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就业间背离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2000-2017年面板数据
张 玥 张长江
(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摘 要: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2%,失业率会下降1%左右。而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呈现非一致性。经济增速越快,就业效应越低;经济增速放缓,就业效应越高。本文基于2000-2017年面板数据,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税收收入和工资总额对就业人口总数进行回归。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偏离度、税收收入与我国就业人口总数间呈负向影响,工资总额与就业人口总数间呈正向影响。两时期三因素的差异是导致奥肯定律失灵的关键原因。因此,调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致性、减少税收收入和提高工资总额是解决背离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经济增长;就业增长;背离关系;奥肯定律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通过大量数据资料与统计分析指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减少2%左右,并由此提出了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奥肯定律”[1]。
然而结合我国实际,奥肯定律却屡次发生失灵的状况。20世纪10年代以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经济增速逐年攀升,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同等增加,就业效应逐年下降。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时期,就业效应却逐年上升。奥肯定律的两次失灵是否表明在我国经济增长已无法带动就业人口总数的增加,或是有其他因素对我国两时期下就业的增长起到了更加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影响就业人口总数增长的因素进行筛选,利用多元回归统计,寻找造成“奥肯定律”失灵的具体原因,为当前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建议。
1.2 其他寄生虫材料 并殖吸虫囊蚴DNA、日本血吸虫DNA、牛带绦虫DNA、猪带绦虫DNA、刚地弓形虫DNA、隐孢子虫DNA、蓝氏贾第鞭毛虫DNA、溶组织内阿米巴DNA和蛔虫DNA为本室保存。
实验数据主要来自杭州某制造企业2016年4~6月的真实电力负荷信息、室内环境信息以及该地区的气候信息,其中室内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室内温湿度、光线感应、人体感应等,气候信息主要包括室内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力风向等,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计算,例如按照时间计算该日为周几、根据温湿度得到温湿度变化率等,最终得到部分的数据集如表2所示。
二、理论基础
(一)古典就业理论
19世纪初,西方古典主义学派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上指出,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的情况。失业的出现只是劳动力供给双方不平衡导致的,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就可使就业重新达到充分状态,提出工资水平的变动就可以解决所有劳动力就业的问题[2]。
1.2.1 对照组 采用胃肠动力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双倍PPI[3]。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大西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5mg,3次/d,饭前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丹麦,深圳市康哲药品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175)1粒,2次/d,于早、晚餐后服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79)40mg,2 次/d,共服 8 周。
在古典就业理论的分析中,工资水平的变动反映了劳动力供给的状态。当劳动力供应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就会逐渐下降,使工厂增加对工人的需求量,实现就业人口总数的增加;而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应时,工资水平则会逐渐上涨,致使工厂减少就业岗位,再次实现劳动力供给等于需求。因此,在古典主义学派看来,经济市场上不会长期出现失业的状况,一旦劳动力供需发生不平衡,可以利用工资机制对其进行自动调整,从而恢复充分就业水平,完全否定了失业存在的可能性。并认为,社会上的失业是由于“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导致的,而这两种失业皆由劳动个体个人原因所致,并不能归属于影响失业的正常性因素。他们主张,若想消除大规模失业,只需任由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即可,通过工资水平的自主增减,即可使劳动力供给实现平衡,达到充分就业。
(二)近代凯恩斯就业理论
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
随着来华学医留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留学生关系到我国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亲华友好国际友人重要力量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医学院校国际知名度的有效途径。留学生辅导员担负着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留学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组建和发展一支稳定、具备过硬业务能力、高素质的医学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从国家、学校和辅导员自身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三)现代就业理论
19世纪30年代,西方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出现致使失业率频频上升,打破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重新通过市场分析,寻找其他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并由此产生了近代凯恩斯就业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是经济的中心,其包括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和进出口等一系列因素。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需求波动所引起的。失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人口。即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只能通过减少产量维持最低利润,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引发就业人口总数下降。反之,市场需求越大,资本家增大产量的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就业人口总数的增长。因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若要提高就业人口数量,必须刺激有效需求的上升,最为有效手段即为政府调控管理。