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当裁员遇到博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17日,当百度连续发了第四份有关公司的裁员声明后,也没能与博客上的声音达成妥协的时候,他们忽然疲惫地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那些有怨言的被裁员工,也不仅是竞争对手,而是另外还有数不清的嘴。
除了有“恩怨”和“是非”者,这里面还有更多的与百度毫无纠葛、毫无恩怨之人,但作为看客,他们同样义愤填膺,同样对百度“嫉恶如仇”。
而他们的信息源,更多地来源于博客,他们的阵地,也更多地依赖博客。
百度与前年的联想似有颇多相似之处,也是闪电裁员,也一样受到关于企业责任与道德方面的质疑,也一样在网上广为传播,只是,当时引起热议的是论坛上一篇名为《裁员纪实:公司不是我的家》的贴子,现在是被裁员工的博客。
不过,现在看起来,博客时代的传播,放大和破坏作用似乎更明显了,因为博客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都更强了。
从“裁员门”到“博客门”
7月10日,百度宣布裁撤企业软件事业部,理由是“该部门成长性不够好,与百度整体发展目标不一致”。
7月12日下午,百度方面向媒体发表了针对此次裁员的声明,随即遭到媒体质疑。
7月14日下午,百度再次发表声明。
在两次声明均被媒体纷纷质疑后,百度于7月16日第三次发表针对裁员事件的声明,将矛头对准搜狐。
7月17日,百度方面突然发表声明表示,搜狐对百度已经有所改善,将暂缓下一步行动,而搜狐并没有对百度的态度有所松动,并于当日傍晚予以回击。对于“幕后黑手”的指责,搜狐公司称百度“蓄意中伤”,“没有事实依据,纯属子虚乌有”。
在搜狐推出“搜狗”之后,搜狐和百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令双方冲突一触即发,百度裁员事件也演变成了二者之间的对骂。
就在人们认为由百度“裁员门”升级的搜狗百度“口水战”将形成最终的对峙时,7月18日,网上突然爆出两个自称是百度被裁员工的博客,将双方的口水战意外升级。
就这样,一次原本平常的、而且规模也不甚大的裁员事件,在加上了期权利益之谜,再加上竞争对手互骂,然后又加上了被裁员工博客爆料之后,变得无比热闹起来。关于裁员行为是否违反劳动法以及补偿标准等关键问题之争,此刻倒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不过,对于处在漩涡中心的百度来说,心中是否烦忧就不得而知了。
在百度发给全国媒体的声明中可以看出,事件的导火索也正是因博客而起,百度曾指责搜狐方面“滥用媒体公器”,据知情人介绍,搜狐确实在百度发表声明后,撤下了百度裁员录音的博客,也对征集博文的专题做了修改。
应该说,此次,百度深陷“裁员门”漩涡,很大的一个催化剂和放大器,就是因为离职员工的博客成了新闻源。
过去职工在面对企业教员时常常表现得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说企业嘴大,自己嘴小,说了也没人听。但博客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境遇。当一件事情演变成一场争论,当一张嘴繁衍出无数张嘴,公众的情绪为当事双方加上了很多意外的砝码,越发的难以评判了。
一名叫“公司凶猛”的前百度员工在博客上表示自己正是ES部门的被裁员工,他在这个博客中公开了百度内部的告全体员工书和一些公司内幕,以及自己对此事的评价。“公司凶猛”认为,百度即将发布2006年第2季度财报,裁撤ES部门是为了使财报更好看一些。同时,这些国内被裁员工的控诉是不会传到美国去的,因此他们的呼声不会对百度有丝毫的负面影响。
另一名叫做“给最佳雇主上上课”的博客已上传了三篇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此人称自己是百度PMD部门惟一被裁撤的有期权的员工,并详细记录了5月12日百度裁撤PMD部门员工的情形,在其中一篇博文中甚至提到了百度HR总监,称其是“HR老手,避重就轻”,“怪不得当年血洗联想做得那么驾轻就熟”。该博客的文章点击已超过1万,跟贴也达百条。
“很简单,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一名从业近7年的IT人士分析道,“百度极有可能再度陷入博客门”,“从博客透露的一些内幕,都是之前报道未曾涉及的,因此,他们还会有什么样的内幕抖露,目前很难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百度是非常不利的。”
从利益到利益
IT业界的乱象,使得一切机会都会成为武器。当双方都掌握舆论公器的时候,似乎应保持一种平衡,就像当今国与国之间,从核恐怖到核平衡。因为一旦有一方不遵守规则,把公器变成武器,打破这种平衡,将会带来一场灾难。
或许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或许这是应该付出的代价。但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避免,比如规则,比如公德。从一个人的生存到一个公司的生存,再到一个业界的生存,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社会再大,都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
博客时代则加重了这种关联。
关于百度的博客中有种有点激烈的说法,说百度的裁员,用“裁”都不足以表明速度之快。用“锯”似乎更为贴切。
但是,这“锯”却显然是双面锯,锯痛的不仅是被裁的员工,更锯痛了百度自己。博客时代的到来,使这“锯”的锋芒更为尖锐了。
