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经济盈余运行原因的新解释_有效需求论文

对我国当前经济盈余运行原因的新解释_有效需求论文

中国目前经济过剩运行根源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根源论文,新解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01)04-0036-07

自1825年英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至今,人类面临经济过剩的挑战已近177年历史。伴随经济的转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也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经济短缺运行,悄然转变为经济过剩运行状态。但到底应如何准确、科学、全面地把握经济过剩的根源,却至今仍没有一令人满意的解释、探讨,且实践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借鉴理论界的已有探索,科学、准确地揭示中国经济过剩运行的真正根源,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探索

纵观国内外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探索,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三类观点:

(一)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该流派的经典思想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这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主流派观点。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受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构成。投资需求不足产生于资本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和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则起源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为解决、对付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扩大需求,鼓励消费,反对节省。其中,重点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主要通过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目前国内对付经济过剩的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从市场一个侧面揭示了经济过剩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观事实。在实践操作中,其需求管理政策曾经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看好的宏观政策选择,并且带来了西方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因而被誉为“通向繁荣的政策”。我国政府三年多的扩大内需政策,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新增国债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分别达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该理论存在一系列暗含前提,如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即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作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而仅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其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假定供给正常,包括供给者自身及供给品的质量、层次和结构的完善无缺等。其次,该理论本身的错误性或不完备性也很明显,如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且发达程度不同类型国家存在处于同一个层次的储蓄率的现实就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形成鲜明的悖逆等。[1](P7)再次,该理论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系列苛刻条件,如经济萧条背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是真正的企业;市场经济法制健全;政策透明;人们习惯于自我判断和自我预期等。此外,该理论片面强调需求边的反危机政策在实践中无法彻底消除市场萧条,尤其是面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局面,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在我国,自1998年10月以来,以需求调节为目标的扩大内需政策设计及实施,实际效果也并不显著,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供给方而不在需求方,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是造成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的典型代表是供给学派。该流派一反凯恩斯把资本主义问题仅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认为供给是主要的,供给与生产率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的形成又是凯恩斯人为地刺激需求的结果。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新的税收刺激结构,鼓励人们储蓄和鼓励企业对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工厂和设备进行投资,对现有生产力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实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此来摆脱经济萧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国内,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的最早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培兆教授。胡教授从1997年起就开始关注供给问题,至今已发表一系列的文章。他认为,近四年多来我国凸现的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或根本原因是我国包括供给文化和供给能力的市场有效供给水平低下。而要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境,使社会总供求恢复基本平衡,根本出路也在供给主动,只有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品质来增强供给力,才能求取复苏和扩大需求的景气。在市场经济下,为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供给边上,不断优化供给品质,扩大供给渠道,改善供给方式,最终实现预期供给效益。[2](P1-9)

显然,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从市场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经济过剩的实质。因为不论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凯恩斯也说:“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满足消费者。”[3](P44)而不论生活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何种社会形态下的消费者,有钱都有消费倾向,但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4](P210)在一定购买力的情况下,供给者能从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那里吸引出多少货币来,取决于供给的行为。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5](P97)供给不仅满足和适应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引导需求。因此,生产和供给是第一位的,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换言之,市场疲软的实质是产品的疲软。而且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相比,供给不足应该说更符合经济规律。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欲望总是超过社会的生产能力,故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与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相比,更符合“经济人假设”。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主要矛盾绝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却是有效需求强劲,只不过有效需求受到强有力的限制;不是有效供给过剩,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经济当前出现的市场疲软局面主要是由大量低水平的无效供给抑制有效需求所造成的。供给与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在“软着陆”,而在供给不良,自造过剩。在实际操作中,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投资,调整生产达到经济的重新平衡的供给管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固定资产更新是摆脱经济萧条,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观点。供给学派在美国的实践,虽未取得他们在竞选时所承诺的美好结果,但在提高竞争力,促进美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却有明显成效。从长远来看,则如同国内外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正是供给管理政策效应支持了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保持的经济长期繁荣。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加拿大经济学家罗伯特·蒙德尔获得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作为支持以上判断的证明。

