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历史论文,校本课程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把中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其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己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愈来愈受到学校的重视。近年来,笔者在学校尝试进行了《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许多收获和体会。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以下简称课程)的开发价值、实施途径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开发价值
1.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课程开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尚书·禹贡》、《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关注、了解这些典籍,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行高考模式下,课程的开设还有利于高考选择文科综合或史地组合的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高考成绩,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培养时空融合观念,促进历史、地理学习
历史和地理学科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时空融合的观念,从时空融合全新的视角去研究问题。例如,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国的河流等内容,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历史上我国省级行政区如何划分的?数量、范围又有什么变化?历史时期黄河、长江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演变?通过时空融合观念的培养,学生不仅了解了地理事物的现状,还学会了思考、探究它们的过去和未来,从而提高了史、地学科的学习能力。
3.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培养人地互动观念
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培养人地互动观念。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等都受到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同样,人类活动也是改变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对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黄河改道和洪灾、长江水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土地荒漠化等现象的产生,无不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4.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蕴含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例如,学习历史时期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学生了解了国情,领略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学习,学生为中国强盛时期疆域的辽阔而自豪,为中国近代贫穷落后导致被动挨打、大片国土沦丧而痛心,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二、课程实施途径
课程内容丰富,为了能让学生短时间内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依托乡土素材,凸显地方、学校特色
乡土区域最贴近、亲近学生。选择学生最为熟知的乡土素材作为课程学习的切入点,学生更容易接受。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徐州历史悠久,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历史时期黄河水灾,可以联系黄河泛滥、改道对徐州的影响;学习大运河的变迁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联系大运河的开凿对徐州的影响。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课程学习提供了资源。如学习历史时期学校书院的变迁,可以联系我校位于明清两代府学宫的原址,共有六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2.依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入课程学习之中。教学内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应去繁就简,降低难度,依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学生兴趣,安排了中国古代重要关隘(玉门关、山海关等)的发展变化、长城的兴筑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的由来、徐州历史地理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课程学习。
3.着眼史、地交叉内容,发挥课程实用价值
学生面临着高考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课程天马行空,完全脱离教学实际显然是不行的。课程开发应着眼中学历史、地理课程交叉的内容,发挥课程实用价值。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黄河水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长江洪灾、中国近代边疆的演变、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变迁、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等内容,让学生从时空融合、人地互动的全新角度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真正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4.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中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学生布置和课程有关的研究性小课题,如徐州市地名(如河清路、黉学巷、少华街等)考证、黄河改道对徐州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徐州历史时期多次兴衰的原因等,让学生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文献资源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开展野外调查或社会调查,进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发展策略
课程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还远未成熟,课程开发面临着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精力有限,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缺少学习、研究时间,部分家长不支持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落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团队作用,增强研发能力
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通晓历史、地理两个学科的知识,还需投入大量的精力组织教学,仅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因此,课题开发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历史、地理组教师的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担任课程开发的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反思,研究、解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2.摆脱应试教育影响,发挥课程实效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历史、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学习中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致使课程开发出现学生研究的少、老师讲的多,课外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内容无法正常开展的局面,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开发要尽力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让课程真正走近学生,发挥实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建立合理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积极性
课程开发迎合了当前的需要,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开发一旦和中学原有的应试教育发生冲突,学校能否长期支持有待观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程开发投入的精力大。评价机制和配套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不仅要在课时、资金、人员等方面对课程开发给予保障,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4.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方支持
由于高考的压力,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对高考成绩没有帮助,因此参与课程学习不够踊跃;还有部分家长也认为课程开发是教师和学校不务正业,对课程开发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此,课程开发需要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研究中来。课程开发还要扩大宣传的范围,转变家长的观念,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总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期待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让课程蕴含的价值在更广的范围内体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