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以EPC总承包模式为背景,构建了EPC模式下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分析了BIM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装配式建筑中的综合管理内容的应用价值;提出了EPC总承包的升级模式—EMPC模式,结合BIM技术,实现平台信息共享,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BIM技术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建设模式,在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率,另外一方面则是能够确保建设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确保预制构件实现标准化设计,保障施工的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1 BIM技术
简称为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对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从而提升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效率与质量。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以信息为载体构建对应的仿真三维建筑模型。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模拟施工效果,规划出几种施工方案。对各种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达到降低施工风险的目的。确保各项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与质量。
2 EPC模式下BIM技术的工程管理应用
2.1材料、设备管理与物料跟踪系统
运用BIM技术可实现按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面配料的目的。该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工程进度,在模型中实时输出相关信息。BIM可按阶段性、区域性、专业类别等方面输出不同作业面的已用及未用的预制构件、设备与材料表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施工设备与预制构件的相关信息均可导入模型、进行二维码追溯。
2.2现场施工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构件在现场的吊装、安装、连接以及施工的监测等过程是结合BIM技术一同开展的。施工开始前,一方面通过利用BIM技术模拟现场的施工,模拟构件的吊装、安装、连接等过程,另一方面模拟施工现场的布置、资源的投入情况等,在模拟的过程中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调配和监测预制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构件吊安装偏差及突发安全事故,提高了现场的生产效率,避免和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提高整个施工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在预制成品构件的使用及现场精细化预制安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混凝土的养护时间,降低了施工作业生产的实际时间,极大的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安全质量。
2.3信息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上各参与方应该建立信息共享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有效的决策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认识到各个参与方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会导致与决策目标不一致情况,从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可以集成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产生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可进行分类,处理,存储。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方能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相互之间及时、高效的信息交流,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并推动和供应链的协同发展。
2.4成本控制
EPC模式下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后续预制加工、施工建造,甚至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EPC总承包单位将协同设计部门、施工部门、专业分包、供货商等各方共同参与设计阶段BIM模型。模型考虑因素包含国家规范、建设方案优化与否、建筑形态与外立面、工程量提取、建筑用料物价水平、装配式拆分方案与成本控制、节材新技术与新工艺等。通过设计阶段创建的BIM模型进行5D成本与进度模拟,在保证装配率、优化施工方案等条件下,在预制构件施工过程、现浇与预制配合、施工过程“人、材、机”合理配置中,实现全过程成本控制。
2.5工程质量控制
EPC总承包商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及有关规定的内容深度,进行施工图设计与现场施工。利用BIM技术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依靠科技创新,进行科学设计、节能设计、经济合理设计。现场施工时通过创建样板BIM规划与模型,实现工程质量可控目标,同时通过3D扫描技术将现场实体数据信息与原施工BIM模型进行复核比对,提高施工质量及安装进度。
2.6后期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进入后期运营维护阶段后,可以利用BIM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构件进行监控和修复。比如损坏的构件,可以通过BIM技术中提供的数据,直接传达到装配式维修工厂进行智能制造及更换;需要进行加固的构件,可以通过BIM技术对构件加固进行模拟,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固方案。通过BIM技术可以掌握项目所有的信息,如果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及时为工作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的工程项目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追责到具体的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确定责任发生的原因及主体。
2.7加强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过程中,为全面、动态地了解供应链协同管理效果,核心企业EPC工程总承包应建立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能够准确反映供应链系统的运营状态,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及时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的运行并提高协同管理效益。
3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包含五位一体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建筑。它实质上是在工地上用预制的构件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要求下,装配式建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潮流。首先,装配式建筑工期相对较短,节约建筑成本。由于它主要是将工厂预制的构建直接在工地装配,所以大大节省了施工建设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了建筑成本。其次,装配式建筑多采用环保材料,因此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关系到工程的进展和效果,由于常常需要高空作业,传统建筑施工难以排出施工工人的安全隐患,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大多采用机械化操作,因此,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结语
在EPC模式下,将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充分体现装配式建筑在成本、质量、进度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极大优势,有效实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的完美融合。BIM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信息模型,而是能够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利用好EMPC模式与BIM技术的结合,将会为我国建筑行业全面实现建筑工业化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白庶,张艳坤,韩凤,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11):106-109.
[2]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2):17-22.
[3]王淑嫱,周启慧,田东方.工程总承包背景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6):39-44.
[4]金晨晨.基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论文作者:王晓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供应链论文; 信息论文; 构件论文; 模型论文; 阶段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