但我们又必须看到,西方供给理论是建立在供给具有充分效用及发达的市场经济等理论假设前提之上的,且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完全承袭萨伊定律的衣钵,是一个理论尚未成熟的经济学派。而且它错误地将西方社会中出现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通胀等经济问题,完全归咎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衰退和生产过剩的根源所在,其实质是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过分地强调供给,较之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理论而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此外,由于西方供给理论过分强调减税而忽视对其他经济理论的系统研究,使得其减税主张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如它并不能从理论上回答究竟多高的税率或税率区间才能使税负总水平处于最佳点等。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是一个综合症,既有需求方面的,也有供给方面的,还有市场载体即市场环境方面的;既有总量方面的,也有结构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一句话,是多种因素、多种原因、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若将经济过剩的根源仅归结为供给层面的因素,会有失偏颇。而且在实践操作中,若单纯从供给边入手,而没有刺激需求、完善市场载体等必要举措的配合,也最终难以启动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从而使得供给本身也缺乏信心。

(三)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论。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的根源在于市场内、外部环境的不成熟,即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缺陷是造成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其主要代表思想有:

1.信用不足论。该观点认为,信用水平低下,信用秩序混乱,信用制度缺乏,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现象严重,一句话,信用不足是造成我国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最终原因。[6](P83-86)信用不足不但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导致投资需求不足,而且信用不足也阻碍了消费增长,市场恐怖的消费环境,势必阻碍或制约消费需求。信用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医治的方法是建立低成本的信用记录而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是迫于眉睫的事。信用不足论者看到了社会信用制度对造成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而且极具现实意义,这是其值得借鉴之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7](P498)“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7](P554-555)信用不足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需求状况、市场供给的有效程度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对经济过剩的影响。而仅从社会信用角度来解释经济过剩,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2.市场体系缺陷论。该观点认为我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8](P26-28)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仍不成熟;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中间组织发展滞后;部门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并存;商品价格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突出;各种关卡、路障分割市场、阻碍流通;市场传导机制不畅等方面。而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强、健全游戏规则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扩大内需,解决经济过剩问题的根本对策。显然,市场体系缺陷论者看到了市场内、外部环境对市场供求的制约作用。但仅此而已,因而也是片面的。

二、经济过剩的真正根源

纵观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已有探索,可以发现,其大都是从某一侧面,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等单一角度对经济过剩的根源进行探讨。其中,虽然都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但却都是片面的,不能对经济过剩的根源作出一个科学的、辩证的、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不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型,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两者相辅相成。经济过剩的根源也可归结为内归因和外归因两大类。以上对解释经济过剩根源的各种理论流派的分析也就是顺着这样的线索而梳理清晰的。同样,我们也可以顺着这样的一条线索来探讨经济过剩的真正根源。笔者认为,经济过剩是一个综合症,内归因即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市场客体的有效供给不足。外归因是市场载体的有效发育不足,即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缺陷。简言之,我国目前经济过剩的真正根源是:我国“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低质态的、低效率的“三位一体”市场运转体系。

(一)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费需求增长滞后。我国最终消费率(总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且不断下降。据统计,从1978年至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8%、64.9%、65.9%、68.1%、68.7%、67.7%、65.5%、64.4%、64.1%、62.3%、62.7%、62.4%、61.3%、60.8%、59.9%、58.3%、58.2%、59.0%、60.5%、59.9%和58.4%。如此低下的最终消费率,国际罕见。1995年最终消费率世界平均为77.9%,美国为83.8%,德国为76.6%,1996年孟加拉国高达92.8%,越南为85.7%。另据世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5年49个低收入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我国。[9](P3-4)最终消费率偏低,势必导致消费需求不旺、消费倾向低下,从而最终导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据统计,1995年至1998年全国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3、0.81、0.79、0.77,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5、0.73、0.58、0.35。另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呈下滑态势。在1990年至1993年的经济启动和回升阶段,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其中1990年为70.06%,1991年为68.9%,1992年64.84%,1993年为56.66%。但1994年以后,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1997年为35.88%、1998年为33%。

