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县迈陈镇文化站 广东徐闻 524100
摘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改善农村文化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有益探讨。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监督机制;主体意识
新农村公共文化可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粮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与约束,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文化工作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对策,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其文化建设的发展。
1 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效措施。狭义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指在农村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广义的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属于农村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如制度建设、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培养等。本文主要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农民的公共文化意识、监督体系等方面展开探索与研究。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措施,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与策略,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此战略作了进一步深化。做好农村公共服务文化建设工作,首先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其次,丰富的农村文化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对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助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后,健全、快捷的文化设施为农民朋友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只有人们的基本生活设施得到了保障,农民才会有信心、激情去全面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最终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新农村、新风尚的良好风貌。
2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少,设施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活动的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部分乡镇财政的不足,将较多的资金投入到了公路、水利修建、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中,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的财政资金支持也相对较少。部分乡镇在繁荣农村文化政策的鼓励下,成立了文化站、部分农村设立有党员活动室。农村书屋只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农村有所设立。由于设施的紧缺、资金支持的不足,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也较低,尤其是中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农村的文化活动室,很少举行有意义的集体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了部分老年人打牌、聊天的场所。同时乡镇的文化站也未能充分发挥好宣传、引导的作用。
2.2 村民公共文化意识不强,参加活动次数较少
实际生活中,部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意识不强,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认识不足,观念比较淡薄。部分村民对于农村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基本没有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看书、文艺活动等缺乏主动意识与信心。另一方面,其认为参加这些公共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没有报酬,参加文化活动不如去打工赚钱,将时间充分利用去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加次数较少。
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乡镇农村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将公共文化建设规划到本地方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中,只是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面子工程,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也不能同步完善。在过重要节日或上级领导巡视、检查时,组织专门的特色文化活动进行表演,没有完善的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体系。汇报工作结束后,在今后日常的生活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了县政府、乡镇府拨款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县级文化部门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仅是业务上的指导,缺乏完善、系统的监督机制。部分村干部有时会将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开发,提升自己的政绩,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惠民工程,在短期时间内看不到有效的成果。
3 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型财政制度。另外由于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有心而力不足。因此,针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必须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3.2 加大对政策、措施执行和监督力度
做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体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设施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乡镇政府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时要以公众效益为最大追求、以保障村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以全体村民为服务对象。同时大力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扶持民间传统公共文化、各艺术社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总量,从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
3.3 培育农民主体意识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活动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叫公共文化活动,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也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向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农民参与度既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效果的标杆,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公共文化主体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要对农村农民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文化的培训活动,要积极对农民从公共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和改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文化惠民政策发挥最大作用,真正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政策、措施的执行和监督力度;重视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从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今后,相信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农民生活富裕、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中流砥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斯妮.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许玲,张希.农村公共
论文作者:杨李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农村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 新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文化站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