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是知识、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体论文,语文论文,素质论文,习惯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牵涉到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进、教法的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就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强调两个层面的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
一是语文教育首先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实践、学习和工作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它具有综合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里就明确提出了综合素质的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②文化科学素质;③劳能技能素质;④身体素质;⑤心理素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素质。这也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是共性。
二是语文教学主要应当着眼于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个性。那么语文素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向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的理解是: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和要求:
1.丰富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语言、文字、 文学和文化的基础知识。文化科学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否丰富、基础是否扎实、雄厚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素养。语文知识素质的具体内容当然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
2.较强的运用能力。主要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亦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劳动技能素质中就涵盖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一个人听不懂别人的话,说不清自己想说的意思,读不懂报刊和著作,写不出一般性的文章,还谈什么语文素质!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强弱,就标志着语文素质的高低。
3.健康的审美意念。主要指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意识。 语文学科,既有语言,又有文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要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欣赏思想美、生活美、语言美、形象美,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也是语文素质的一个方面。
4.良好的语文习惯。听、说、读、写都应当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字写得歪歪斜斜,不整齐清洁;话说得粗鲁,辞不达意,让人听不懂;读书读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写文章敷衍了草,文句不通,卷面不工整,叫人看不懂,读不下去。这些都是语文习惯差,语文素质低下的表现。
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语文素质的整体。因此,我认为,语文素质是知识、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其核心则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应当指出,语文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为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都得以语言文字作工具,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极差的人,就难以谈上高素质。,一个文盲多的国家建设不了现代化,就是因为人的素质差。因此,语文教学要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其核心和要害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能力,这是根本。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立语文教育要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的观点,要强化“工具”意识,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教育也要凭借语言工具来进行,二是要强化实践的观点,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亦即听、读、说、写、思的能力。离开了实践,不加强训练,不让学生操作,这是无法办到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凭先生“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语文更是如此。三是改变“满堂灌”的教法,运用点拨,加强训练。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通过训练来完成。所谓训练,就是既训又练。训,就是点拨、引导;练,就是练习、实践。训,起指导作用;练,是实际操作。二者相辅相成,但练是主体。听、读、说、写、思,离开训练都是不行的。因此,培养语文素质,要坚持实践第一,训练为主。四是改革考法,减少考题的负面影响,不要老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转。我一直认为,标准化考试有利也有弊,就语文学科来说,弊大于利。那些支离破碎、猜题押宝式的试题是不能引导学生去提高语文素质的,相反,只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投机取巧,而不是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上狠下苦功夫,它无助于提高语文素质,甚至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改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这也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