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采访与馆藏建设的原则与策略_图书馆论文

中文图书采访与馆藏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文论文,采访论文,原则论文,策略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中文图书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采访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馆藏的结构、特色和质量。由于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在馆藏结构和特色方面也不尽相同,如何建立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优化馆藏结构、突出馆藏特色,一直以来也是备受同行关注的问题。

从对中文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的考察看,我国每年发行的图书品种繁多、单纯从图书发行量来考察和选取合适的图书似并不可行,而适合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图书选择的余地很大,如下数据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在2009年4月第1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发行量较大的四类图书是:实用类图书(经管、炒股类)、考试用书(雅思、GRE、中小学复习考试类)、当代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的新作、时尚通俗类图书等[1],这四类中适合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较少。全国57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20余万种中文图书中,只有15%的专业图书,也就是说,适合大学图书馆的收藏的中文图书有2-3万种[2]。因此,如何在种类如此繁多的图书市场上采选到适合高校图书馆入藏的图书品种,是难度较大的工作,也是衡量图书采访人员素质和水平关键。

2 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与馆藏建设原则

采访人员在进行中文图书采访工作,以及高校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学术性与权威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师生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服务,这是一项学术性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馆藏文献建设时,首先就要遵循学术性与权威性原则,在文献图书采访的过程中,把握文献资源来源的公信力和可靠性,采集学术水准较高的图书文献,确保采访文献的学术品位,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2 思想性与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采访必须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有助于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采访文献应注重文献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剔除那些思想落后、腐朽、消极的文献,将积极、健康、先进的文献作品提供给读者,给读者以正确的思想引导。采访的文献除了具有思想性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所谓采访文献的实用价值,是指文献的内容可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程度,了解读者需求,采购读者所需文献,注重文献资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并在利用中实现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价值。

2.3 系统性与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相协调原则

馆藏文献建设要具有系统性,要形成一定的科学系统,馆藏文献必须满足本校各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证学科文献建设的完整性以及合理的文献资源结构,以满足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师生的文献需求;保证文献资源自身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系统性,如丛书、工具书等连续出版物连续完整的收藏,就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的连续、深入学习。

在确保馆藏文献涵盖面广泛,能满足学校各专业师生的需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重点学科文献特色化着重建设的原则。一般的,一个学校重点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相对处于较高的层次,是学校学科建设重点方向,这也确定了馆藏文献建设的工作重心,即保证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特色性建设。

馆藏文献各学科的系统性建设与重点学科文献特色化建设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文献资源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着重开展重点学科文献特色化建设的工作,将有助于馆藏结构优化,促进馆藏文献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和馆藏建设的问题和趋势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特征和信息获取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服务于高校师生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旧的图书采访模式和馆藏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而新的最优模式和发展要求还在不断完善的状况,网络环境对馆藏资源结构、藏书发展模式和策略、馆藏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馆藏质量评价标准、经费预算及分配都产生影响[3]。因此,在图书采访和馆藏建设中必然出现一些问题和新的趋势,以下本文讨论其中一些表现。

3.1 核心出版社的测定和分析问题

中文图书采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核心出版社,所谓核心出版社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图书出版中起主要作用的出版社,其出版量大、质量高,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读者影响力,能较好的把握学科发展状况,并及时编辑出版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图书[4]。核心出版社的文献信息密度高、文献新颖、利用率和学术声誉高,并且其出版的图书最适合本馆的入藏要求,同时在馆藏体系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某些出版社[5]。

核心出版社的测定可以从出版社所出版图书的数量、学科、专业等图书本身的使用价值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站在高校图书馆收藏者的角度去测定,既可以以学科为主,也可以以馆藏为依据[6]。

只有全面了解出版信息,掌握文献出版情况,掌握一些学术声誉较高的出版社情况,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和馆藏更具有针对性。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核心出版社,但是选择核心出版社的实际情况是,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图书学科界定明确、核心出版社比较容易确定且相对稳定,而社会科学图书由于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核心出版社比较分散、不容易确定。

表1、表2分别是山东大学图书馆4年购置图书最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前16位名单。数据显示,自然科学前16位占总种数的65%以上,而社会科学的前16位仅占总量的12%左右。可以看到,自然科学核心出版社具有相对确定和社会科学核心出版社具有相对分散的情况。

3.2 中文图书购置经费比例逐年下降、电子资源购置经费逐年增加的趋势

电子资源所拥有的便利性和利用特点使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显著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所占的比例不仅很高,而且经费还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笔者曾在2005年3月对2004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高校的五种文献资源经费比例进行简单统计,总体经费比例情况为:中文图书23%、中文期刊4%、外文图书9%、外文期刊39%、电子资源25%。表3显示的是2008年三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情况,可以看到电子资源所占的比例是数一数二的。

