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与就业的选择_劳动密集型论文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与就业的选择_劳动密集型论文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选择与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战略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利用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然而,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失业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那么,贸易模式的选择怎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就业的增长呢?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两者关系进行一些讨论。

一、贸易战略与就业的关系

不同的贸易战略会对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贸易战略会带动一国经济较快地增长,从而也就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不同的贸易战略又会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快地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不同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资本/劳动的比率。因此,当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的同时,也就相应提高了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另外,不同的贸易政策还可通过对国内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变就业水平。

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从一种较为封闭的以进口替代为主导的贸易战略向一种开放的、以出口促进为主导的贸易战略的转变是否会导致本国就业的变化呢?这里就两种贸易战略对就业的影响分别进行探讨。

(一)进口替代战略与就业增长的传递机制

进口替代是通过建立关税或其它壁垒,用国内生产来代替某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一个进口替代体制的标志通常包括:对若干产业实行高度保护;既直接对进口,也通常对国内经济活动的某些领域(有时是通过进口体制)实施数量控制和管制;高估的汇率伴随着对出口的抑制。这些政策手段从不同方面造成了对就业的影响。

1.进口替代战略下,竞争的缺乏或国内企业的小规模导致X 低效率,产生相对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足够多的企业能进行有益的竞争,但若单个企业的规模太小,会使产品成本相当高,产生X低效率,即由于非配置因素导致的低效率。 另一方面,如果允许垄断来避免非经济的小企业出现,那么就会缺乏对较高生产率的竞争刺激。再加上进口许可的机制总是阻止在现行产业中建立新企业和新工厂,政府自然不愿意让稀缺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本货物来进行国内生产、且能够充分满足国内需要的那些商品,产生低效率和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

2.进口替代战略下的生产扭曲和要素市场扭曲严重影响到了贸易格局,制约就业机会。

对一些在国内不会盈利的产业征收关税的情况下,会使有效配置的生产结构因给予补贴而发生改变。一旦征收关税和实行补贴,就不但可能扭曲生产结构,而且可能使这种扭曲更加严重,从而导致出口错误商品,甚至可能会实行错误商品生产的专业化;而当要素市场的扭曲严重时,所有可能性都会产生:在资源有效配置下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可能实际上出口资本密集度明显高于其他商品的商品。

3.进口替代战略下,对熟练劳动力有着更大的需求。

根据对各国有关资料的研究,出口产品总的来说,比进口竞争产品耗费更多的劳动,而且前者的非熟练劳动的投入比后者要高出一个更大的份额。香港1973年直接劳动系数的总比率是0.719。相比之下, 进口竞争产业的专业劳动与出口产业的专业劳动的比率是1.77。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是大量的非技术劳动。在进口替代下,必然限制了这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

4.保护政策导致新的就业机会难以再被创造出来。

保护主义认为如果不采取保护政策,那么本国遭受竞争的行业将会损失大批就业机会,而保护政策则会通过保护本国民族产业不受外来竞争而保留住这些工作机会。但这只是狭隘地着眼于受影响的行业,而没有注意到保护措施对其他行业所引起的始料不及的影响。如果被保护的行业恰恰是给其他行业提供原料的,那么关税或进口控制会导致使用受保护原料的行业提高成本,并减少就业,它们那里失去的就业机会会超过受保护行业中暂时保住的就业机会。

(二)出口导向战略与就业增长的传递机制

出口导向战略本质上避免了进口替代对就业所付出的某些代价。同时对于出口战略下可得到的既定投入量来说,出口产业的劳动密集度比国内生产的非进口竞争产品的劳动密集度高,并且进一步有助于产出收益的增加。

1.出口产品生产大体上比进口竞争商品生产具有更高的劳动密集度。

如果资本存量规模限制了制造业部门规模,那么同样在生产上升的情况下,出口产品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进口竞争增加得更多。这是因为出口产业有着更大的劳动需求,并且这些产业一般地说具有较低的资本系数,这意味着制造业能够增加。同时,出口产业比进口竞争产业使用更多的非熟练劳动,更少的熟练劳动以及更多的管理劳动。所以这一战略能使发展中国家用相对丰裕的要素——非熟练劳动力——替代相对稀缺的要素。

