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论文

古今论坛

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

李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道家;道;三重纬度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特色。“道”贯通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指向都是内向性的,即向内反省,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完成知道、成道、行道的过程,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原始意义是人行走的道路,像人在路途中行走。《说文》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也”,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通称为“道”。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称为“人道”。道后来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则;道既是产生万物的源头,又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同一性。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理念,“与道合一”是道家的理想境界。

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旗帜,对于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作为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道家以“道”论的形式为中华文明开创了一条内在超越之路,不是以人的有限之眼透视宇宙和人生,而是以一种毫无束缚和限制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与人生,此即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

(2)构建素数域上椭圆曲线的运算法则[16,18]。EP(a,b)上的点按如下加法法则构成一个Able群:

“你还不知道呀?凡是跟你熟悉的人都这么说。韵姐,我相信你是个正派的人,我才提醒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心遭人暗箭啊!”

一、“道”作为哲学观念的内涵

(一)道为造化之根源,具有本源性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是宇宙创生之源。如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的存在,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味着道生出世界万物,是世界开始的本源。

3.修道的最低境界是身体健康、长寿安乐

“道生天地”的说法,与当代物理学的“大爆炸宇宙论”是相通的。当代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可能又会收缩,宇宙塌陷,一个周期结束。而道则是“周行而不殆”的,宇宙轮回,大道不灭。

4)网络通信、图形绘制等函数大部分是在Windows API或MFC基础上自行编写,增加了编程调试时间,也影响了不同设计者间的协作,从而降低软件开发效率。

(二)“道”论具有超越性

道具有创生天地万物的特性,是宇宙万物赖以创生的终极实体。同时道又超越有形物质世界之上,它是永恒者,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归宿。道既是哲学的奠基点,同时又内在地蕴含着超越哲学进入宗教领域的契机。

1.道超越于语言而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本质上道是超越一切名言的意指。人们将那不可言说之存在命名为道,并没有表达什么具体的内涵,而仅仅是一种标识。既然道存在于人类精神的视域之外,那么老子本人又是如何体证那窈冥恍惚的道之存在呢?老子认为,人们属于“素”“朴”的存在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才是与道契合的完满存在;而人的现实存在由于其自我欲望的障蔽,使其与原初的道体相互隔绝,因此是一种远离道的存在。

调查中发现快递不快以及不予送货上门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北京市消协和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受理的快递投诉中约占3成多。客户选择物流公司的首要优势就是物流快速及时方便,然而一些快递公司允诺一两天内到达的货物往往要拖上几天。延误或者晚点会对于有些客户而言,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客户体验。如北京市消费者张女士委托某快递公司快递户口本从临沭至北京,快递公司承诺3日内送到,但消费者等了8天也没收到。

2.道超越于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而存在。道自身就是自身的原因,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要依赖道而存在。正因为如此,庄子又将道称为“本根”,他说:“(道)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庄子·知北游》)道超越于时间,自古存在,超越于空间,六合并不能超出道的广大,微小的秋毫也要靠大道生存,这种本根一样的道,可以从天地自然去观察。

3.道超越于物质而存在。《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段对于道超越于物质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道用眼睛看不见、用耳朵听不着、用手也摸不到,道是无形无相的存在,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质状态的形象,是惚恍的状态,但它超越时间、空间,却又从古到今都发挥着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大众收入不断增加,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当前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道的超越性体现在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无法用空间与时间来诠释,更无法用具体的物质来界定,超越了人的思维认知框架。

(三)道具有遍在性

1.道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并不是绝对隔绝于现实世界之万事万物的,而是遍在于宇宙万事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日:‘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这段话中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存在于每个微小的事物中,蝼蚁、小草、瓦砾,屎尿虽然微小并且肮脏,但是从道的角度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贵贱善恶的分别,一切好坏、大小的分别都只是人类主观的意识而已。道之存在虽然无形无象,但却普遍地存在于任何一处,任何一物之中。

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省要根据治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按照国家制订的预案编制要求,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实际,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类防洪应急预案。要进一步明确行蓄洪区、入海水道、临淮岗和重点大型水库等工程的调度运用条件和相关工作程序,提高方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要进一步细化预案启动条件、启动后的组织协调和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工作。

