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哲学思考
张娇娇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法哲学视角下正义、平等、自由等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哲学的角度看,二者存在紧密联系,系统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基本原理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相吻合。
关键词 :系统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法哲学
一、理念的提出及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源: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
共同体的概念是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的。随后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理想社会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社会和国家等因素都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统一,从而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实际上是从个人自由发展的角度探讨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共同体也会实现和谐。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所追求的“真正共同体”达到内在契合和一脉相承。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方法
1.系统论的提出与发展
系统论是“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②由贝塔朗菲率先提出,③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接受,不断运用于各类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系统论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方法是,把所要研究、认识和处理的对象当作是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优化系统结构使其达到整体最优目标。
2.系统论方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应用
对待相似的事例,王瑞明认为“马端临并未因此丧失其‘遗民’身份,因为出任山长或教授,并未违背其生活的理想,与儒家传统‘有教无类’相吻合,何况其教育的对象多属汉族子弟,而且大多属‘南人’;随着蒙古人的汉化程度日深,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日益普及,民族矛盾有所缓和,马端临的逆反心理亦有所缓和。”[16](P30)戴表元亦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是内在契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运用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基础的角度讲,系统论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理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也是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面临环境、人口等问题应运而生的全球治理理念。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系统论始终追求不断解决系统内部的矛盾,优化、完善系统结构和功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希望通过和平发展、民主协商等实现合作共赢,进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因此,系统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互协调性。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
“自由”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要的价值取向。通过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以及不断扩大物质生产规模,每个个体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并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查尔斯·泰勒曾言:“历史的极致,是一个完全符合于理性的共同体,或者我们可以说,一个体现自由的共同体。”同正义一样,自由的价值取向也需要通过实现个体的自由、世界的自由和国际自由。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系统论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2.系统论“差异协同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也是系统论基本原理中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部分简单的机械整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和结合,不可分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世界各国及其人民是一个共同体,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见,系统论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强调整体性的基本原理,保持和实现整体性是二者得以优化的有效路径。
1.系统论“整体性、目的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①臧峰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
共同体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属于一种优化的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突破,对于展现中国外交的世界视野和全球治理理念的“中国之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系统论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1.3 排除标准 (1)急性肺栓塞;(2)急、慢性肝肾疾病;(3)严重感染性疾病及急、慢性炎症性疾病;(4)恶性肿瘤及血液性疾病;(5)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6)伴室性心律失常以外的心律失常类型;(7)相关药物禁忌证者。
(一)“正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终极价值目标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真正共同体”,也是系统论中系统演化进步状态,即“系统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人文关怀,在追求正义时,通过保障人权实现个人正义。事实上,个人正义问题常常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议程,例如保障生命、自由、财产、健康等全人类基本权利的国际文件的通过,如《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等。
(二)“自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提出至今,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完整的体系;④有的学者从“尊重原则”、“民主协商原则”与“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中国主张”等方面阐释其内涵。⑤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平等相待等价值观念有机统一的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动态的统一体。
(三)“平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精神
平等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价值精神。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认为,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虽存在差异,却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差。平等的价值精神同样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始终,世界各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要素,在低位上应当是平等的。
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括三个价值取向,即正义、自由和平等。其中,正义是终极价值目标,自由是基本价值取向,平等是首要价值精神。
四、结语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15]要解决好青年人的发展问题,就要明确青年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 注 释 ]
系统论指出,任何系统都是差异和协同的统一整体。协同性意味着各要素之间需要相互合作;⑥差异则保持个性的状态和趋势,二者须保持并重,取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演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差异的必然存在及合理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同时,各国人民有人还有着共性的特征和目标,“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⑦
互联网期刊出版领域,免费的服务其服务质量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有时甚至无法使用,而深入开发创造价值的新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这一状况给探索尝试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运营压力,这同时也提高了尝试者的准入门槛。从目前行业表现来看,付费模式仍是主流。
②[加]A.拉波波特.一般系统论[M].钱兆华,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
③张志勋.系统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学论坛,2015(1).
④黄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透视[J].理论月刊,2016(11):49.
⑤邱耕田.命运共同体:一种新的国际观[J].学习时报,2015.6.
⑥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24.
⑦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报,2016(2).
在《雷雨》第二幕中,当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时,跟她聊起三十年前的无锡旧事时,有如下一段对白:“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洋火呢。”这里,人称代词“我们”用得妙极!后一句本来完全可以说成“我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洋火呢”,可是作者不避重复,且故意选用“我”与“我们”的错位,“我们”这一本应该包括听话人在内的人称实为鲁侍萍放出的试探气球,倘若周朴园心神警觉,早该听出其弦外之音,以揭开眼前这位妇人的身世之谜,显然在鲁侍萍的心头蒙上一层阴影。
此外,如果可能,可以把第三稿的完成时间安排在课内,老师可以给予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举一反三,修改效果更佳。
[ 参 考 文 献 ]
[1][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臧峰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
[4]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
[5]卢德友.马克思理想“共同体”的当代追求[J].学术论坛,2014(5).
[6]黄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透视[J].理论月刊,2016(11).
[7]付泽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时代品格——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1).
[8]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6(3).
中图分类号 :D 99;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2019)08-0285-02
作者简介 :张娇娇(1994-),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基础理论、法治改革的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