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中飞翔平等之鸟--当代西方社会学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机制与平等规范相互适应的最新证明_帕森斯论文

市场上飞着平等鸟——当代西方社会学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机制与——平等规范彼此适应结论的最新证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学论文,市场机制论文,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律产生平等规范,平等规范保证市场规律实现,这一观点,在西方当代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者之中,获得了最新证明。虽然,这种证明往往附着于一些明显不妥的说法之上,表述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准确和不科学之处,但是,它们深受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的影响①,往往以自己的方式重申历史唯物主义某些基本原理的思路,还是显然的。以前,社会主义各国的论者,或者由于对市场机制的传统性否定,或者由于对平等规范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不甚了了,甚或由于对西方当代社会科学过分的偏见,均对此未予应有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规范产生于市场机制并形成因果互缠“怪圈”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各国,竟然少人研究,少人阐发,甚至被作为典型的“资产阶级思想”加以批判;另一方面,却由西方的一些学者,沿着马克思主义已有的思维成果前推,并按自己的体系塑制新的证明。这种局面是很令人深思的。我们应当打破这种被扭曲的格局。

帕森斯对唯物史观的借取

帕森斯是本世纪中叶美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曾担任美国最高学术机构文理科学院的院长,在哈佛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影响很大。作为他在社会学方面的主要建树,“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实际上是用当代自组织理论(主要是用结构主义)改造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的论述,进一步鲜明地凸现价值观体系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在当代科学水平上重塑社会结构的理论。由于它沿袭了社会学中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基本传统,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是适应并维护其经济基础,所以,不管它自称与马克思主义如何对立,实际上它却是借取唯物史观方法的。当然,帕森斯又吸收了韦伯的一些看法,认定社会的经济方面是由非经济方面决定的,有偏颇之处。不过,连恩格斯都对人们把唯物史观看成“经济唯物主义”表示不满,我们为什么不能从经济事实与价值观二者互缠形成“怪圈”的角度,去理解韦伯和帕森斯呢?

一、帕森斯“AGLL行动系统理论”撮要

帕森斯的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社会行动”概念基础上。由此向前,他吸取当代自组织理论,提出了“行动系统”的概念,并比较具体地阐述了“社会行动系统”的内在结构。他认为,社会行动系统是由如下四要素组成的:(1)作为行动者个人的“人格系统”。这是一些具有心理活动特征的、体现行动之内在动机的人格,其功能是“获取目标”,即依照人的理性获得关于行动目标的知识,用字母G表示(Goal attainment);(2)行为有机体系统,这是标示人的生理需要和适应环境能力的部分,其功能在“适应”,用字母A表示(Aaaptation)。在实际的叙述,这一部分又大体相当于人类生产方式的“生产力”部分,不仅仅是个人生理性能的堆积;(3)社会系统,功能在于对所有子系统进行“整合”,用字母I表示(Integration);(4)文化系统,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讲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在于维持“潜在模式”,用字母L,表示(Latency,pattern maintenance)。

比起当时的结构主义来,帕森斯特别强调“功能”。在他看来,任何自组织系统,都可以用AGIL模型来处理。其中,A标示适应功能,G标示“目标获取功能”,L标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I则标示整合功能。由此前推,社会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也分别由AGIL模型构成,其中的AGIL又由更次级的四个子系统AGIL构成,如此无穷无尽(如图1)。很显然,帕森斯的AGIL模型是吸收了“全息理论”某些成果的结果,也颇类于中国哲学的“理一分殊”。

帕森斯作为社会学家,特别对社会行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即图1中的I)进行了结构分析,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又是由承担四大功能的四大要素组成的(图2)。这样,社会系统一方面是社会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担负着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经济、政治、综合和“价值托管”四种要素构成的完整自组织结构。其中:

图1 帕森斯AGIL模型框图

图2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AGIL模型图

经济系统A:作为适应功能的担承者,经济系统主要是进行与环境的能量、信息交换,并与其它系统整合,合理配置资源。

政治系统G:被赋予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进化获取“前进目标”,实即制定计划,并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动员一切社会成员为此努力。

综合系统I:这似乎是一个并无实体的纯粹功能系统,在有的情况下又有点类乎于社会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协调各要素各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价值托管”系统L:这是指一定的价值规范或秩序原则体系,其功能在于确保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它又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维持“潜在模式”,意指依照某种规范进行的某种行为暂时停止或中止时,这种规范体系并不因此而失效,它们仍然完整地保持着既有功能,一当行动继续时,这种规范体系又马上恢复,维护系统运行。其二,是“紧张处理”,意即谐调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发生的冲突,以保持系统正常运行。

