市有别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显著特点,选择这样一种类型设立直辖市,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角度看,也是一种探索,一项试验,具有积极的意义。设立重庆直辖市,减少四川省人口和区域管理范围,符合各方面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宏观设想。
三、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有利条件
第一,重庆市历史悠久,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军政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建国初期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60年代中期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1983年中央决定将重庆市作为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已发展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与西南各省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也是沟通西南地区与海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内河口岸。
第二,重庆市经济基础好,为全国八大综合性工业城市之一,是全国三大铝加工基地和五大汽车及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贸易中心城市及第二大钢铁基地,有能力带动整个川东地区的发展。重庆市已经形成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电子、仪表、纺织、食品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国防工业以雄厚的实力向民品转移,汽车产量占全国7.9%,摩托车产量占26.7%,并带动着4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农业比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猪肉、柑桔、蚕茧生产基地,乡镇企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收入、利税同步 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约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3%,商业和金融业发达。
第三.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上游最大的水运网中心,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区公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事业都有一定的规模,科研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在一些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第四,重庆市是计划单列市,人、财、物基本上自行管理,各项经济、财务指标容易与四川省划分,不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1996年9月,国务院将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委托重庆市代管,从实践情况看,运行良好。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的转移,三峡工程的推进和库区经济的开发,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但年轻的直辖市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百万移民的安置,3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传统工业经济的振兴以及生态平衡的保持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将成为重庆市迫待解决的四大难题。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起步,五年振兴”的奋斗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遵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要求,按照“着眼于开发三峡、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西南和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建设服务”的总体设想,3000多万渴望奋进的重庆人民,一定能够发扬“红岩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圆满完成历史赋予重庆的重任,把重庆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注释:
〔1〕参见《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72页、79页、91页、233页;《中国省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111页、112页、113页、116页、117页;《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547页。
〔2〕参见《文汇报》1997年3月15日第3版。
〔3〕参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