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以此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指出,在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国家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也应随着产业重心的调整而同步变动,逐步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或第三产业。首次说明了产业结构与人力结构间存在较大的一致性。20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根据当代的统计资料以及在威廉·配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明确的指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分布关系,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动[3]。第一阶段,在经济落后时期,消费者集中于农产品的需求,即第一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二阶段,在经济发展中期,随着第二产业的兴起,消费重心逐步从第一产业的农产品转至第二产业的工业制品;第三阶段,伴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消费重心再次发生变动,对服务业的需求日趋增加,对农产品或工业制品的需求日趋减少。与此同时,劳动力人口随着三次产业的调整,也同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最终向第三产业发生转移,且克拉克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致性是保证国家就业效应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数据详细阐明劳动力人口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致性,形成了配第—克拉克定理[4,5]。
随着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出现,更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者间的关系,并对该定理做了进一步的理论验证与补充。其中,美国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利用美国新时期的数据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运动规律再次进行了验证,并成功得出两者间存在一致性的关系。法国经济学家埃索维则利用举例的方式对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劳动力人口之所以随着产业重心而发生调整,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地位的提升,即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大的意愿在产业间依次转移。
2、就业数量与工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新凯恩斯工资粘性理论。在该理论的工资效率理论中指出,工资水平越高会导致失业率越高,造成大规模非自愿性失业现象。当企业家增加工资时,会增强内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减少自愿性失业人数。与此同时,工资水平的上涨也会导致经济社会中平均工资水平的同等上涨,致使劳动力成本提高。因此,企业家在工资增加时会采取削减员工人数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引发失业率与工资水平双高的局面。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共涉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工资总额,税收收入四个自变量。通过表3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就业人口总数与四个自变量之间均表现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反映四个因素对就业人口总数均有重要影响,为多元回归分析提供可行性基础。但是,四个自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各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量统计的拟合效果。
通过上述理论梳理,在近现代理论中,影响我国就业人口总数增长的因素除经济增长外,还可能存在有效需求的提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以及工资水平等。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阐述。
三、我国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直观判断
通过图1所示,我国经济增速在近18年来均呈现不规则的变动趋势,2000年至2007年之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其中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14.23%,达到近年来的峰值。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显著放缓,GDP增长率下降为9.65%。直到2010年GDP增长率才重新恢复增长势头,达到10.64%。但至此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再次呈现下降趋势,GDP增长率由2011年的9.54%降为2017年的6.8%,下降2.74个百分点。中国正式从2011年前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进入GDP增速显著放缓的“新常态”时期。然与此同时,就业人口总数在两种时期下却呈现与经济增长不相符的变动趋势。2007年以前,就业人口总数随经济高速增长呈稳步上升态势,两者变动趋为一致。2011年后,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GDP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就业人口总数仍逐步上升,两者之间出现明显背离与非一致性。
图1:GDP增长率与就业人口总数折线图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即为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效应,就业弹性系数值指GDP增长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率百分比的变动情况[7]。根据2000年至2017年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数据统计,由图2可知,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业弹性系数逐步下降。2000年我国GDP增长率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推动就业增长率增加0.118个百分点。而在2007年,GDP增长率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只能带来0.032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率变动。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增长速度之间呈现逆向发展,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日趋下降。
而在“新常态”时期,自2011年开始,就业弹性系数逐步回升,从一开始的0.043个百分点增加到2014年的0.049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再次出现了背离,低速的经济发展带来日趋上升的就业效应。但最近几年,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就业水平再度面临危机。
图2:就业弹性系数折线图