2.道的遍在性体现在其永恒的运动性之中,通过运动展现其内在的丰富特性,来实现其自身。老子云:“反者道之动。”葛洪《抱朴子·明本》:“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道产生了天地与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产生的来源也是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法则。 《庄子·说剑》:“凡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只要事物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变化过程,就会有道作为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变化的过程之中。

一方面,对任意B∈,下证B∈clcsX{A},又只需证对任意csO∈τ,若B∈csO,{A}∩csO≠Ø即可,由B∈csO,B∩O≠Ø,又B⊆clX(∪)及clX(∪)=A,于是A∩O≠Ø。由(ⅰ),A∈csX,故A∈csO,从而{A}∩csO≠Ø。

道的遍在性并没有排斥它的超验性。道将逻辑世界相互矛盾的特性包容于一体,《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的遍在性中蕴含着二元对立的统一性与超验性,美恶这样相反的两面却相互蕴含,善、不善也是共同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以此推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乃至于世界上任何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其实都相互蕴含,相互转化,共同地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这种包容自身就显出道超越万物之上的独特个性。

道的生成性、超越性、遍在性为道教的各种证道方式奠定了义理基础。道教的内丹术,就是以人体为媒介来模拟道的生成运动,并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老子“反者,道之动”一语,从而开创逆行回归的体道、证道之路。

二、“道”在人文层面的内涵

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修而得,只要人们认真修道,就能“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根据“道法自然”的规律,与道相应,与时偕行,就会感到大道至简,循道而行,自能顺天应人。“道不远人”,明理体道,行合自然,会让我们念念心安,事事自如。这是道家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人文内涵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内涵的分为三个层次:一,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二,张扬人的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具有科学精神;三,肯定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境界,完成对生活意义的追求。“道”论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尘世生活之外的虚幻的彼岸世界。

(一)“道”论中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人的主体性与精神追求的维度

“道”论倡导人应该过一种合乎规律的生活,即合道而行,在有限的生命中积累德行,领悟大道的玄奥。这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完全在于人的主体性,悟道必须通过积累德行而来,而德行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由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进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第54章)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寄希望于外在神灵的护佑与帮助,也不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看重人的道德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主动地去成为一个有德行修养的人,德行深厚的人,通过德行的修养完成对于家庭、社会和天下的改变,这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作用可以说是推广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德行高广遍及天下,就可以使全世界普遍受益。

《道德经》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当下社会急需的,从个人主动的道德修养出发,焕发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勇往直前,由近及远,充分展现人的自觉性、能动性、主体性,最终呈现道德圆满的状态,净化社会,影响风俗,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影响世界。

(二)张扬人的理性,“道”论中蕴含对真理的追求,具有科学精神

“道” 论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 (所谓知 “道”) , 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 (所谓成 “道”) , 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 所谓行“道”) 。因此, 知 “道”、 成 “道”、 行 “道”, 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修道就是处理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关系,这如同科学的实验过程,有非常严密的程序,按照步骤需要逐步进行。知己子《悟真篇提要》认为修炼过程必须通过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才算完整的修炼过程。而《女子丹法传真》认为需要持戒静心、炼形化气、斩龙全功、采取生药、炼结还丹、会合胎息、调养出神、待度飞升这样八个步骤(2) 胡孚琛:《道法秘籍解读——丹道实修真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8、97-108页。 。科学实验的精神贯穿在以道为核心的道教身心修炼整体过程中。而老子的“玄览之道”“抟气致柔”,庄子的“坐忘之法”等等,偏重于从纯洁精神、拓展生命境界方面来体证终极之道。

道家的内丹学说就是将道与人相互贯通,并以现实的形式将这条贯通之路描绘出来,使之能够依循,具有可操作性。道论是内丹修炼的根基。《性命圭旨》的“大道说”云:“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涬,曰道;……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修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走一条回归自性之路。内丹之道也就是归根复命之道。在这里,内丹之道将宇宙论与修炼论完全贯通起来了,修炼论是完全以其宇宙论作为基础的,其宇宙论昭示一条顺行的天地开创之路,而修炼论则揭示一条逆行复归之路。此即内丹道常所说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通过天人同构(包括时间、空间的双重同构)的全息理论形式,将终极道体贯通于万事万物及现实的人的存在之中。又通过在人身中设定“小宇宙”,以模拟天道运行的大环境,使大宇宙之道转换成小宇宙之道,而大小宇宙之道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二者完全同质。

