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社会问题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之后,印度力图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印度现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综合国力的地区性强国。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上第四或第五位强国。尤其在前不久所进行的南亚核试验,更是令世人瞩目。但这个雄心勃勃的南亚巨人,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被国内许多社会问题所困扰。本文拟就当前印度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作一些浅析。
一、印度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9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与经济的发展,印度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成为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当前,印度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来已久的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始终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问题。据统计,早在公元前300 年左右印度人口就超过上亿人。从16世纪开始,人口便不断增长,时至今日已达到人口爆炸的地步。据1981年2月人口普查统计, 印度人口已达6.83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5.53%,几乎等于非洲和拉美两洲人口的总和,人数仅次于中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印度人口总数从1920 年的53908万人发展到1990年的82706 万人(注: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20年间增长了53.4%,每年平均增长2.2%。当今印度人口总数已近10亿,达9.67 亿。
虽然印度从1952年起就开始实行节制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起步最早, 但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从1950年到1988年,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25%上升至2.1%, 而同期内中国人口增长率却从1.9%下降至1.42%。 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的一项调查,到2000年印度的人口将达到10.42亿。 届时中国的人口却只增至12.8亿,中国相当于印度的百分数将进一步缩小到122.84%。另外,又据联合国199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30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注:孙培钧:《90年代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南亚研究》,1991年第1期。)
印度人口虽然众多,但居民平均寿命却较低。据1901—1911年的统计,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22.59岁和23.31岁;1971—1975年为50.0岁和48.7岁,人口的平均寿命只相当于平均寿命最高的加拿大的62.5 %; 1980年,印度人口平均寿命也只为52岁,相当于日本人(77岁)的67.5%;直到1990年,印度人均寿命仍未达到60岁,而此时的中国人均寿命达70岁。
此外,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还表现在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多于女性,人口分布不平衡,城镇人口增长过快等方面。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2.难以消除的贫困失业问题
印度独立5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 劳动人民的生活也相应地有某种程度的提高。 印度人均GDP 由1970年的不足100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366美元,增长3.8倍。 与此相应,GDP也由1970年的536.8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032.8亿美元,增幅达5.6倍。
但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也即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穷人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也就困扰着印度社会。在印度1981—1992年的收入分配中,占家庭40%的低收入者收入占收入总额的21.3%,占家庭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是占家庭20%的低收入者收入的470%。1992 年印度的贫穷人员在城市占38%,在农村占49%。缺乏营养的5岁以下儿童1992 年有69345万人,占同龄儿童人数的63%。1995年15岁以上的成人文盲有2.72亿人,占15—64岁人口的51.5%。 印度最大的两大私人财团毕尔拉(Birla)和塔塔(Tata)的总资产就达1107.3 亿卢比之多(注:永发、辛益:《印度二十家大财团》,《亚太参考》,1997年第22期。),比一亿印度人的财产总和还多。印度的乞丐也比比皆是,在70年代中期就达500万之多,约占印度总人口的0.85%,多集中在大城市; 在大城市的机场、车站、市场、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众多头发蓬乱的乞儿围绕着外国游客乞讨。
印度劳动人民是世界上吃得最差的国家之一。印度人均摄取食物热量在1990年为2196卡路里/日,大大低于中国的2634卡路里/日,相当于美国人均日卡路里的59.7%,(注: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在世界上算是饥饿之国。
另外,印度居民住地条件也是世界上最差的国家之一。印度全国城市人口中贫民窟居民所占比重达23%。近一半以上人口都面临住房问题。在农村,由于土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住房问题更是严重。极度贫困的农民只能住在用泥土和秸秆搭成的窝棚里。
贫困与失业相联系。由于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贫困人口也日益增长。据劳工部的统计,印度全国失业登记人数1981年为1783万,1985年为2627万,1992年达到3700多万。11年增加了一倍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700多万失业登记人员中有61%是受过教育的,其中17.2%是大学毕业以上的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3年度报告中也认为,亚洲国家在实行改革中减少了贫困人口,只有印度是例外,报告指出印度农村贫民在为改革付出代价,但尚未看到什么好处。
3.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饮水污染有关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损失7300多万个工作日。(注:孙培钧:《印度的环境保护与持续农业》,《南亚研究》, 1990年第1期。)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印度商业能源中,有60%来自灰分很大的低质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化学、机械等工业很少有排污设备,导致这些地区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除了生态环境污染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从独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35~40%缩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减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万公顷土地受损,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万公顷土地受损,地表土损失达60亿吨。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久治不愈的印度农业问题