按照帕森斯自己的看法,“社会系统通常以一种制度化的价值系统标志其特征。社会系统的第一个功能必要条件是维护这个价值系统的统一性及其制度的统一性”②。这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功能作用,立即被,凸现出来。在我看,这是帕森斯的AGIL模型最令人感兴趣的理论构想之一。正是在这一构想之中,帕氏以含有错误的形式,在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清楚展示了市场规律与平等规范之间的“怪圈”关系。

对于“价值托管”系统L而言,AGIL模型也是完全适用的。帕森斯曾把“价值托管”四大要素及其各自的功能分析如下(图3)。其中,合理化系统A是用以联结价值观体系与经济系统的,它把价值观体系的输出交由经济体系来“审栽”,借以确定其是否合理。不管帕森斯本人对这个“合理化系统”如何解说,这个系统的存在,标志着帕森斯在价值观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反用于经济生活的框架中思考问题,是毫无疑问的。市场规律与平等规范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思路框架中被考查的,因而它含有相当合理的成份。目的系统G当然是由社会系统中的G所决定的。此外,则是认识系统L,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价值观的一种功能体系。最后,是“道德共同体系统”I,它在道德作为整体的前提下思考道德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行动系统之适应性的结果,其中,道德对经济生活的依赖和超越均很明显。

图3帕森斯的“价值托管”子系统AGIL模型认识系统

合理化系统道德共同休系统

目的系统

二、帕森斯“广义交换理论”简述

在AGIL模型中,任一系统的四要素四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如何可结合的呢?帕森斯一生都对此思考不休。他吸收了经济学和人类学中的交换理论,把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规则扩展并用以描述这种结构要素及功能之间的结合通则。在帕森斯看来,社会行动系统中的AGIL各要素功能,彼此必须实现“互换”,才能构成运作。为此,他提出了“广义交换符号媒介”的概念,作为对“互换”内容及通则的说明。据说,它对任何互换均是适用的,其中包括,在经济生活中,作为“广义交换符号媒介”的货币及其等价原则,便是一个典型例证。由此,帕氏说,社会行动系统的四大结构要素中的行为有机体系统,是以货币为媒介与其它要素实现互换的:参与交换者,人格系统是权力,社会系统是影响(说服他人的能力),文化系统是义务(尤其是使人忠诚于社会目标)。这样,四种不同的输入输出,启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虽然他对后三种输入输出的通则一直未能作出清晰分析,但是,他后来确实提出,这种输入输出“都有某种类似于市场的设施”,或者是“存在某种交换实体”即“组织的产出对其他某一系统来说是投入”③。这样,等价交换显然是通则,权力、影响和义务的交换,均照等价模式推进。货币交易更是如此。④。

实事求是地说,在这种广义交换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生活中的等价交换对人们价值观中的平等规范的根源性,帕氏本人也不掩饰他的理论源于经济学的事实。至于他在表述中绕开这一实质,提出一些别的说法,也不足为怪。更何况,在社会生活中,则于价值规律的广泛渗透,人们在权力、影响和义务的“交换”中印有等价的烙痕,也不可否认。看来,广义交换理论只不过是用错误的形式表述了市场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决定影响而已,其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线索随处可见。

三、帕森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这一点,首先明显地表现在帕氏理论出发点──“社会行为”概念上。“所有的行动发生于一种情境之中。这种情境存在于:(1)‘自然’事物,它不和行动者发生相互作用;(2)‘社会’事物,即一个行动者对其它行动者的行动,他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3)‘文化’事物或‘信息’事物,它是从‘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意义中概括出的一种特殊事物”⑤。帕氏正是由这三方面,再加上作为个人的“人格系统”,才构成了“社会行动系统”的AGIL模型的。人们大体可以看出,前三大方面,大体上相当于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极大的相似性,才使我们不能不论及帕氏所受唯物史观的影响。帕氏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与自己方法相近的理论先驱,是直言不讳的,并由此明言AGIL思路并不“完全是我们发明的”⑥,这就把问题大体上揭明了。至于帕森斯对AGIL模型的具体解释,如前所述,是含有错误的,其中包括人的进化与社会进化的平行关系在帕氏理论中始终不清楚,等等,但这并不排除帕氏理论的唯物史观来源。

当代社会学中的广义交换理论思潮,大体上是由齐美尔《货币哲学》一书开端的,帕工是齐氏的后继者之一⑦。但齐美尔的思想,也是由马克思揭示市场规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而衍化出来的。这就从学术渊源上证明了:帕氏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四、帕森斯在经济系统的AGIL模型中具体解剖市场规律与平等规范互为因果