“道”论富有科学精神,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通。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教中,李约瑟在潜心研究中国文化数十年之后指出,未来也许是属于道家哲学的。从人类整体生存的立场看,道家思想极具现代性。近代已降,科学家们的世界观发生划时代的转变,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崭新的系统科学思想,深入展现生命世界的复杂性,把生命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整体不再被分成部分,系统不再被分成要素,定量化的标准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客观化的规范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规范。新科学观与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目前发生的这一变革是与道家思想体现的科学精神一致,体现着老子伟大的智慧。最新的量子理论发现量子具有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导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就不能测定其动量;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能量,就会失去时间的精度。要使一方“精确”,就得“牺牲”另一方。现代物理学进入了系统与要素、状态与信息研究的崭新领域。《道德经》第25章谈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就是没有时间、空间,其描述的状态与量子物理学暗通款曲。

近代物理学表明,有形物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和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性质根据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周围环境分开,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和遥远的宇宙其他部分分开”,这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道的特质。东方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殊途同归。以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科学相结合,让我们对世界的本原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三)“道”论肯定了现实生活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道”论主张身体与心灵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尘世生活之外的彼岸世界。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说,道在万物之先。但是,宇宙生成之后,道与万物的关系是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由于道而具有共通性与一体性。《庄子·知北游》说:“物物者与物无际。”“物物者”,使物成为物的根源,也就是道。“无际”,就是没有界限。道与物没有界限,就是说道与物具有一体性,万物都是道的显现,故道与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对于“道物同异”问题,初唐道士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说:“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道物不一不异,而异而一。” 这段话表明,道就存在于万物中,万物都是道的显现,故道与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道是体,物是用,从体用同源来说,道与物具有同一性;从体与用的区别来说,道与物又有相异性。物有变迁,道无变迁(“独立而不改”)。具体来说:

1.修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

盐耐受品种CSR11、PL177转录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有12个相同的转录因子,隶属于5个转录因子家族(图1)。对表达水平上调或下调方向一致的转录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5个转录因子家族的10个转录因子为表达方向一致的重叠转录因子,其中盐胁迫上调表达的有2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的有8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家族有bHLH、ERF、HSF、MIKC_MADS、WRKY(表2)。

《坐忘论》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3) 《道藏》第2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896页。 这里所说的“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指人修道的道力有深浅之别。“深则兼被于形”,即是“形神俱妙”,形是身体,神是精神,肉体和精神同时达到神妙的境界;“浅则唯及于心”,即是“真性超升”。“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要艰苦修炼才能成功。牛道淳《文始真经注》卷六说:“人得道之深者,骨肉都融,形神共妙,可分之为亿万不为不足,可合之为一不为有余。永劫不坏,形可延也;冥冥莫测,形可隐也。”(4) 《道藏》第1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666页。 形与神“俱妙”的关键在于形、气、神具有同质性,即三者都是元气所化。道家思想认为,元气是人的根本。《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说:“太极混而为炁,炁之一者曰精,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炁降于人是为命。在人则气为形主,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神明,神明则性极。”故五代彭晓指出,“欲延生命却死期者,须知得身之始末。始末者,元气也”。道家的修炼就是“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5)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中引《道藏》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8页。 。

2.身心修炼中,比“形神俱妙”低的境界是“真性超升”

“真性”即每个人由道所赋予的本性。人的身体为四大假合而成,不能把肉体的长生作为修炼目标,而应该追求真性的超升,因为真性才是每个人的生命主体。张继先《虚空歌》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6) 《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三《大道歌》,《道藏》第3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72页。

对2012年以来历年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的前段专业和后续专业进行分析,发展每年都有不少专业前后存在差异。例如:2017年江苏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专业共有137个,其中前段专业和后续专业完全一致的项目大约占比25%,名称不一样,但意思一样的项目约占50%,前后专业相差较大的项目约占25%。中高职专业目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偏差,阻碍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贯通性,中职、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这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要保全真性,关键是要澄心遣欲,使心灵不受世间尘垢蒙蔽,进而内修真功,外积真行,凭道力成全,获得“真性超升”。

无论“形神俱妙”,还是“真性超升”,其超越境界的获得,都在于“与道合真”。“合真”者,合其本真,即“归根复命”的存在状态。其途径是通过极其虚灵,极其清静的方式窥到万物的根源,如《道德经》第16章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与道合真。

