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为例论文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以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为例

李军霞

(许昌市博物馆,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 清代《郭风惠行书条》因年代久远、环境影响及人为的原因,表面整体出现水渍、污渍、折痕、断裂、脱落等病害问题,情况非常严重,不利于科学保存和陈展,亟待保护修复。现将修复中运用的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简要描述,请专家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 郭风惠;检测;清洗;揭裱;修补;装裱

书法和绘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画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是伴随着书法和绘画的发展产生的。从史料中得知,书画装裱技艺最早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需求。它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的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记录。文献记载所见最早的记录大概是在晋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人物凤夔图帛画》[1]上发现残留有与书画装裱中类似的装饰形式,书画实物的出土印证了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的历史年代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传统书画修复装裱技艺经过漫长探索、演变和发展,已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它主要是对历代书画类文物的修复还原,使我国历代书画作品能够代代相传。也是依靠这种技艺的可逆性,使受损后的古旧书画能够再现昔日的光彩[2]。目前,修复装裱技艺在纸质文物,尤其是书画类文物保护修复中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修复手段,并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本文以纸质文物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修复为例,对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1 修复的前期工作

1.1 文物的基本情况

这幅作品是清代书法家郭风惠写给他的仁兄文溪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七言诗,字体为行书,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是一件三级品珍贵文物(图1)。对作品进行信息采集得知,这幅作品画芯为纸质,天杆及轴头缺失,装裱形式为绫裱一色式立轴,原始尺寸:裱件长225厘米,宽38.5厘米;画芯长130厘米,宽32.5厘米;天杆长38.7厘米,地杆长39.1厘米;立柱3厘米;天头61厘米,地头32厘米。由于该作品破损较严重,影响其留存,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亟需修复。

郭风惠(1898—1973),又名贵瑄,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艺术家、爱国民主人士,有“北方健者”之誉,是“北学”的领袖人物,在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美学及医学、军事、文字学、书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被称为“中国第一书法家”“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

1.2 病害状况

书画由于历史年代原因出现了老化的现象,保存环境及人为因素也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目测观察,发现书画上有大量水渍,约占整幅作品的2/3,有大量折痕,有微生物病害,有大量霉斑,整个裱件变色,天头糟朽,画芯脱裱、断裂,书画上的撒银被氧化,整幅字被酸化,还有少量墨色脱落(图2)。

目前中、农、工、建、交、邮六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大部分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些银行在县域经济内并非产权独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只是上级分支机构,这就决定了这些金融机构只能按上级机构要求行事,不会主动满足西部县域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因为资金的逐利性、风险规避,使得大部分资金流出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份)。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行政手段,调整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的业务运作机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执行最低贷存比标准,从而有效遏制资金大量外流。

1.3 检测分析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3)智能化。煤矿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是提高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可以借助智能化系统动态监测煤矿开采状况和机电设备运行情况,能够及时反馈故障信息等,不仅增强了机电设备的控制程度,更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色差:L75.8 A6.39 B16.97

字画的除尘方法是用鸡毛掸子掸、吸尘器吸,还可用面团或面包屑清理,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字画的污染程度选择。这幅字就是先用面团在画芯上竖向、横向有规律地滚动而把上面的灰尘除去;然后再用刀剥离画芯上残留的动物粪便;最后裁去不用的旧裱进行清洗。清洗是对古旧书画进行去污的一种传统方法,用水洗去字画上的污染物和尘垢。在清洗前要先用毛笔蘸清水试验墨迹是否掉色,如发现有掉色的现象,就需要先在掉色处用毛笔涂上一层明胶(淡胶水)固色。晾干后再试验一下掉色情况,如不掉色就可以在洗画机或洗画池进行清洗。这也要根据字画的污染程度来进行清洗,对于污染严重的字画,为了避免字画的二次污染和字画糟朽严重就需要用洗画机清洗。《郭风惠行书条》就是用洗画池清洗的。清洗时要在画芯上、下垫纸,上面垫很薄、透明度比较好的皮纸,下面垫白报纸。把字画放在水池中浸泡一下(图5),使用60~70摄氏度的弱碱性水并用排笔遮挡水流进行淋洗,然后用排笔在画面上轻轻压敷,向边缘处驱赶污水,重复多次,使黄褐色污水颜色逐渐变清。清洗后用毛巾把纸面上的水吸干,减轻水的拉力和纸的伸张性,然后小心安全地把字画正面朝下放在案上进行揭裱。