经济系统被视作社会行动系统中的适应部分,是有合理之处的。《资本论》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⑧。因此,帕森斯把经济系统首先“看作通过生产效用满足整个社会的适应需要”⑨,看作资源配置过程⑩,都无错误。

如何配置资源?如何使社会适应外在环境?帕森斯抽象出了“合同”范畴以具体描述市场机制。“合同作为我们已经确定的概念是市场概念的关键所在”(11)。这一论断很具启发性。帕森斯在这里又一次把AGIL模型应有于合同,以精湛的社会自组织理论知识和一个社会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特殊角度,相当成功地说明了作为经济系统的“适应”子系统的价值规律,必须满足广义交换的“投入一产出均衡”条件(12)同时,这种满足,又依赖于市场主体之间“共同的价值成分”如“公平贸易”(13)等等。这种说明,是在经济作为适应子系统以及“价值托管”作为“潜在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子系统的框架内给出的。抛开帕森斯对二者关系的一些不确切的说法,可以发现,它事实上是对价值规律与平等的价值规范之间“怪圈”关系的新颖剖析。它的新颖,不仅仅在于抽象出于“合同”范畴,而且在于森斯相当仔细而具体地剖析了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等市场领域,同时又具体地说明了市场机制如何以制度化的形式,克服种种个体阴力,为平等规范作为市场中共同的价值观选择强行开辟道路的程序。应当承认,对平等规范产生机制的这种分析,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见解的深化,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还是一种开拓。因为,此前人们对于价值规律如何具体形成平等规范毕竟所论不多,不细。帕森斯具体地论析了前人论述不多不细之处,特别是合理地坚持了社会价值观体系作为经济适应系统的保证者,不能不以平等规范作为社会共同守则,包括通过制度化途径诱使和迫使个体服从它。在这里,平等规范的产生,没有什么抽象“人性共同点”的因素,也没有超经济的因素占先,有的只是经济规律的决定性。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按照帕森斯的说明,“从实证意义看,多数所谓的‘经济’过程必须被视为是经济和非经济要素的结果”(14)。这种说明,事实上已经表明了平等规范对于等价交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在AGIL模型中,“每一个子系统构成另一个子系统的情景”;对于经济而言,“价值托管”子系统“构成了首要社会情境”(15),“经济和模式维持之间的界限关系是交互的”(16)。没有平等规范对模式的维持,市场交换就不可能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申帕森斯的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才提出,价值观因素是“社会结构的最本质的属性”,社会体系“必须具备评价行为者相互之间的特定行为的共同标准”(17)。没有这种共同的平等规范,就没有交换,社会就会乱套。对此,皮亚杰的评论是中肯的:在“通过调节作用保持自己守恒性的总体体系里,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帕森斯主要提出的问题是要了解个人怎样把共同价值整合进来”(18)。

的确,帕森斯在说明个人不能不以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为自己价值选择的取向方面,是有理论上的独创性的。

第一,帕森斯说,“什么是经济的价值系统?我们提出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经济的合理性”,“价值系统意义的经济合理性是对生产目标价值的评估和对实现这种目标的行为进行的相应控制”(19),它们“保证一定配额的资源用于经济生产”(20)。在这种思路中,经济的价值观系统就是为合理配置资源服务的,就是为实现市场规律而实行精神调控的结果,其表现则是以平等规范作为“价值托管”体系的基本准则。无论如何,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推进。

第二,上述价值观标准在经济运行中不是完全自发起作用,而是依靠一整套“制度化”的程序冲破阻力来起作用。”价值模式的一个方面涉及它结合于制度的方式,制度的主要功能即调节某类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模式的制度化”(21)。为了表明这种“制度化”对于个人的决定性,帕森斯提出了“人格参数”概念,“这是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的经济合理性概念的自然参数”(22),即平等规范对作为个人的人格体系的约束或“渗透”(23)。正是这种被“制度化”导向的“人格参数”的形成,才使社会的价值观系统通由个人的平等规范形成对社会进化的保证。用帕森斯自己的话说,“人格和社会系统所共有的价值模式稳定了社会的促动因素并为社会系统的功能次序奠定了基础”(24)。这话也是马克思未说过的新见解。