短短8天时间,百度针对裁员事件连发四份声明,且均被质疑、回击。非但没有澄清此次事件,反而使这一事件的走向更加扑朔迷离起来。日前,多名百度被裁员工声称,早在ES裁员事件之前,已有员工因期权问题导致被裁。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是百度绝想不到的。当公众的声音充满了质疑的时候,百度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或许直接利益没有受到损失,但间接利益肯定已经受到的损失,而不管直接还是间接的,利益终归是利益,这是企业的根。
这也正是员工在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不通过诉诸法律而通过诉诸博客的主要动因之一: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
有人说,企业裁员,短期利益受损的是个人,而长期利益受损的,却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不管裁员的动机是多么的积极和正面,但结果却必然会有负面的一面。而如何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考较的是管理的水平。和谐是一个社会的高级标准,又何尝不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高级标准,而实现和谐的途径应该是:不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懂得尊重和保护别人的利益。
从文化到文化
有一则MBA的典故颇为耐人寻味。
“当企业发展遇到困境的时候,怎么办?”MBA课上,教授突然发问。一个学生站起来,很轻松地回答:“裁员渡过难关。”教授接着问其他学生:“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大家都一脸微笑,彼此心照不宣。教授略感失望并微愠地说:“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说完教授立刻大声叫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出去,那个学生被请出了课堂。五分钟后,教授叫他进来,问到:“你现在尝到了被除名的滋味了吧”。
故事可以很轻松却又让人回味,可故事一旦变为真事儿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2004年2月,联想曾进行过一次闪电裁员。3年的多元化战略尝试失败,被迫进行战略收缩,重回PC市场;3月份,联想裁员10%,多元化失利的苦果由这1000多名员工来承担和品尝。
而这1000多名员工承担的另一个层面,则是联想新旧文化碰撞的苦果。从杨元庆的《狼性的呼唤》到被裁员工《公司不是我的家》,从文化到文化,正在经历一种不同寻常的交锋与转换。
3月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员工在《公司不是我的家》一文里痛苦地描述了联想的闪电裁员过程。
仅仅5天之内,联想宣布完成了战略裁员5%(600人左右)的任务,而在此之前,联想已经完成了末位淘汰5%。联想的出手很快,也是无奈。
那时的平面媒体,都仍在维护着联想的正面形象,几乎无一涉及被裁员工的情绪。而这篇《公司不是我的家》的帖子,却在网上以惊人的速度被传播。
于是一个个问题都被放大,都被细化。“为什么被裁员工必须两小时走人?”“为什么他们的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为什么不提前告诉员工被裁的消息?”
而联想裁员是经常性的行为,而为什么独独这次会让被裁的员工怒火中烧,原因除了裁得急了些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员工感觉到了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因为一直以来,联想向员工灌输的企业文化是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可是当他正在家中享受温暖的时候,却忽然被推出屋子独自走进风雨中,其间的落差会导致心里的不平衡。
当时的联想,此时的百度,都宣称是战略性裁员,都选择迅速解决战斗。也许这是中国IT企业心照不宣的裁员方式,但在员工当中,不论被裁的,还是留下的,“能够理解,但难以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
有人说,中国IT企业用人太“狠”。前不久,因员工“过劳死”而引发的对华为“床垫文化”的质疑声还不绝于耳。现在,对百度的批评又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个行业员工生存现状的关注。在这个充满活力和财富机会、遍布传奇和精英的领域,很多管理和文化上的缺陷与偏执,被增长和繁荣掩盖了。
裁员本身是一种刚性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而裁员的对象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在裁员的操作过程中,过于刚性而缺乏柔性,最后必然导致裁员矛盾激化,使企业失去道义,员工失去信心,裁员成本也必然会大大增加。结果非但是得不偿失,可能还会带来长久难以抹去的负面影响。而风暴过后,组织中一片肃杀之气,士气涣散,人人自危,也绝非企业之福。
再说到百度,关于整桩事件是否有违法之处以及补偿标准的问题,乃至其他一切争端,一旦诉诸法律,自有司法机关和相关仲裁部门裁决,我们更多的,是想从企业管理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从联想到百度,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优秀企业,甚至是属于最优秀的企业主列,而他们在裁员事件上的败笔,反映出来的正是中国企业在管理和文化上的幼稚和低级,不能克服这些硬伤,他们何时才能长大成熟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