生物识别是指利用人体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包括掌静脉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成为城轨创新支付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识别的准确率将大幅提高,生物识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各种认证和智能终端。生物识别技术不仅可以改善乘客的支付体验,还可提高城轨的安防水平。

在书画的不同部位检测出的数据是:

L73.28 A6.89 B15.61

L71.89 A7.76 B18.02

修复前要对书画的原始信息进行采集。一是对书画进行拍照。拍照不但要对全貌拍照,还要对局部有破损、褶皱、污渍、霉斑等部位进行拍照留存。二是采用先进的高科技仪器对原件进行检测分析。使用的仪器主要是便携式小型仪器,如温湿度计、照度计、紫外辐照计、笔式pH计、白度计、色差仪及便携式显微照相机等。用纸张测厚仪测量纸张的厚度;用pH测定仪测定纸张的酸碱度;用白度测定仪来测定纸张的白度;还有写印色料溶解性检测及保存环境温湿度、照度等检测分析。这些检测一方面为科学地制订修复保护方案提供数据,另一方面也为修复实施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图3)[4]

白度:43.7 36.5 43.3 41.4

为了解该书画的本体结构信息,取作品下端边缘部分的小块纸样,运用XWY-VII型伦华智能纤维分析仪对该画作中的纤维结构进行了分析。图4为作品X20物镜下纤维结构分析显微照片。通过分析选取纤维配比含量、色度、强度均与原托芯纸相近的宣纸托画芯。

2 字幅的修复步骤

揭裱是困扰古字画修复重裱的千年难题,其中最困难的是揭去画芯背部的覆褙纸和托芯纸。对书画影响最大的就是托芯纸,它直接关系着书画的命运,故也称“命纸”。这道工序是整个揭裱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中记载:“书画性命全关于揭。绢尚可为,纸有易揭者;有纸质薄,糊厚难揭者,糊有白芨者尤难。须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胜测水之捷。”[5]从以上的描述可知,“揭”的水平高低将会给书画寿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通常的揭裱是先揭覆褙纸,再揭托芯纸。相比之下,前者稍容易些,后者因紧依贴画芯,难度和风险较大。《郭风惠行书条》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揭:将褙纸和托芯纸化整为零,顺势一块块地掀揭。这要求动作缓慢,大面积用手指捏住纸的一角,朝反方向斜扯;小面积用镊子夹住褙纸和托芯纸的一角,朝反方向斜扯。如果揭到画芯,就要立即停止,把揭起的部分蘸稀糨糊返复原位,垫纸用棕刷排实,然后再换另一方向掀揭。②摩:将中指或者食指平放在字画背部,轻轻进行摩拭,摩拭下呈小细卷状的褙纸。这种方法是在不适合掀揭的情况下采用的,必须小面积摩拭。③搓:这种方法和摩拭有些相似,搓拭的关键一是要匀,二是不伤画体。搓拭的力度要比摩拭的大,有时搓和摩也是交替进行的。

至少有两点,值得后人总结与借鉴。一是时势异变,强人所难时,一个艺术家可以怎么办?值举国惟苏联老大哥马首是瞻的岁月,潘天寿胸怀老祖宗的底气,仍自行其是。到了大跃进的1958年,他没去白天黑夜地大炼钢铁,却作了200张画。这些都可以当作一个标杆。二、站在旁观者立场,我想说的是,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应当予艺术家更多自由和宽容,不要合乎政治需要就赞许和扶持,稍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同就严加打压,事实证明,当年认为不能为表现工农兵服务的传统山水花鸟画,如今不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乃至具有某种支撑性的力量和旗帜般的品格属性。