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据统计,1993年至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0.2%、8.8%、4.9%、3.3%、3.0%和3.2%。(2)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放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1996年为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上半年为1.5%。(3)我国尚存在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仍存在着30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0]、1200多万城镇绝对贫困人口和约1000万农民工贫困人口[11](P7)。(4)两极分化问题严重。据财政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0%的居民拥有66%左右的存款。(5)伴随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福利制度措施的陆续出台,居民收入预期下降,而支出预期上升。(6)供给障碍或有效供给不足等。

2.投资需求增长缓慢。据统计,1985年至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幅分别为:38.8%、22.7%、21.5%、25.4%、-7.2%、2.4%、23.9%、44.4%、61.8%、30.4%、17.5%、14.8%、8.8%、13.9%和5.2%。投资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在于非国有经济投资萎缩。据统计,1985年至1999年集体、个人投资名义增幅分别为33.2%、20.7%、29%、29.1%、-7.6%、-4.5%、22.9%、37.3%、47%、24.7%、23.7%、17.3%、6.1%、9%和2.78%。此外,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税费负担较重,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等也是制约我国近几年来投资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则是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又是由无效供给过多造成的。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而且通常无效供给的过多掩盖了有效供给的不足。概括起来,当前我国无效供给过多或剩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供给产品严重过剩。据1995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我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其中供过于求比例分别为:1995年上半年为18.3%、下半年为4.6%,1996年上半年为15.0%,下半年为9.1%,1997年上半年为5.3%、下半年为31.8%,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消费品而且投资品乃至一些基础产品也相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无效供给过多的结果累积势必使企业生产下降,库存增加。据统计,我国1979年至1998年年末库存额分别为627亿、899亿、1227亿、1494亿、1790亿、2133亿、2878亿、3626亿、4206亿、5077亿、6833亿、8545亿、10122亿、11441亿、13459亿、15863亿、19439.8亿、22970.9亿、26275.3亿、28490.4亿,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9.8%、25.0%、27.2%、29.5%、29.7%、32.7%、35.7%、35.7%、34.5%、41.5%、46.6%、47.6%、44.2%、39.0%、34.0%、33.2%、33.6%、35.0%、35.7%。[12](P6)

2.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中科院胡鞍钢博士的计算,1998年我国全社会闲置的生产能力达12.99%。而按北大宋国青教授的计算,现在生产能力的闲置比例已达47%。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表明,半数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其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的产品有录像机、洗衣机、彩电、内燃机、汽车、油漆、金属机削机床,小型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达3.3%。

3.生产要素严重过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年持续递增,从而出现商品仓储与倾向储蓄的“双储双增”现象。据统计,1978、1979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仅为210.6亿、300亿,1989年为5000亿,而1992年至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则分别达10000亿、11627.3亿、21518.80亿、29662.80亿、38520.84亿、46279.80亿、53407.50亿、59622亿、64300亿元。此外,我国还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失业人口大国的严峻现实。从官方的统计数字看,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并不多,2000年末国企下岗职工为6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3]但中国的实际失业人口(包括城乡的显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在内的综合失业人口)却规模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失业人口将逐年增加。据估算,1997年中国城乡综合失业人口大约1.8-2.6亿规模之多,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3亿多。[14](P19)