2.出口导向战略可通过影响既定体制下鼓励有利的产业构成的方式来影响劳动系数。

在不同贸易战略之间,存在着使产业组合转向较低保护水平产业的机会。这样,在既定的投资水平下,对于制造部门中某一类生产活动的内部而言,通过转向一种较低保护程度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增加就业的机会。而出口战略下低保护程度无疑给这一机制提供了保障。例如我们考察1981年的智利,有效保护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出口产品,那么其平均劳动系数低于进口竞争产业的劳动系数。在进口竞争产业内部,受到较低保护的生产活动的劳动系数比受平均水平保护的生产活动的劳动系数高出大约四分之一。

3.出口的贸易流向的格局也会影响劳动密集度。

流向发达国家(资本较为丰裕)的出口产品和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之间,存在着要素密集度的差别。以智利(1966~1968年)为例,减少一单位流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并用同一单位进口竞争生产加以代替,那么它将蒙受减少18个工作岗位的“净损失”,或者说就业减少28%。相比之下,每减少一单位国内产值的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生产,并且用一单位国内产值的国内进口竞争生产代替,它将使29个工作岗位增加为43个工作岗位,就业几乎增长了50%。

4.出口可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潜力。

扩大出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各国统计数据表明,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内需求不振,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不断提高,商品出口通过倍加的乘数效应,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数倍扩大,对即期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力的拉动和刺激作用,而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就业机会将会增多。这里不妨作一个简单测算,1997年我国出口与总产值的比率为28.2%,假定劳动力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分布是均衡的,那么全国出口部门提供的直接就业量为4500万人,同时,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劳动者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二、出口导向战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当今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已经历了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亚洲新兴工业国在6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70年代开始发展较高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80年代注重了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亚洲“四小”在经济发展初期,在劳动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使一定量的资金带动更多的就业者,这无疑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一项产业政策。但是,如果能够实施以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那么它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世界银行根据为内销生产和外销生产所给予的实际鼓励程度,将贸易政策分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四类。实施的贸易政策不同,扩大销售市场而增加生产和就业的机会不同(见表1)。 亚洲“四小”属于实施坚定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从增加就业量的角度看,它们从中获得了双重效益。在1963~1980年期间,它们的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由17.5%升至30%。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 而实施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贸易政策的国家,其两项指标依次递减。其中,实施坚定内向型贸易政策的国家,如印度、赞比亚等,同期内工业部门中就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由12.1%升至12.6%,提高的幅度仅为半个百分点,在制造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年平均增长仅为3.5%。

表1 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类型与就业结果

贸易政策类型制造业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

1963~1973年1973~1984年

坚定外向型

10.6 5.1

一般外向型4.6 4.9

一般内向型4.4 4.4

坚定内向型3.0 4.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45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甚至是对外倾销商品来增加就业,成为他们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1994年德国、法国、西班牙以及北欧一些国家通过向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出口,加速了经济复苏,结果使欧盟的失业率在一年内降低了0.1个百分点, 有20万失业者找到了工作。“以出口带动增长的发展战略”,既能促进经济复苏,又能扩大出口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员。

三、东亚金融危机后对出口导向战略的再思考

日本和东亚各国都是致力于实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典型国家。经过了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一战略创造了这一批国家的辉煌。然而,自1997年下半年起,金融风暴扫荡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整个东亚地区,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动荡。我们不得不对东南亚各国运用以外贸和外资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各国外贸大致走过了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两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寻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外延扩大发展模式。但运用这种贸易体制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高,国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增长迅速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农业萎缩等,这都削弱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同时,众多国家选择同一的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价值和技术含量极低的鞋类、纺织品等商品,并大规模出口,其结果必然是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国际收支恶化,债务难以偿还,外资惶恐撤走,金融危机爆发成了必然之事。

应该说,出口导向政策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是正确的。这30年来,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就业机会。但是,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并使本国的经济结构适应比较优势的变化,重视通过开放来培育本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时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东亚一些国家恰恰没有处理好上述两个重要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这种泡沫似的“经济繁荣”所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忽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客观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就会爆发,酿成金融危机。