(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计量分析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影响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税收政策则为政府调控总需求水平的关键手段[5,8]。在总需求下降时,降低税收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提升,反之,在总需求过高时,提高税收政策,抑制总需求的增长。根据当前我国总需求的具体状况以及税收政策,基于凯恩斯需求理论,我国正通过减低税收政策刺激总需求,达到增加就业数量的目的。因此,当前我国税收收入与就业人口总数间应呈反向影响。
在表1的回归结果中,两时期的t检验值与p检验值均十分显著,拟合效果优秀,反映在两种常态下经济增长均是就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且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GDP每增加1亿元所能带动的平均就业增长人数(0.0177958万人)远高于“新常态”时期的就业增长人数(0.0051933万人),说明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对就业人口的拉动作用越大。与此同时,“新常态”时期的R平方值达到0.9988,另一个则为0.8746,两时期的R平方虽都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有较高的决定作用,但数值差额意味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解释力度更高。
表1:不同时期GDP对就业人口数的回归结果
综上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描述性分析,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我国具体数据资料,经济增长仍是影响就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表明在两时期下存在其他影响就业的关键性因素,造成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实际发生背离状况。
学习评价系统要求学生在考试系统中进行自我模拟测试与阶段性检测,检测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也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依据,学生需要在教师设置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测试,成功提交答案后平台会自动进行评分与反馈,逾期就不给予提交。授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学习评价系统中的自我测试成绩,作业和实验成绩,阶段性检测成绩及学生在平台讨论区的参与度等,均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5]。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具体状况,提出如下假设:
工资水平指标方面,为反映我国工资水平总体情况与就业人口总数间的关系,采用每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工资总额作为衡量标准。税收政策则以我国每年税收收入为基础,并以取对数的方式降低税收收入数额的波动性,提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的拟合效果。本文数据均通过中国统计局年度数据中查阅所得,数据真实可靠。
克拉克指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是保证就业人口总数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即我国在两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均产生背离关系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波动性造成的[4]。在2010年以前,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导致该时期经济的增长未能拉动就业人口的同等增加。而在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虽趋于平缓,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趋于一致,实现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作用,带动就业效应的稳步上升。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越小,越能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反之则阻碍就业人口的增长。
吴业平虽然只是主持工作的副庭长,但的确颇有点“能量”。他一方面极力为黑社会提供保护;另一方面,放胆收受周帮海的贿赂。如2011年至2013年,周帮海为帮其组织成员夏叶飞等人摆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案件,先后共行贿近14万元。吴庭长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多年来,无论案件性质是涉黑还是涉赌,抑或涉黄,他全然不管,只要对方给好处,就会尽全力。据悉,当地公安机关曾多次抓捕该团伙成员,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黑社会成员,不论犯罪情节轻重,县法院往往都只判处缓刑,没几天就被放出来继续招摇过市。
根据两类结构偏离度指标测量的结果,结构偏离度Ⅰ数值处于-2到+2之间,波动性较大,结构偏离度Ⅱ则保持在-1到+1之间,考虑到对回归结果说明的影响,本文将以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Ⅱ设为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指标。与此同时,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Ⅱ在计算过程中存在完全共线性,为避免多元回归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具体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Ⅱ的绝对值(绝对值越大,越接近于1,即结构偏离度越大;反之,越接近于0,结构偏离度越小)为自变量,对就业人口总数进行回归分析。
由于2008年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年GDP增长率数据存在异常,因此在计量分析中,将时间段划分为2000年至2007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2011年至2017年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时期。根据两时期的划分,分别将国内生产总值对就业总人口数进行回归计量。
假设三:我国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就业人口总数间呈正向影响。
基于近现代就业理论,工资水平的提高将会增加企业利润的提高,实现再投资吸收更多劳动力的投入,从而减少非自愿性失业问题,维持就业的稳步增长。因此,工资水平越高,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则会增加自愿性失业人口数量,抑制就业的增长[6]。
(二)变量设计
衡量结构偏离度的指标有两种。第一种即表1中所示的结构偏离度Ⅰ,是通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后与1的差作为衡量标准。若为负值,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极低,产业的经济发展比重小于劳动力人口占总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协调性;若为正值,则说明该产业产值份额高于就业份额,劳动力存在一定的缺口;数值的绝对值接近于零,则说明该产业的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为一致,处于均衡状态。第二种衡量指标即结构偏离度Ⅱ是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比重的差值来衡量两结构的偏离情况。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Ⅱ为负,即产业增加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反之则说明劳动生产率较低,两者都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离[9,10]。
