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深圳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深圳经济论文

“九五”深圳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深圳经济论文

深圳“九五”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最后五年是深圳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九五”期间一些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特区经济》杂志社、深圳市经济研究所和深圳市金安实业发展总公司于4月26日联合举办了“深圳‘九五’发展理论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一些部门领导、专家、企业界人士30余人。会议由《特区经济》杂志社周秉腾总编辑主持,着重探讨了“九五”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和“九五”期间新的发展推动力以及“九五”若干行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等。

一、“九五”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深圳市计划局副局长陈彪系统地提出了“九五”期间几个全局性的问题:第一,市场经济问题。深圳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培育方面要比内地领先一步,但是否接近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呢?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是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第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深圳过去16年是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现在走低投入、高产出是否可行?我认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深圳仍然需要高投入,只是投入的方向要改变,要从侧重于基础设施转变到重点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技改比重方面来。第三,重点产业怎么确定的问题。深圳过去一直是以“三来一补”企业为支柱。目前深圳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面临着“三来一补”企业内迁的问题,这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种趋势。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争创深圳产业优势。李子彬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了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但高新技术产业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寻找突破,选择那些经济关联性大、附加值高、有前途、技术先进的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自己的特色。电子行业,我们有一定的基础,石化、汽车也是发展方向。由于这项工作关系重大,要好好研究,慎重选择。第四,资金问题。现在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金紧张。“九五”期间,深圳市至少需要2000个亿,资金缺口很大。这要充分发挥已有的筹资渠道的作用,又要想方设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还要采取措施搞活资金的存量。另外,人口、环保和人才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九五”发展的重要因素。

2、特区政策问题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廖月晖指出:今后特区发展仍然面临特区政策这一问题。特区就是特殊政策的产物。特区要完成特殊的历史使命,就要赋予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机制、特殊的立法权,过去如此,今后也如此。前一段时间,国内取消特区的一种观点,就是以否定特区政策为理由的,但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已强调今后特区的“三个不变”政策。因此,我们不能把我市提出的“三个转变”中的“第三个转变”理解为特区以后不能依靠特殊政策。今后我们仍必须研究特区的基本政策,用好用活这些基本政策,创造特区的特色和优势。

3、特区理论建设问题

深圳金安实业发展总公司董事长游子建深有感触,认为特区理论问题研究极为重要。特区创立已15年了,应该好好研究特区的一些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理论。目前理论研究薄弱,不受重视,这很可能使市政府的一些决策从长远来说、全局来看是失策的,从而导致对深圳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而我们企业也会首先受影响。目前,房地产、股市、“三无”人员清理等问题都值得从理论高度加深研究。深圳不是没有人才,但要有人组织,给他们应有的待遇,使他们有此积极性,否则大家都去赚钱了,谁来搞这些东西。

二、“九五”发展新动力的探索

1、体制创新

深圳市体改办综合处处长陈洪博认为,特区下一步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深化改革。特区前15年的发展动力很多,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体制改革先行一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特区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要靠“敢闯敢试”的精神。现在我们的“闯劲”不如过去大,趋于保守,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把“试验权”用好用足,一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改,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对于需经中央批准的,要向中央争取,我们是特区,有优先“试验权”嘛。比如口岸体制改革,去年李岚清副总理批示就达几十次之多。争取到了中央的支持,改革就可以搞得更好。特区如果不能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特区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原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梁文森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靠投入,二靠技术进步。深圳“九五”期间13%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太高,与过去相比还有一点偏低,是可以达到的。速度偏低,有利于经济调整。淘汰一批亏损、低效的企业,更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搞好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前途的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中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同样的投入求得产出的最大化。