四、我国促进就业的贸易体制的选择

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一些经济学者建议中国放弃“出口导向战略”。他们认为,中国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过高,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大,继续实行出口导向会使中国重蹈东亚国家的覆辙。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成功地辅助了经济发展,作用不可忽视。而且正如以上所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结构调整滞后,没有抓住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而并不能轻易否定出口导向。其实,“二战”以后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曾经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模式,但效果不佳,后来转向扩大出口,经济才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口贸易发展型式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仍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开放的对外贸易对我国来说依然是必要的。

不过,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模式的警示意义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我们须对我国外贸格局进行适当调整,避免因改革滞后、经济结构问题没及早解决、经营体制落后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导致危机出现。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扩大产品出口与创造就业机会紧密联系呢?具体说来,我国贸易方式的选择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长远来看,采用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明智选择。

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外贸的扩大可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生产,增加劳动力需求。同时,外贸的扩大还可直接带动外贸部门,以吸收劳动力。1996年我国的外贸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1月1日至4月1日,出口退税率和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分别进行了下调;一些进口税收的减免和优惠也被取消。1997年又对关税下调,标志着我国向着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迈进了一大步。以后,我们仍应继续坚持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及劳务输出等国际贸易政策,并与促进本国就业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多国合资企业,以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

2.近期内仍需大力开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潜力,以促进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轻工和机电工业等可吸收大批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发挥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看,20年来出口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促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来虽然正渐渐失去其比较优势,且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激烈竞争,但仍可作为我国出口的优势,中近期内仍可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挖掘其出口潜力,与其他条件配合使其再铸辉煌。但应注重采取以下措施:(1 )尽快推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广大内陆地区转移,以充分利用内陆地区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就业。(2 )合理安排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结构,可将重点放在弹性较高的劳动密集、同时又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如化工、电器、一般机械等,逐渐形成重点出口产品。(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和发达国家,对非洲、拉美国家的贸易额虽有一定发展,但绝对值仍然很小。我们要根据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进程,一方面继续深度开发美日欧等传统市场,这些购买力很强的市场与我国有很大互补性,所以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这些市场规模限制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要努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及独联体等新兴市场。我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比较符合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所以应抢先占领这些有着大量人口的潜在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

3.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新旧转换。危机之后,必然伴随着国际间新一轮产业转移,扩大就业单靠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已难以奏效。低水平扩张不但受到国内、国际市场容量的制约,也为资源条件所不容。我国出口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产品潜力以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另一方面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以建立相应的产业部门的方式,为扩大就业找到更为有效需求所容纳的产业空间。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更应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实行优化出口结构的有关政策,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重要机电产品与成套设备出口给予税收、信贷和保险方面的支持,鼓励这些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发展。

4.发展加工贸易以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进入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它把我国廉价劳动力同资金、技术和市场结合,不仅增加了外汇收入,更解决了就业问题。我国开展加工贸易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的,就业人数增加了3000万之多,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过,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大大提高,反映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见表2)。

表2 加工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结构(%)

年度(年)1993 1995 1997

劳动密集型 73.4 66.3 58.9

资本技术密集型 23.5 29.5 37.2

我国存在着大量低成本劳动,发展加工贸易决非权宜之计。我国应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沿海地区的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增加就业的产业空间;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寻找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发展加工贸易关键要明确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协调相关税收、贸易、产业等各项政策手段,同时调整加工贸易监管的制度方法。

5.降低国内市场扭曲程度,特别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在贸易战略和就业增长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传递机制。

在包括我国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是市场扭曲问题。市场扭曲既会发生在商品市场中,也会发生在生产要素市场中。市场扭曲会改变我国的贸易形式,会致使本身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而出口那些资本密集型产品,或反之。所以,在采取出口促进贸易的同时,改变政府不适应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如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优势,使其真正依靠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率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等,使有效的贸易战略更好地促进就业。

标签:;  ;  ;  ;  ;  ;  ;  ;  ;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与就业的选择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