表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
从表2的具体数据中可观察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Ⅰ全部为负,结构偏离度Ⅱ全部为正,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结构偏离程度Ⅰ一直维持在-0.73左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偏离。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则存在与第一产业完全相反的状况,两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体现为产业产值份额高于就业份额,同样表现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一致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假设二:我国税收收入与就业人口总数间呈反向影响。
栽后第1年的幼树根系不发达,加之定植穴内已施入一定肥料,为防止伤根烧根可不施入肥料。第2年起一定要逐年施肥。重视扩穴施肥提高建园质量,为果园优质高效打好基础。
假设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与我国就业人口总数间呈反向影响。
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漓湘路旁的上市公司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厂区内,一排排SWE210型中型挖掘机整齐排列着,像待嫁的新娘一样,整装待发;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而有序装配着小型挖掘机。
五、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但是,近代经济学家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就业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的促进作用[6]。工资的增加在增强劳动积极性的同时还会导致公司产量的增加。企业家通过对该产量的出售获得的利润在弥补工资差额外,还存在较大的剩余利润。利用剩余利润对产业进行再投资则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人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表3:相关性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与假设结果
通过STATA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3。工资总额、税收收入两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指标虽未通过单因素检验,但在总体F检验中均为十分显著。此外,多元回归的R平方值也达到了0.9827,即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中有98.27%的比例可被工资总额、税收政策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三者所解释。反映本次多元回归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表4:多元回归的拟合结果
在表4的具体结果中可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参数估计值均为负值,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越大,越不利于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的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例,其结构偏离度Ⅱ每增加1个单位(结构偏离度Ⅱ在0至1之间),就业人口总数将会下降13506.93万人,两者存在逆相关关系。验证了配地—克拉克定理基于我国数据的可行性与正确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是影响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的重要因素。假设一成立。
镇长严肃了,说,这事分两头说,打人已经处理了就不说了好啵。只说这个补偿,我觉得两千已经是不错的了,其他人还分文没给呢。
税收收入方面,其参数估计值为-1235.964。由于我国在2000至2017年间一直处于刺激需求阶段,不断降低税收收入。因此,税收收入在刺激需求增加阶段,与就业人口总数间呈逆向影响关系。税收收入越高,有效需求越低,对就业人口总数的阻碍作用越大;反之,国家税收收入越低,有效需求得到提升,越能促进就业人口总数的增加。假设二成立。
最后,工资总额的参数估计值为正值,意味着工资总额的增加对我国就业人口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两者间为正向影响。工资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就业人口总数增长0.086万人,同样证实了工资与就业间良性循环的关系,假设三成立。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合理论分析与假设结果,除经济增长外,其他三类因素也对就业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依据表2数据可知,在2011年以前,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均存在严重偏离,第一产业面临严峻的劳动力过剩情况,产业产值份额低于劳动力就业份额,亟需转出劳动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则面临劳动力需求缺口,亟需输入劳动力以解决劳动人口匮乏与生产效率极低等情况。然而在当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却未能及时做出调整,2000至2009年间甚至屡次出现结构偏离度上升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就业人口的增长,致使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业效应却逐年下降。
随着近五年经济在新常态模式下不断发展运行,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程度逐步减小。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变化程度尤为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Ⅰ从2000年的1.0238,下降到2017年的0.4408,下降5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从2000年的0.4487下降为2017年的0.1555,两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均衡。在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新常态时期,这种均衡促进了就业人口的稳步增长,就业效应因此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工资水平在两时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仅为10954.7亿元,而2017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已达到129889.1亿元,18年内实现工资总额的翻十翻。工资水平的高速增长为就业人口总数的增加无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资总额在2000至2007年间一直维持在30000亿元以内,2010年的工资总额也尚未超过50000亿元。