2.1 除尘、清洗

pH:3.76 3.86 4.88 3.84

2.2 揭裱、修补

书画界流行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书画与装裱相结合才能称之为书画艺术。古旧书画的修复揭裱是一件繁琐、细致的工艺过程,每个步骤之间的连接都丝丝相扣,稍有疏忽就会给古旧书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更不利于古书画更好地延续保存。古字画修复的步骤很多,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四个步骤。当今的修复步骤在原有的步骤上加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使修复过的古字画最大程度地恢复文物原貌,能够再现昔日风采。

3.侧向示范法。即体育老师侧向站立,和学生成直角之势,一般演示的是前后方向的动作,如跨栏跑的“摆动腿”“起跨腿”这些上栏动作,后蹬动作和提拉动作等等。

原裱画芯经过洗、揭工序后,画芯上的大小破洞、断裂残损都显露出来了。对于字画缺失部位,在已经产生裂痕缝隙的中间位置贴上宣纸垫条,用手的侧面直上直下地轻敲,起到粘连加固的作用。补洞时,补纸和原纸的纹理方向要一致,以防收缩方向不一致引起皱缩。这里修补用纸的质地、纹理、颜色、厚薄都应该接近画芯纸,以便能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图6

2.3 全色、接笔

画芯经过前面的工序后,重新托裱画芯纸上墙挣平。在修复古书画作品过程中,字画上的破洞要使用质地类似的材料修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丝绢、纸张染上与破洞周围接近的颜色,这就是全色。全色时要对四个面进行观察,使全色部位墨色及笔的技法与整个画芯协调一致[6]。接笔是对字画上因残损而失去的笔墨给予添补。接笔的关键是掌握笔墨的准确性,不仅要笔法逼真、风格相同,其墨色也须与原作相同或相似。全色和接笔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美学修养,根据原来的字画意把残缺地方的颜色补全,使整体视觉协调。

2.4 重新装裱

完成上述工作后,就要对该字画重新装裱。首先,把绫子和包首托出来,把覆褙纸也准备好;其次,在绫子上计算好天头、地头、立柱的尺寸;最后,把挣平、封正的画芯下墙,方裁画芯。《郭风惠行书条》采用的是挖镶一色裱的形式。为了与字画的色调、字意相匹配,选用浅黄色的绫子进行镶活,用黄色的绢做包首,用配好的背纸给书画进行覆褙上墙挣平。待书画完全晾干后,就可以下墙砑光。这些步骤完成后就可以加装天地杆和上轴头等。这样,一件古旧残损书法作品就修复完成了。《郭风惠行书条》装裱后的尺寸是裱件全长230厘米,宽45厘米,天头60厘米,地头40厘米,立柱12厘米(图6)。

3 结语

古书画经历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装裱的样式复杂多样,在保存和修复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书画装裱修复过程中不仅要使传统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挥,还要合理利用好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发展的需要,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书画文物寿命[7]。这件《郭风惠行书条》综合运用了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完整地恢复原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制度和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都需要大量的审计人才。现阶段,职业院校很多毕业生学习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不强,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熟悉岗位流程、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毕业生。这种供需脱节的情况造成了就业单位大量需要人才,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审计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将会对审计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促进职业院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吕瑞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J].历史教学,1983(11)

[2][6]陈潇.古旧残损书画装裱修复一例[J].收藏家,2018(5).

[3][4]陈晓琳,金玉红.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的传统与现代——以月舟山水横轴修复为例[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6(00).

[5](明)周嘉胃.装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周海宽.纸质书画的修复与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6).

【作者简介】 李军霞,现就职于许昌市博物馆。

标签:;  ;  ;  ;  ;  ;  ;  

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