深圳市经济研究所江振华认为,根据对投资增长情况、劳动力增长情况及工业行业科技贡献度的分析,深圳过去15年经济发展的外延扩张特征明显,且具有一定的粗放型的特点。就过去来说,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迅速增强我市的经济实力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未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国际化城市目标)来说,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今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一个主要课题。尤其要注意两点:(1)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确定及相关措施的制订,必须从深层次研究起,而不能仅停留在政府官员的议政上,必须舍得花钱。(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人才及体制优化去推动,否则是空话,当前尤其要解决好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产生问题。

市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荣光新对“九五”期间财政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六条理才思路:一是分配对象从基量扩大到增量;二是供应方式从货币形式扩大到实物形式;三是管理内容从对新增资产的管理扩大到已形成的存量资产管理;四是管理范围从预算内资金扩大到预算外资金;五是分配主体从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六是管理目标从资金供给扩大到资金调节。

3、开放与内联战略

建设集团总经理助理阎大凯认为,今后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于更加扩大开放,搞各种街区,形成类似租界而不是租界的街区,如法国一条街、美国一条街,也办各省市一条街,把交易会“请”进来带动贸易、文化、金融发展,成为信息集散地。对外招商的渠道可利用我国现有的驻外使馆商务办事处。

市社科中心经济研究室主任许明达认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选择。在第二产业尚未高度发展之前,仅仅依靠外部条件去刺激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是难以持久的,终将会因为第二产业的基础不牢而失去后劲。而深圳的物质生产还远未发展成熟,不仅没具有综合性组装能力的大型企业,也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名牌产品。深圳如果过早地放松第二产业的发展将是危险的。因此建议深圳要充分利用其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及业已形成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以深圳大企业为龙头,与“珠三角”经济区和内地的企业联姻,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把深圳建成制造业控制中心。深圳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际市场信息,不断提供产品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确定产品数量和销售。

建设集团研究发展部经理李元辰认为,随着“三来一补”企业的内迁,深圳原有经济增长点开始弱化,“九五”期间这一问题将更为突出。但我们之所以仍大声呼唤“三来一补”,之所以在房地产、饮食等行业明明不行,却还要一个劲地大上,其原因均在新的增长点尚未明确,因而不知所措,于是因循守旧,重复昨天的故事。“九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是:(1)打“京九”牌,发展大贸易、大商业、大流通;(2)在科技开发上实行“三点一线”战略,把深圳的科技人才优、产品批量生产能力与香港的金融信息优势相结合,使深圳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开发基地。

4、深港经济合作

李元辰认为,深圳应与香港形成互补互利优势,抓住“九七”和香港商贸、航运等行业可能北移的机遇,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且要求适当开放深港边境,为内地游客开办类似沙头角的香港一、二日游的项目,发展大旅游。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曲建认为,“九五”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上大项目,上大工业。二是软件,打香港牌。我市经济实力无法与上海比,人员素质、产业素质与上海、环渤海等地也无法比,唯一出路是形成深港共同市场。在世界上有搞共同市场成功的范例,如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会(正在形成中)。而共同市场的起码内容是:(1)人员自由流动;(2)货物自由流动;(3)资金自由流动。

深圳金安实业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李义中认为,打香港牌就必须考虑如何为香港过渡作贡献,而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又可反过来促进深圳发展。深圳若在这方面做得好,对香港稳定发展很有好处;反之,对深圳也当然没有好处。为此,政府应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综合开发研究院华南研究中心主任谭刚认为,香港经济正进一步向服务型转型,这可给深圳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但香港产业转移可向周边地区,也可转到深圳,因此也应看到竞争的一面。而深港的合作机制目前主要通过民间进行,因此急需建立官方的、半官方的高级化合作机制。

市社科中心杨福祥认为,在特区政策优势日益弱化的今后,深圳要做足香港因素的文章,注重选择发展策略,更好地增创特区新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香港因素,设计深圳未来;利用香港因素,搞好两地衔接;依靠香港因素,实现深圳腾飞;强化香港因素,扩大国内影响;借助香港因素,走向国际舞台。