然而自2011年我国城镇人员工资总额迅速增长,2013年工资总额达到93064.3亿元,同比增长31.2%,为新常态时期就业效应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2.2.1.1 AML患者首次CR后3个月 此阶段33份标本,MRD阳性组7例,6例均在3个月内复发,1例未复发;MRD阴性组26例,复发5例,其中仅1例在MRD阴性后6个月复发;4例分别在MRD阴性后7~13个月复发。MRD阳性组复发率高于MRD阴性组(P<0.05)。MRD阳性组及MRD阴性组的中位RFS分别为1.0个月(0~12个月)、13.5个月(3~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此外,两时期下我国税收收入也存在明显的区分。10年代以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普遍维持在20%左右,增速较快,其中2007年增速达到了31.1%,是近年来的峰值。而在新常态时期,政府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论断,对市场创业主体、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不断优化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降低私营企业纳税人的征收税率起点,完善创业企业享受70%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新创业人口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充分发挥税收在社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创造深层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效应。
(二)建议
1、加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均衡是维持就业增长的关键性途径。迄今为止,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偏离。2017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Ⅰ高达-0.7183,劳动力人口仍处于高度饱和阶段。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仍表现为劳动力生产不足,亟需劳动力人口的转入。由于三次产业不同的专业技能性,为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劳动者技术职能的培训,帮助其学习并掌握新职业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逐步将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则应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就业弹性最高的产业,即在同样的资本产出比下,第三产业能快速带动就业人口的增长,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质量与产业结构同等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致。
2、调控工资机制。当前我国工资总额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虽对就业人口总数的增长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我国收入的差异化却极大削弱了工资水平对就业的增进作用。为促进经济新常态时期就业人数的平稳增加,还需建立健全财富资源再分配与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保障。同样,税收制度作为调节资源再分配的有利手段,为引导合理的工资税收政策,国家应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础性生活压力,同时对极高收入人群新增遗产税收,作为平衡政府财政收入的方法,以此促进社会资源再分配,提高社会财富总体边际效益。其次,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保障,代缴或免除生活杂项开支,提高低收入人群财富积累,使其工资水平更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为促进和稳定就业环境提供政策导向。
3、利用政策调控促进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与地方政府通过颁布相应宏观税收政策,使得创业与创新的限制壁垒得到有效解除,释放了全民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但创业作为改善就业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我国现有对创业活动的鼓励与扶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全国小微型企业占国内企业总数的76.57%,为我国1.5亿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我国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增加投入、降低税率、减免税收等财政手段进一步鼓励新兴创业集体。二是建立健全保护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仅有《中小企业促进法》,用于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健康发展。在大众创业的现实状况下,我国新增创业人群种类复杂、教育不足、管理混乱的问题逐渐显露,为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业环境,健全相关领域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三是加强对意向创业人群的政策宣传。鼓励创业人群的创业热情,向新增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团体进行宣传与讲解,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实地指导,打消自身的创业恐惧心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孙永君.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0(12):20-25.
[2]陈晴晔.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J].经济问题,2008(2):25-27.
[3]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08):63-65.
[4]Franklin J C. Industry output and employment projections to 2006[J]. Monthly Labor Review,1997,120(11):39-57.
[5]许文,王敏.税收与就业问题思考[J].税务研究,2003(10):28-31.
[6]杨俊青.论工资上升对劳动者的激励与就业——一个有别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就业模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5):54-57.
[7]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23-27.
[8]聂高辉,陈黎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动态关系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07):108-109.
[9]Victoria Osuna. Taxing Overtime or Subsidizing Employment[J].De Gruyter,2011,9(1):41.
[10]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5):85-93.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37X(2019)07.0081-06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就业增长论文; 背离关系论文; 奥肯定律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