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谈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紧迫论文,重要性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正确把握,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旧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现代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最初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党又提出了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为此,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企业。仅“一五”时期,全国就开展了1 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 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在二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有经济获得了稳步发展,展现出新的风采。
国有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效益好的优势企业。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7%,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6.8%,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4.5%, 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2.3%。在国有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占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8%的千户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已降到56.5%。这些优势企业通过多年在市场经济中的拼搏,大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不少企业的经济总量已跨入数十亿元行列,有的超过百亿元,成为国有经济的优秀代表。
国有企业始终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线有所收缩,但仍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截至1997年底,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只占16%,但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57%、44%、46%和51%。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直占据绝对优势。金融、铁路、电信、航空、石油、冶金、电力等关键领域,基本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部门,冶金、化工等原材料行业,汽车、机械、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国有经济都占有支配地位;我国钢、煤、化肥等重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和原油、化纤产量等位居世界前列,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通过改革,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产权单一的纯国有企业逐渐发展成产权多元化的国有控股企业或参股企业。通过资本金比例的杠杆,国有资本控制、带动和影响的非国有资本越来越多,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的辐射作用相应增强,国有经济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为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有企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税率和上缴所得税占实现利润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目前,国家财政收入有55%来源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同时,国有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吸纳者。目前城镇就业人员的70%是由国有企业和其他国有单位安置的。国有企业还是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历史上国有企业较多地承担了指令性计划任务和不合理价格的负担,保证了各项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承担和支持,就不可能取得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是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度值增长了15倍多。其中,国有企业占有主要份额。截至199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2万多个,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700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截至1998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84亿美元,基本是由国有企业对外签订及完成的。在1998 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企业占30家,全部是国有企业,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有企业为形成我国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本经济依据。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可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政府也难以用其他间接手段来实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国有经济的壮大和成长,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回顾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和工人阶级的巨大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经历过曲折,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后又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种问题和困难集中暴露,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由于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增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在调查的402种工业产品中,有83 %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或严重不足。一些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0.65。技术进步迟缓导致许多国有企业消耗大,成本高,浪费严重。
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比较多。这是困扰国有企业的一大难题。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9%,比全部工业企业高2.2 个百分点;利息支出达1097亿元,占产品销售利润的37.9%。由于还债压力大,企业不可能留足生产资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正常发展。同时,由于债务过重,相当部分久拖不还,形成呆坏账。
社会负担沉重。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性职能,创办了很多医院、学校等公共福利设施。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大约占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15%。国有企业每年用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费用的支出,大约占企业全年管理费用的50%。企业办社会,既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状况的改善,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职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富余人员过多。这是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据估计,全国富余职工至少有1000多万人。按人均年支付1万元计算, 每年用于这些职工的支出达100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这几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冗员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利润自然减少,亏损可能性就大;另一方面,冗员多,影响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也影响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应用。
效益下降,亏损严重。这是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990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27.6%和47.3%;到1998年,亏损面和亏损率上升到41.5%和68.8%。亏损的加剧使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只有0.43%和0.23%,分别比全部工业低1.84和1.4个百分点。
此外,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还包括结构性矛盾突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等。
总的看,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些部门和企业没有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干涉企业经营行为的问题远未彻底解决;企业内部的权责关系尚未清晰规范,出资人往往缺位,经营者缺乏有力的激励与约束,仍然负盈不负亏;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还没有做好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充分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调适、行为规则与保障措施。总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是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迄今为止,国有工业在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遍地开花的状态。1998年底,在608个工业小类行业中,国有企业涉足的有604个,占99.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涉足的行业有533个, 占全部小类行业数的87.7%。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在主要高新技术行业中的比重下降,却在部分一般行业中维持着较高比重。国有资本使用分散,影响了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和总体质量的提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需要压缩,一批技术设备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需要淘汰。而布局的调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有一个过程。
重复建设严重,致使相当一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部门、地区、企业利益驱动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十分普遍。其结果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有些企业可以搞好,但必然有相当多的企业产品滞销,亏损严重,不少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此,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增大,财政、银行的包袱也加重。
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这同80年代初期财政、银行的三项改革措施有关:其一是“拨改贷”,即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国家财政拨款改为贷款,这一块形成的本息七八千亿元,企业已经还了一部分,但相当大的部分是拖欠的。其二是“全额信贷”,即国有企业所需流动资金不再由财政拨款,全部由银行贷款。截至1998年底,仅国家银行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已近5万亿元,企业的利息负担大大加重, 使成本构成中的财务费用一项猛增。其三是开放银行信贷资金搞基建后,财政大幅度减少了预算安排的基建投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五个五年计划,国家财政用于基建和技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40%以上,“六五”时期仍占30.85%,“七五”下降为26.02%,“八五”进一步下降为19.98%,“九五”综合水平仍有下降。截至1998年底, 国家银行向企业发放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余额已达1.8万亿元。 由于上述三个因素,导致近十几年办起来的国有企业基本处于负债经营状态,缺乏乃至没有资本金,利息负担沉重。
企业管理松驰。不少企业忽视最基本的管理,不搞市场调查,不讲核算,不计成本,不顾质量,一味追求产量产值,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虚盈实亏,出现了所谓书记“成本”、厂长“利润”。财务人员放弃职守,奉命作假。其后果是产品质量差、成本高,资金占用多,企业效益下降,亏损增加。
此外,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如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安置社会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和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责任。企业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很难与其他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
总之,国有企业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是在前进与发展过程中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决不能把它归结为所有制所致。它可以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以及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得到解决。搞好国有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要把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推进国企改革同整个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改善外部环境同着力进行企业自身的改革与管理、形成新的体制和机制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认识搞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高度重视,抓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搞好国有企业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强大支柱,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们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千方百计把国有企业搞好,进一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才能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市场环境急剧变化。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年均增长9.3%, 明显低于全部工业17.2%的增长速度。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所占比重由70%下降到44%,非国有企业迅猛发展,对国有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我国过去那种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已经改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情况,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在信息产业、重大工业技术设备、重要基础设施设备、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些高精尖产品,传统产业中一些高质量的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我们还生产不了,大量依赖进口。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所占的份额还很低。近九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国有企业迅速增强实力,有力地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搞好国有企业是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央对国企改革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是,国企改革又确实是经济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众多领域全面展开,在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等商品市场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方面,在计划、财税、金融、外贸、外汇和投资等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方面,以及在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改革仍显滞后。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还存在重大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的局限,有时甚至发生扭曲。要解决好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有效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集中精力攻克这个难点。打好这场攻坚战,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搞好国有企业是迎接国际竞争新时代的需要。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生着新的、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特色的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着巨大影响。知识经济渐露端倪,信息社会悄然来临。伴随着科技进步,国际范围的产业结构加速重组。战略性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积聚、集中,传统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得更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突出的动向是少数大企业集团、大公司急剧地进行国际扩张,致使联合、兼并浪潮连绵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一方面使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占优势的强大压力,面临着以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竞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利用后发优势,跨越阶段开发,引进现代技术和资金,加快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迎接这场国际竞争,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国有企业责无旁贷。
搞好国有企业是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控制力量,是国家可以掌握的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战略团队,是加强国防的坚强后盾。不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其素质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可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所以,加快国企改革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加快国企改革与发展已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对市场经济规律和国有企业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取得了重要进展,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础。其次,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一些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已被突破,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坚实。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为加快国企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经过实践,我们党积累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不同情况正确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消费,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使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第四,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对搞好国有企业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只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能形成强大的前进力量。
总之,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