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晶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710061
【摘 要】目的: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行PICC技术治疗术的肿瘤患者86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置管方法、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 结果:所有行PICC置管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所有治疗,未出现提前拔管。PICC应用于肿瘤病人的药物或者静脉营养等治疗中,有效解决了日常治疗中需反复穿刺、药液外渗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PICC应用于肿瘤护理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的优点,同时,正确有效的导管护理能更加有效保护血管、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256-01
PICC,是指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尖端定位为上腔或锁骨静脉,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目前PICC导管是继中心静脉导管之后又一种极其重要的静脉输液途径和方式,主要适应于长期输液、静脉化疗、老年、小儿、家庭病床或意识障碍不能很好配合治疗的病人。肿瘤临床治疗中常选用静脉穿刺方式给药,但其疗程长、间歇短、化疗药物细胞毒性强等因素,极易发生渗漏和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化疗的持续性和治疗效果[1]。PICC简化了中心静脉的穿刺过程,降低了中心静脉的穿刺风险和感染机率,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行PICC技术治疗术的肿瘤患者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15岁,平均(51.2±12)岁。入选标准为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性PICC置管、拔管的肿瘤患者。
1.2方法 ①嘱患者穿刺前6小时饮水1000-2000ml。置管前核对医嘱,向病人解释操作过,以取得病人积极配合。②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测量病人臂与穿刺点成90度角时插管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③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病人臂下铺无菌治疗巾,以穿刺点为中心,碘伏棉球螺旋式消毒上下各10厘米,左右到臂缘,消毒三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更换无菌手套,并冲洗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铺无菌治疗巾,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及穿刺针,导管侵入生理盐水中。铺孔巾,暴露预定穿刺部位,由助手在距离预定穿刺点12厘米左右扎止血带,以充盈血管。更换针套,以15-30度穿刺静脉,见回血,向前推进插管鞘,使之进入血管,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导管至所需长度;回撤插管鞘,注入生理盐水,病人诉无不适,贴膜固定导管。导管置入后做胸部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位置。
2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1PICC对病人的的使用优点
可有效实现静脉输液全程“一针疗法”,避免反复穿刺静脉给病人造成痛苦;PICC所用导管定位于血管丰富、血液循环速度较快的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即使是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也能被快速溶解或稀释,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疼痛,坏死,静脉炎等,减轻药物对其造成的刺激[2-3];方便病人,对于化疗间歇期间的病人,只需每周用生理盐水封管一次,不用肝素,操作简单;安全无威胁病人生命的并发症;降低了病人的总治疗费用。
2.2 PICC对护士“一针治疗”的使用优点
可用于所有的输液治疗和采集血样;插管快速方便(三分钟左右);维护简单,减少每日工作量;无需手术室,床旁操作,不需要局部麻醉。
3 讨论
贵要静脉具有直、短、粗、静脉瓣少等优点,手臂与躯干呈垂直时穿刺成功率较高,可直接可直接达到上腔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是次要选择[4]。在使用PICC输液前应用碘伏棉签擦拭肝素帽30秒钟,静脉治疗前后要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在输血制品、营养液等高浓度液体后,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如输液速度较慢或时间较长时,应在使用中用生理盐水冲管,以防止堵管。在PICC导管的日常护理中,第一个24小时必须换药。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渗血的情况下每7日更换敷料一次。如伤口敷料松开、潮湿时,随时更换。如穿刺部位有红肿、皮疹、渗出、过敏等异常情况,可缩短更换敷料时间,并要连续观察局部变化情况。每次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贴膜要自下向上撕取,并注意固定导管,防止脱管。
PICC发生并发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患者自身状况、自我护理意识、住院期间操作、护理因素等[5],主要分为导管阻塞、静脉炎和局部感染。如若PICC管道不慎发生阻塞,可利用负压技术将稀释的尿激酶5000u/ml、0.5ml注入PICC管腔内,停留15~20分钟后用注射器回抽,有血液抽出即表明融栓成功。导管通畅后,回抽5ml血液以确保抽回所有药物和凝块。PICC置管的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不会出现血气胸、大血管穿孔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且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不受限制,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非常柔软,不宜折断, 在体内可留置6个月~1年,置管后的患者生活习惯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姚莉芳.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1203-1204
[2] 许华,蔡静,单世君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吉林医学,2014,34(12):2691-2691
[3]陈瑞玲.PICC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3(18):225-226
[4]安若红.PICC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及其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0):58-59
[5]庞晓军,黄玉珍,何显科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在预防医学,2013,40(10):1969-1971
论文作者:姚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肿瘤论文; 病人论文; 生理盐水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