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周甜芳

石门县中医医院 湖南石门 415300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与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进行治疗。以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4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07%。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针对心血管患者的治疗中,加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取得明显疗效,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有切实的可行性,值得在日后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人体营养摄入不均衡、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而引起的疾病。并且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如何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合、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减轻患者的不适及痛苦。现我院针对心血管患者采取了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的手段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血管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43例,(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2例、冠心病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3例、心肌炎5例),其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7例,年龄35至75岁,平均年龄为(50.3±3.6)岁;病程为1至6年,平均病程为(2.8±0.8)年;实验组患者43例,(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3例、冠心病心绞痛12例、心肌梗死2例、心肌炎6例),其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9例,年龄32至70岁,平均年龄为(56.2±3.4)岁;病程为1至8年,平均病程为(3.2±1)年。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一般常规护理,督促患者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并且定期观察记录患者有无出现手足刺痛、食欲减退等反应。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之上加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进行治疗。

健康教育:(1)医护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职业、家庭状况、营养状况、体重等),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表;(2)主动向患者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与注意事项;(3)督促患者按照健康教育计划表里制定的饮食计划进行合理饮食;(4)热情主动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度;(5)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及临床反应适时调整患者病房的温度与湿度,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卫生、安静的治疗环境。

心理护理:(1)安抚患者焦虑情绪,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治疗过程中应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3)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4)若患者出现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时,应及时为患者多做心理疏导及加深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使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5)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尽量抽时间陪伴患者,减轻患者因住院而产生的孤独感。

1.3 观察疗效

(1)主要判定疗效标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治疗后的临床反应及生命体征等,患者相关症状基本缓解,各项检查基本正常则为显效;患者相关症状部分缓解,各项检查部分明显改善则为有效;患者相关症状未能缓解或加重,各项检查未能改善则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次要判定标准:在进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分析得出,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显效率为46.51%,有效率为32.56%,无效率为20.93%,总有效率为79.07%;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32.56%,有效率为27.91%,无效率为39.53%,总有效率为60.47%。由此可见,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人体营养摄入不均衡、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而引起的一种影响心脏及血管的疾病,其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心理、遗传因素等。心理因素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情绪焦虑、愤怒、过分紧张、抑郁等),而心血管疾病的加重又会让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及障碍,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2]。观察发现,在负面心理因素的刺激与影响下,增加了肾上腺素分泌儿茶酚胺的数量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3]。由此可见,负面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重大意义。

日常治疗心血管疾病方式为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帮助患者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并且定期观察记录患者有无出现手足刺痛、食欲减退等反应。而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患者因负面情绪引起的不愿配合治疗等现象,所以必须采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4]。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加深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手段等认识。使患者改善自身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树立患者对治愈心血管疾病的自信心[5]。同时,医护人员还应主动热情的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鼓励患者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本次观察分析得出,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遏止疾病进一步恶化,还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患者治疗的疗效显著,意义重大,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志爱.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12-113.

[2]左云香,巨梅.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策略[J].甘肃中医,2010,23(6):57-59.

[3]黄丽娟,黎观梅,柯月兰等.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5):1682-1684.

[4]陈洁清,黎观梅,梁高燕等.系统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6,12(30):2845-2846.

[5]赵瑛,朱晓萍,范雪华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6-68.

论文作者:周甜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周甜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