第三,为了进一步阐述社会的平等规范通由对“人格参数”的塑制来形成个人的平等意识,晚年的帕森斯还进一步阐述了价值观体系观体系对经济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便在于使后者的“运化模式合法化”(25)。什么叫“合法化”?简明地说,就是经济运行和个人行为必须按照平等规范进行,才能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否则便是不合法。这样,“合法是作为个性内化成分的价值与规定社会关系结构的制度化模式两者之间的主要环节”(26)。立基于此,帕森斯提出了他对个人价值观的定义:“价值是个人奉行和支持集体系统的,因而派生出他们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的特定方向或类型的行动的信仰”(27)。于是,个人的平等规范马上呈现出个人奉行社会价值观体系的真象。为了更鲜明地表征社会价值观对个体的定向,人们甚至用“功能命令主义”来称呼帕氏的理论(28)。一般而言,凡是从某种结构来分析社会问题者,往往会形成社会规范对个人强制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反对这一思路。因为,个人平等规范只能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获得深刻的科学理解,只要这一思路不要滑向机械唯物论,不要完全抹煞个体平等规范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

尽管人们会指出帕森斯功能结构主义的一大堆错误,但它对价值规律与平等规范的互为因果的宏观和微观社会学解剖,无论如何,是研究平等原则的人不能不注目的当代成果。它难于驳倒。

布劳等人对唯物史观的推广

作为对帕森斯广义交换理论的一种发挥,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是从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开始论述自己更彻底的“广义交换理论”的。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关系,均以等价为图式。其中包括,不仅人们的一切商品交往,而而且人们的爱情、献身精神、自我牺牲、友谊等等,都是以等价为根据的。虽然捧读布劳这方面的代表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深觉“铜臭味”浓,但是,冷静地思考,布劳实际上是由价值规律对人类整个生活的决定性意义而引出自己结论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视之为对社会生活某一个层面的科学分析。承认它,并不等于否认人之间的交往还有等价图式难以完全说明的“高尚”的因素存在:平等规范对市场的超越性是另一层问题。

布劳的论述中还有五点值得注意:

其一,他把货币看作与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紧密相联的东西(29),显然是重申马克思的有关分析。

其二,法权规范的产生,是为了“对交换实行调节”(30)。从它可以引申出,平等规范的社会功能在于保护价值规律的推论。这是对的。

其三,由平等规范所促成的等价交换,反映出一种“以社会调解为目标的行为”(31)。这实际是重申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价值规律体现社会进化的揭示。布劳在书的《引论》中引述齐美尔说,如果社会失去等价图式,“就会崩溃”(32),可以被看成对上述重申的反面说明,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及图式曲同工。

其四,布劳明确说,社会生活中的等价图式只是“表面”现象,平等必然对应着不平等(33)。他又从人们等价交往图式中引出了权力分化的产生,从而为不平等找出了根本依据(34),这也是一种理论突破。可惜,布劳对辩证思维很不习惯,最后,放弃了广义交换价值理论研究,只讲社会的不平等(35),也颇片面,也太悲观。

与布劳同属西方广义交换理论的著名社会学家还有美国乔治·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理查德·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等等。他们的研究,均可被看成是对价值规律决定社会生活的一种漫画式表述。等价模式和平等规范确定太被泛化了,但其唯物主义选择不可抹煞。它迫使我们认真思考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它们对人们一切行为的根源性。

无尽地指责帕森斯、布劳和西方其他社会学家渗透了“市侩情趣”,只知道市场,等等,显然不妥。也许,我们对市场及价值规律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源性了解得太浅了;也许,《资本论》对市场“拜物教”的谴责,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印痕太深,这显然不符合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所揭示的进化辩证法。在这种情况下,多听一些西方有关见解,少来幼稚的指斥,是可取的。

注释:

①参见《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197页,下册第473页。

②帕森斯等《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年汉译本第16页。

③帕森斯等《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汉译本第16页。

④参见(日本)富永健-《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汉译本第33-36页。

⑤帕森斯《经济与社会》第11页。

⑥帕森斯《经济与社会》第37页注。

⑦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汉译本第276页。

⑧科恩《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汉译本第189页,第209页,第210页。

⑨《马恩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

⑩(11)(12)《经济与社会》第37页,第24页,第127页。

(13)(14)《经济与社会》第141页,第143页。

(15)《经济与社会》第6页注。

(16)(17)《经济与社会》第47页,第50页。

(18)《经济社会学》第345页。

(19)《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汉译本第71页。

(20)(21)《经济与社会》第156页,第39页。

(22)(23)(24)《经济与社会》第38页,第157页,第157页。

(25)《经济与社会》第157页。

(2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第19页。

(27)(28)《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第143页,第140页。

(29)《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82页。

(30)《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3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337页。

(32)(33)(34)《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第6页,第1页,第29-33页。

(35)《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第24-26页。

(36)参见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汉译本。

标签:;  ;  ;  ;  ;  ;  ;  ;  ;  ;  ;  ;  

在市场中飞翔平等之鸟--当代西方社会学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机制与平等规范相互适应的最新证明_帕森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