5、资金筹措战略

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调统处副处长杨祥凯在发言中认为,深圳“九五”发展,资金仍是一个关键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用好用活现有资金。尤其要采取措施搞活房地产,尽快建立投资主体和投资约束机制及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深圳市房地产现已积压约1000万平方米,这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一定要采取坚决的措施解决;同时应坚决控制房地产发展商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哄抬价格的行为。

三、“九五”若干行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1、关于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君聪认为,就目前我国报业发展趋势来看,组建报业集团,是一种比较好的报业发展形式。报业集团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以一份或几份在海内外较有广泛影响力的的报纸为“龙头”,兼及其他报刊媒体和相关实业,这是指社会效益功能;二是坚持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规模经营,从而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是指经济效益功能。在同业人士探讨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深圳市建立一个报业集团较为合适。这样做的好处:一可以促进深圳市报业协调发展,良性竞争,特别是应考虑到“九七”回归后,如何与香港报业展开竞争;二可以合理配置深圳市报业资源,调整报业结构,改变目前新闻“重稿率”高的状况;三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四可以大大减少单一报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五可以减少财政对报业这一行业的拨款。

2、关于现代文化名城。市文化局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认为,国际性城市不单单是经济环境问题,还有文化环境问题。深圳的历史短,历史文化沉积比不上内地,但可以接受外来文化,超前发展现代化。而且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倾向这样的观点:深圳特区最有可能建成现代文化名城,成为中华文化窗口、文化精品制作和集散地、现代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及文化人才交流中心等。

3、关于外贸龙头作用。市贸易发展局法规处处长邓益华认为,深圳外贸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成绩是令人骄傲的,但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严重,主要是外贸粗放型色彩浓重,国有企业业绩不佳,出口成本上升,外贸出口经营主体多、散、小,外贸管理体制未能理顺等。“九五”深圳外贸发展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切实优化行政管理职能;(2)强化政府服务,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大动作出台;(3)优化扶持外贸的方式,扶持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4)走规模经营的路子;(5)营造一流的销售网络;(6)充分发挥深圳本地的工业优势,有条件的可实现以实业带外贸的模式。

4、关于发展大工业。深圳市经济研究所连庆明认为,随着特区政策优势的逐步弱化,投资成本的不断上升,深圳“三来一补”比重很大的工业体系越来越受到严峻挑战,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迈进,“三来一补”外迁仍是符合规律的趋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业应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导部分。特区应在“九五”期间着重发展大工业,搞几个有市场、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形成更多的拳头产品,创造一批深圳名牌,使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

5、关于金融证券市场。市计划局综合处汤大杰认为,深圳证券市场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能够“制造市场”的大券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为此,可尝试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做法,吸收国外大银行和大财团参与,形成开放性高、资产总量达到相当规模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形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几大券商的兼并合并,上海“申银”与“万国”目前已合并成“申银万国”,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证券机构,深圳应刻不容缓地迎头赶上。总之,以即将成立或合并重组的较大规模证券公司为主体,以现有各级证券公司为组成,建立国家控股、采用多级控股公司模式的投资银行新体系,不断迈向国内外资本市场新领域,这才是稳步发展、适当加快深圳证券市场建设的明智之举。

市委政策研究室港澳处处长梁柏松认为,深港股市仍有合作机会:一是两地股市相互为对方提供第二上市市场;二是互相为两地证券商提供设立分支机构的方便;三是进行业务交流和人才培训。此外,为便于合作,必须按国际惯例规范我们的股权结构,制定收购合并条例,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运作方式。

6、关于房地产市场。市经济研究所江振华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仍低迷,为更好地利用购房入户手段启动房地产市场,可考虑对高学历、高职称及其他特区内急需人才实行特区内购房入户政策,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启动特区内房地产市场,又可藉此吸收、稳定人才,提高特区人口素质。

标签:;  ;  ;  ;  

“九五”深圳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_深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