造成我国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供需结构严重脱节。我国企业数量很多,但普遍规模小,产业集中度过低,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产品差异化程度严重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供给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从而使潜在的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2)产品品质缺陷。一方面,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抽样调查资料,1996年以来,我国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一直在74%至79.9%之间徘徊,最低的只有25%。在2000年全国消费者的投诉统计中,质量问题占64.6%。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1217个,立案查处制假售假案件63000多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标值30多亿元,查获的假冒伪劣主要产品多达70多种。而且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充其量只查处了1/10甚至1/20。正如全国打假办主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传卿所言:“十年打假,声势浩大,收获甚微。”[15](P22)此外,工程质量事故接连不断。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因建筑工程倒塌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在1000亿元左右,且至今仍有20%的工程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3)产品价格缺陷。据统计,我国七成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在中国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价格中,有22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价。其中,国内市价高于国际市价25%以内的有6种,高于国际市价25%-50%的有8种,高于国际市价50%以上的有8种,尿素、汽油、柴油3种产品的国内市价高于国际市价一倍以上。[16](P22)而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更加典型。有资料指出,1994年初,桑塔纳(普通型)全部成本95448元,利润9786元,出厂价格106000元,最终销价16800元,当年销量115295辆,利润高达11.28亿元。1999年,上海大众生产23万辆轿车,盈利60多亿元,每辆桑塔纳轿车赢利2.6万元。上海通用在投产当年(1999年)就盈利6亿元,这在美国通用遍布全球的企业中,实属罕见。由于赢利来得太快,合作双方甚至“来不及讨论利润分配”。据统计,作为全球最赢利的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99年赢利72.4亿美元,每辆车赢利不到800美元,约合人民币6000至7000元。而其同年在欧洲销售的196万辆汽车,平均每辆车赢利更是不到15美元,约合人民币120元左右。[17](P5-6)中国的轿车价格之贵,透明度之低由此可见一斑。另外一些可用产品价格虽较国外低,但质量性能差,从而缺乏使用价值,或缺乏品质/价格上的比较利益,使消费者感觉“不合算”,难以激发购买欲望,甚至引起“畏购心理”。(4)供给创新乏力。即供给缺乏创造性,企业严重缺乏提供优质产品的创新开拓能力。据统计,我国商品品种总数大约在50万种以下,发达国家为150万种,我国新产品开发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18](P46)供给力太弱的弱势供给企业主要有传统的老企业、重复建设的新企业和伪制造假的企业三类。[2](P4-5)(5)供给观念的偏差,即市场文化理念的落后。我国一些企业尚不懂得“欲得之先予之”的生财之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我为主”的供给观念,而未真正树立“消费者是上帝”的市场文化意识,最终势必受到消费者上帝的惩罚。此外,重复建设,产品简单增量再生产以及粗放型的外延式扩张的生产经营方式等也是导致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我国经过的过剩运行,除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外,还与市场载体即市场环境的有效发育不足密切相关。换言之,我国市场环境发育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国经济过剩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国市场环境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1.信用不足。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谈,就是信用经济,而且必须是信用经济。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谈的,“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19]当前,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恶意负债行为几乎泛滥成灾,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比比皆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欺诈现象相当严重;此外,还存在金融诈骗、出口骗税、虚假介绍、考试作弊、剽窃抄袭、盗版侵权、法律白条等种种不讲信用的行为。信用危机不仅降低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率,而且导致全社会信息不畅,商业机会减少,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制约企业投资行为,最终降低全社会的投资需求。信用危机还会降低社会消费需求。目前居民不敢或不愿消费,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质量问题和销售欺诈等问题。

2.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经济秩序被誉为巩固和繁荣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为: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走私冲击正常贸易;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屡遭破坏;金融诈骗屡见不鲜;危害税收征管,侵犯(或“掠夺”)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等八方面。[15](P22-30)

3.国内市场不统一。比如各种关卡、路障分割市场、阻碍流通,加上各地片面追求所辖范围内的“小而全”、“大而全”,导致重复投资、低层次建设严重,使地区间难以真正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丧失交换所能带来的剩余收益。既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又由于缺乏分工而使产品出现雷同重叠,造成市场短缺的依然短缺,过剩的依旧过剩,并最终形成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市场格局。

4.市场传导机制不畅,发达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企业改革尚处于攻坚阶段,市场微观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市场不能作出灵活的、合理的反应;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资本市场尚不健全,企业行为缺乏来自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支撑和约束;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不同程度存在,企业硬预算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市场发育不足,公平竞争受到诸如政府保护等的限制,价格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不强;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机制尚未充分形成,企业破产、兼并和重组尚处于很不发达阶段,企业缺少优胜劣汰和不断创新的机制等,从而使供给能力的结构性过剩状况凝固化,难以实现供求总量、结构的新的平衡。

此外,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中间组织发展滞后;部门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并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市场尚存在种种抑制市场供求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或壁垒等,也是我国市场环境发育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过程中,内归因和外归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我国“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低质态的、低效率的“三位一体”市场运转体系,这才是我国目前经济过剩运行的真正根源。

[收稿日期]2001-07-05

标签:;  ;  ;  ;  ;  ;  ;  ;  ;  ;  ;  

对我国当前经济盈余运行原因的新解释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