中华民族深层的潜意识中蕴藏着万物一体的潜意识,始终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的儿女,天生之,地养之,物成之;万物也与我是同一的,即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石头会说话,景物可以传情,春风可以思春,万里长城会因孟姜女的痛苦而倒塌;家与国也是一体不二的,家国天下深入人心,孝子可以为忠臣,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文化思想上儒释道和谐共存,构成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道”中蕴含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人本身非常关注,通过向内求证体验的方式探索对世界的认识。道为基因的中华传统文化,“上薄拜神教,下薄拜物教”,不把命运交给上帝,也不成为物质的奴隶,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可以通过积德行善,尊道贵德的修为,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健康、命运、幸福。这种强烈的主体性与生命意识贯穿于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重视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体系,把人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发挥到极致,通过辟谷导引、内丹修炼等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性,以其达到生命的长寿、安康。这种修炼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由外部的观察而反观内照,进行内在自我体验,在与道合一的证悟中完成个体生命的完善与超越。

当下,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文化交流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高速公路是一种线性的构筑物,由于常年风吹日晒,要经受途经的各种车辆的磨损、意外事故,因此如果想要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确保在年限之内正常发挥运输作用,就必须做好管理和养护工作。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言,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费用十分高昂,如何利用有限的养护资金,同时保证养护的质量就成为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加强对养护成本的管理是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道不仅是宇宙创生之源,而且是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依据。《道德经》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阐述了道作为天地创生之源和万物造化之根的二重性。从宇宙起源的角度来说,道乃是天地之始;就万物本身来说,万物都依赖于道而产生,所以道是天下万物之母。“天下有始”,是指宇宙的起源而言;“天下母”,则是指万物的本体而言。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道的作用。正如《清静经》所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1) 《道藏》第11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44页。 道家著名经典《清静经》认为道不仅孕育了天地、日月,而且长养了万事万物。

道家重视肉体生命的超越,关注生理层面,以人的新陈代谢、自然的延续为思考焦点,这是丹道命功系统的基本内容。道家丹道命功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人类有史以来的根本焦点: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无常有限的征服,并且通过系统的丹道修炼来战胜死亡、超越生命。

《道德经》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畯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得道之人复归于婴儿的状态,毒虫不会蛰伤他,猛兽与凶禽也不会去伤害他,筋骨都很柔软,每日啼哭嗓子也不会哑,是精气达到圆满,和气达到极致的状态。道家思想重视现实生活中生理功能的改善与身体健康的保持,鼓励人们在求道的过程中完成身体的完善,把握好现实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去体验道的神妙。道教重要的传统之一天一派的传承并不远离世俗生活,道长们一般都要娶妻生子,通过传度、授箓学习通神通灵的技能、精深的道法道术,传承道教精神,经营现实生活,以道家功夫养生治病,度化有仙缘者。

三、“道”的内涵在价值观层面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

道教追求得道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它以自然为本,认为人根源于自然,最终应该回归自然,从思想本质上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从本质上来说,“道法自然”就是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且自觉顺应。如果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2.胰酶制剂:我国目前使用的胰酶制剂有胰酶肠溶胶囊(得每通)、米曲菌胰酶片(慷彼申)等。临床常用的得每通所含胰酶含量最高,其pH敏感肠溶包衣可以使胰酶在十二指肠处快速释放,超微微粒剂型有利于胰酶与食糜充分混合,促使营养物质吸收。慷彼申除含有高活性胰酶外,还含有米曲菌酶,在胃肠道均发挥作用。

(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

道家文化主张性命双修,不仅在心性上去体悟道,而且从身体、能量的修炼去接近道,修炼的境界层次不同。道家“与道合真”的修炼层次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三层:形神俱妙、真性超升、身体健康,都立足于现实社会与尘世生活,不追求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而是在今生就完成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境界的成就。

1.空间维度上的万物一体性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7) 《道藏》第11册,第397页。 道无形无象,其见证就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所体现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个体的生命总是短暂的,追求永恒存在成为道家修炼的追求。若能实现“生道合一”,则生命可以永恒。