独立以来,印度的农业方面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是还有一些严重问题存在。尽管历届印度政府想尽办法解决,但始终进展不大。
印度农业问题突出表现在粮食问题上,印度目前粮食供需只是在极低的消费水平下才勉强得以维持平衡。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亚玛蒂·森教授不久前指出,印度的粮食自给是在广大群众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经常是——悄悄地——饿着肚子上床,而且营养不良。”(注:《金融快报》,1990年第1期。)90 年代,这种问题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据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德里工商会1990年5月发表的一项调查, 印度的农业生产增长率和粮食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以“绿色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相比较,农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从3.2%下降到2.3%,粮食生产平均增长率从3.1%下降到2.5%, 这只是比印度的人口平均增长率2.1%略高。而且,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耕地面积的减少,能否保持现有的增长率还是个问题。
此外,印度农业还存在着土地比较集中、农村两极分化严重、失业人口剧增、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也制约着印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5.肆虐猖獗的黑钱问题
黑钱问题是印度比较典型的社会问题,对印度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危害较大。黑钱是指通过非法途径、采取不正当手段产生的钱财。在印度的房地产业、大型制造业生产部门、建筑业、批发业、电影业、专门职业、走私等许多行业或部门都存在着黑钱问题。另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估量的不法行为也经常与黑钱有染,这其中以贿赂为代表性。如为使合法正常的活动较为顺利快速展开而付出的小费;为在受到国家干预的生产、消费和分配领域里捞取好处而送出的酬金;为获取公职或录取大学资格而赠送的礼金,等等。人们给这些钱财谑以各种名称:“办事钱”、“快办钱”、“秘密佣金”、“滑润钱”、“装聋作哑钱”等。(注:陈峰君主编:《印度社会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8页。)总之,印度的黑钱深入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印度的黑钱最高年份达到官方国民生产总值的48.76%。规模之大, 令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形见拙”,如美国和加拿大的黑钱只占GNP的20%, 意大利和瑞典只占15%,英国和原苏联只占10%,日本也只占5%。 (注:[印]《商业旗报》1983年10月7日。)
二、印度经济发展中其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冲突不断,导致社会问题持续恶化,难以治理
90年代以来,印度社会政治就出现了不稳定的形势。一直盘踞印度政坛的国大党于1989年11月被赶下台,而后执掌政权大多是一些少数派政权联盟,包括现在的瓦杰帕伊人民党政府。这种少数党派联盟政府缺乏巩固的执政基础,很容易因政府内部矛盾的激化而瓦解。90年代以来,政府已六次易主,政府内阁的频繁更迭,成了印度政坛的特色景观。
除了政府内阁更迭频繁以外,印度民族宗教冲突也十分严重。印度大大小小民族达几十个,另有数百个部族。这些民族和部族围绕着官方语言问题、建立语言邦的斗争、本地民族与外来民族的矛盾、民族自治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部落人问题等发生冲突。(注:高鲲,张敏秋:《南亚政治经济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43—50页。)印度还是个教派对立(主要是在印度教派和穆斯林之间)、冲突频繁的国家。占人口82.64%的印度教徒和占人口11.35%的穆斯林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注:S·K·萨戴维:《印度1990年年鉴》。)。独立以来教派冲突从未间断过。
上述印度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冲突不断的状况直接导致印度社会问题持续恶化。因为,印度不时出现的社会政治动荡局势首先就使得社会问题的治理缺乏稳定与安定环境,而且频繁更迭的各届新政府往往陷入一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旋涡之中,也就是说,他们在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时往往不顾社会问题损害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独立以来,印度各届政府都未曾拿出有力的措施来治理日益加重的社会问题,以至于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更难以收拾。
2.国家推行政策失误,尤其是控制治理措施不力,导致社会问题的蔓延恶化
历届印度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社会问题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危害性,也采取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加以整顿和治理,但由于政策失误或不力而导致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例如在人口的控制问题上,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国家,在1951年政府就拨出650 万卢比的专款用于家庭和人口控制。然而,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下降,且比人口基数大、80年代才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人口增长率还要高。可以说,印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口控制工作仍不理想。这主要是政府片面强调绝育和层层下达硬性计划生育指标而遭到印度广大老百姓的反对(一些政党还由于主张推行此项政策而丧失了大量选票),使计划生育工作走了弯路的缘故。(注:赵小树:《色彩缤纷的印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在消除贫困和失业问题时,政府在80年代推行了各种扶贫计划,如“统一农村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人就业保证计划”等,(注:赵小树:《色彩缤纷的印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推行的这些计划大都是纸上谈兵,可执行性差,加上政府决心不大、内部一些官员的贪污腐化习气,结果这些扶贫计划都未能真正落实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印度人民党政府没有把国家的精力主要放在致力于改善国内社会状况、治理社会问题这一关键任务上来,而是大搞军备竞赛,还于今年5月挑起南亚核试验危机事件, 核大国的地位非但没有实现,还遭到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制裁而致使国内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生态环境问题、失业贫困问题等社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3.印度社会发展程度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社会问题难以治愈