表4显示的是山东大学图书馆2005年至2008年的图书购置经费分配情况,可以看到其中的中文图书经费比例逐年下降、电子资源经费逐年增加的趋势。

3.3 中文图书减少复本、增加品种的趋势

近年来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虽然在增加,但是因为书刊价格上涨、文献品种繁多等多种原因,文献资源的购置经费仍然紧张。以全国公共图书馆为例,图书的购置费为:1988年6560万元,1990年8474万元,1993年10697.5万元,1997年25500万元,增长显著。但是,1997年与1998年相比后发现,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增长3.89倍,而同期的图书印张价格增长4.43倍,可见图书购置经费的紧张[7]。

高校图书馆也是如此,为了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购置中文图书时采取了减少复本、增加品种的做法。

表5为山东大学图书馆2004-2007年中文图书购置情况统计,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到图书的品种和复本的动态变化,除2005年评估时复本和经费增加了一倍左右外,其余年度经费还是相对稳定的,但复本数有所下降。在经费相对稳定的高校图书馆,随着中文图书价格的隐性增长,中文图书也会像2000年外文期刊由影印改原版后的情况一样,都在压复本而保品种。

4 中文图书采访和馆藏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中文图书采访和馆藏建设的问题和趋势,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下。

4.1 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确定采访资源的重要来源

核心出版社的确定有助于我们选择重要的图书馆采访资源,而对于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出版社,核心出版社比较分散的情况,可以采取其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重要的采访来源。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读者阅读统计、借阅情况统计数据来确定采访来源;通过同行业图书采访数据来确定采访来源、通过建立专业人士推荐制度确定采访来源等等。

4.2 遵循馆藏结构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模式已经从单一的馆藏形式转变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复合馆藏形式,馆藏建设的发展原则和发展方针需要重新审定,馆藏结构也要根据需要加以调整[8]。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文件),该文件规定“在文献采集中要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该文件反映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9]。

纸本印刷图书和电子资源各有优势,在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紧张的状况下,确定馆藏结构的一些优先政策、采购更多电子资源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特色之一,有学者对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性价比做了比较,按目前价格计算,若每册新书约30元左右,采购1000种印刷型图书的价格约为3万元;电子图书新书约4元左右,采购1000种电子图书费用仅约计4000元,性价为7.5∶1,旧书价格更低[10]。这是电子资源的优势,但是电子资源的收藏需要很大开支、阅读需要硬件和软件,使用期限、知识产权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也是电子资源的劣势。

因此,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仍然要注意遵循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资源比例结构,互相配合和协调让各种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充分发挥和得到利用。目前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如:虚拟馆藏和现实馆藏相结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集成化管理、开展信息资源整合、注重资源共建和共享等等做法都是针对现实情况所采用的有效措施。

4.3 遵循图书采访的专新精广和复本适量的原则

我国学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专、新、精、广和复本适量”的原则,提倡采购的图书与学校的专业和重点学科挂钩、提供最先进的学术和科研图书、筛选最有价值的图书和注重图书的多样性,每种图书都有适量的复本,既要避免资源浪费,又要满足读者需求[11]。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应对书刊涨价等问题而采取的“压书报刊”、“减复本增品种”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馆藏结构中图书和期刊、复本和品种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12],因此,当前仍然要注意遵循科学的图书采访原则,考虑科学性、整体性和特色性,保证适量的复本,还可考虑结合印刷本图书和电子资源的特点,对不同种类的书区别对待,需求量大的书和收藏价值大的书,考虑用电子版和印刷版相结合的馆藏模式。

4.4 加强图书馆馆藏特色化与数字化建设,促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特色化与数字化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做好馆藏建设中的分工与协调工作,加快优势资源与特色资源数字化的建设进程,避免资源数字化的重复建设,结合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与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出本馆的特色文献馆藏体系,优化馆藏结构,不仅纵向的为本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地的服务,而且横向的为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大限度的满足广大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图书馆的采购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在目前图书馆采购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为图书馆每年购置新的纸质或电子资源做出一定的贡献。

4.5 提高图书采访人员的素质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中文图书市场,采访人员要想慧眼识珠,从海量图书中筛选、甄别出权威的、高质量的图书,用有限的购置经费,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采访人员必须时刻牢记“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根据本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发展方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积极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文献需求信息,避免主观判断对馆藏文献的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采访人员要具备图书情报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情报意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相关基础知识。第三,要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图书馆各类图书利用率以及利用规律做出记录和分析,从而科学调整图书采访计划。

在文献采访工作日益复杂化德趋势下,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提高采访人员的素质,开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人才发展战略,才能做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

收稿日期:2009-06-05

标签:;  ;  ;  

中国图书采访与馆藏建设的原则与策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