2.时间维度上的一体性

时间上的一体性体现在两重涵义上:第一,生命是一个序列的链条,祖宗、儿女皆是与我在同一条生命的链条上,是一体不二的,因此中华民族特别重视族谱的编撰,祭祖仪式召唤起人们寻根意识与血脉传承,宗庙祠堂等都是中国人的心灵归属家园。第二,因果同担:中华民族历来认为积德行善,以荫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以儿女的成功与否来评价父母是否德行深厚,中国人最恶毒的咒骂就是“断子绝孙”,如果有什么祸事幸免遇难之后人们也会认为是老祖宗有护佑。这种天人合一、祖宗子孙合一的思想深深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道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相依相存的紧密关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整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提高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人作为天地的产物,天生之,地养之,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同体,天人合一中并不是特别突出人在万物之中的特殊性,而是认为道通为一,万物无论大小好坏,从道的层面都是平等的,因此道家和谐观与整体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环境与人本为一体,绝对不能分开。最高的原则是大平等原则,世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不能搞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世界万物与人类自身看作同等重要,把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开发,转变为尊重顺应,适度开发。

3.思维方式上的万物一体

(二)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

人总是在追寻人生的意义,而“道”论提供给人们追求与道合一的意义与境界。

1.与道合真的境界论

那时,周启明的合同快要到期了,他担心公司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情况不再续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一点点小事,都能让他怀疑自己是个废人。

人心从本源上来说,与道是同一的,此即人之“本心”。然而人在成长过程中,“本心”逐渐被蒙蔽,现实之心远离其清静本性,遂不再与道相合了。“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 人心是由于外界的六情与有形之物的诱惑,逐步丧失自身的清静本性。人如果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寻求自身的清静本性。《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人禀气成形之后,道即寓于人之心。

2.修养的核心是修心

要使人心回归到与道相合的本来状态,就要“修心”。“何以修心?曰清静而已矣。何以致清静?曰虚而已矣。人能使方寸之地虚,则一尘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静,一神独运,妙应无穷,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谓得道也。”“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道藏》中对心与道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作了不少阐述。如《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这都是从悟道的角度来说。大道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而,“道在身中”, 反躬即可体悟。道可以被心灵观照,心灵则因契合大道而获得明觉。本心本来与大道是完全契合的,故曰“道外无心”;离开了心灵的明觉,则大道无从向人显现,故曰“心外无道”。

3.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在最深层次的潜意识之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可以被推导出来。生活目标的追求上,追求内圣外王,追求人与道的合一,圣人即是已经对道有体悟的人。并且把这种道与德广布于天下;行为方式上,理想的境界是知行合一,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环境伦理上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中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保护“自然”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刻地揭示着人和自然之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人必须像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 在葛洪看来,“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明本》)葛洪的心性修养有忠、孝、仁、爱的要求,与其说这是他的儒家情怀,不如说这是道教的一贯传统,从开始到后来,一直到现在。

(三)在中国文化中,“尊道贵德”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天道和人道是统一的, 但这种统一是用天道来统一人道。天道是一个最大的概念, 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本体, 人道包含在天道之中, 因此, “德”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既是现实的伦理规范, 又是可以上达的形上本体。

中国哲学的视野下, 知“道”、知“天”只是人类以哲学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步。中华民族是追求道的民族,从知“道”,成“道”到最后行“道”,明了天道, 明了形上之理,掌握了外在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之后, 还需要进一步把外在之理转化为内在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体现在道教人格完善理论“以德养生”,以及内在超越的方法论上。厚德载物,深厚的道德力量可以转变命运。生命的完善是通过内在的方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操作技术,涵养天元,升华境界,道德是这一切修炼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才能保证内在超越方法的成功。

道家思想中认为统摄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道”内在于人心,成就德性以后,还需要对象化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展开, 去履“道”行“德”。从天道的范围来看, 人对天道的追求和践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和有限而渐近于无限和天道的过程, 虽然有始点但无终点。因此,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对人道的超越, 另一方面又是对形上本体不断追求。得道是为了行道,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因此,只有在行“道 环节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只有进到行“道”环节与境界的哲学才是真正高明和全面的哲学。

总之,中国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具有容纳西方所讲的平等、科学、理性精神的特质,具有极大的国际传播价值,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是在现实的中西文明结合与汇通之中,在现实的个人与道合一的体悟之中,在飞速发展的科学验证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出一个和平美好的新世界。

(谭玉伟 篆刻)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3828( 2019) 03-0084-07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9.03.11

收稿日期: 2018-08-18

作者简介: 李海峰(1975-),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兼任北京市哲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的转化与传播。

(责任编辑:王珏)

标签:;  ;  ;  ;  

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