印度建国以来,尽管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与世界一些大国相比,社会发展程度则仍显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下。所以人口问题、失业贫困问题、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印度社会发展程度从1920年到1990年,始终处于世界17个主要国家的最末一位。(注:赵小树:《色彩缤纷的印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教育水平、文化水平、保健水平在17国中同样是倒数后两位。(注: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如此低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印度各种各样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印度经济发展缓慢,新兴产业部门较少,旧的产业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就业机会难以扩大。而印度本来就劳动力供过于求。于是失业问题严重,很难解决。又如由于印度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和企业很难拿出利益成本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生产劳动技术不高和经济效益的低下,所以生态环境不能得到科学地保护。总之,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大大制约了印度社会问题的解决。
4.印度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制约了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以人口问题为例。印度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直接导致人口长期迅猛增长,极大地影响了印度计划生育工作。根据印度教规定,只有儿子能够为父亲超度亡灵。一个男子汉必须有个儿子,否则转世投胎时就会变成蛇或猪这样的低等动物。几乎在各种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里,姓氏、家世和家产都要由儿子来继承。在印度,儿子还可能吸引嫁妆,谁家要是只有女儿,很可能被搞得倾家荡产。(注: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由于上述落后风俗习惯的影响,所以部分人对计划生育措施很有抵触情绪。对于避孕药,无论是医生还是老百姓普遍都不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进行计划生育,便注定使转世再生的灵魂没处投胎,那么就会触犯神灵。这显然是落后的风俗习性,但它影响了印度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
三、印度的社会问题所产生之恶果
对于印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目前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印度社会问题的存在与恶化,直接影响了印度跨世纪战略和世界大国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印度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动荡、腐败猖獗、犯罪率上升,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日益恶化
长期以来,印度人口持续膨胀,不仅给印度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加剧了印度宗教、民族冲突问题。同时,失业贫困问题直接导致刑事犯罪中的偷盗与抢劫,使得犯罪现象更加普遍,犯罪率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此外,黑钱问题是印度“白领”犯罪和贪污腐化的根源之一。例如,长期执政的印度国大党之所以下台,主要是由于其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不得人心。而黑钱则是腐蚀国大党的“罪魁祸首”。由于国大党的经费(大部分为黑钱)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工商财团们,这样当国大党在实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往往置广大中下阶层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屈从大工商业阶层的利益。黑钱活动大大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发展。由此看出,印度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荡、腐败,影响到了社会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2.印度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正常发展,制约了印度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首先以人口问题为例。印度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2%, 却要养活世界15%的人口,的确不堪负重。高涨的人口增长给印度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在印度,过快的人口增长几乎抵消了国民经济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难以上新台阶。其次,发展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资金投入,而印度过快的人口增长耗掉了本来可作建设投资的大量资金,增加了资金投入的困难。另外,人口问题使国家的抚养负担加重。以1990年为例,印度经济活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7.8%,大大低于中国59.7%的比重。人口问题还带来粮食需求增多、失业人数膨胀、分散了印度有限的资金等后果。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再如,黑钱问题也成了印度经济正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黑钱由于其周转的快速活跃而常常破坏国家正常的投资安排和商品管制;严重的逃税导致国库收入的锐减;猖獗的黑钱活动致使物价恶性上涨,商品出现人为短缺;另外,黑钱持有者的奢侈消费影响了大众消费的生产,扰乱了国家计划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外贸中的黑钱活动导致资金外流等等。总之,黑钱是印度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肿瘤”。此外,农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也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问题使印度的大部分农民利益受损,而农业是印度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受阻直接妨碍了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影响印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快速发展。以上种种情况表明,社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
3.印度社会问题降低了印度的国际形象,“有声有色大国”之梦难圆
社会问题不仅困扰着印度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从某种程度也制约了印度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其对外交往。内政影响外交。由于印度社会问题丛生,并且不断恶化,致使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大大受到削弱。例如,印度受国内社会问题的严重困扰,其对外经济活动能力非常弱,1980年只相当于美国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5.6%,1990 年更是下降为3.9%,且与中国相比,不到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1 /4。 再看印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印度自建国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0年相当于美国4.8%下降到1990年的4.5%,非但没提高反而下降。这与印度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由于国内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印度吸收外资的环境大受影响,以致于印度近来吸收外资出现衰减趋势。总之,印度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健全发展,而且影响到其国际地位与形象,从而不利于“有声有色世界大国”之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