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学术影响力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响力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学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的评定
2003年,教育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3]1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精神,决定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名刊工程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期刊内部的改革,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其中,培育出5至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名刊工程制定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评审标准》,第一批申报工作主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主办的社科学报的范围内进行,1999年以前创刊的社科学报主办单位均可申报。共有47所学校主办的49种期刊提出了参评申请。最后有11种学报首批进入名刊工程,分别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名单,一共有8家。分别是:武汉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当代经济科学》、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至此,有19家学报被评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为节省篇幅,以下提到学报名称时不再注明版别)。
名刊的评定应主要以学术水平来衡量。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评审依据》中,刊物的学术标准分为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刊物学术标准
1.CSSCI排名情况;
2.被有影响的文摘刊物(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
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情况;
学 学术水平 3.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
术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
标来源期刊情况。
准1.入选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第一、
社会影响 二届国家期刊奖,“五个一工程”论文奖情况;
2.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情况。
写作质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学术水平”中有三项指标,以下我们略作探讨。
第一项是“CSSCI排名情况”。CSSCI是根据期刊的被引用情况来决定期刊的入选与否及排名的,每一到两年根据期刊的被引情况对入选期刊作动态调整。第一批11家名刊在2003年的CSSCI排名情况如下: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共35种其中名刊10种)。1.北京大学学报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6.思想战线 8.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0.厦门大学学报 1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7.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1.南京大学学报 25.复旦学报 33.南开学报。(其他各刊排名如下:2.南京师大学报 3.中山大学学报 4.兰州大学学报 7.四川大学学报 9.武汉大学学报 11.暨南学报 12.河北大学学报 14.西北大学学报 1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6.山西大学学报 18.浙江大学学报 19.东北师大学报 20.上海大学学报 2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4.新疆大学学报 26.内蒙古大学学报 27.清华大学学报 28.郑州大学学报 2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30.安徽大学学报 3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32.湖北大学学报 34.求是学刊 35.齐鲁学刊)。
社科总论(共29种其中名刊1种)。25.文史哲。(其他各刊排名如下:1.中国社会科学 2.国外社会科学 3.学术研究 4.社会科学 5.科学·经济·社会 6.学习与探索 7.中州学刊 8.江汉论坛 9.天津社会科学 10.江苏社会科学 11.西藏研究 12.中国文化研究 13.读书 14.社会科学战线 15.云南社会科学 16.浙江学刊 17.学术月刊 18.北京社会科学 19.南京社会科学 20.人文杂志 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2.社会科学研究 23.浙江社会科学 24.求索 26.江海学刊 27.江淮论坛 28.社会科学辑刊 29.百年潮)。
第二批8种期刊在2006年的CSSCI中排名如下: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共51种其中名刊5种)。12.求是学刊 13.浙江大学学报 15.武汉大学学报 1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其他各刊排名如下: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北京大学学报 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4.南开学报 5.南京大学学报 6.复旦学报 7.清华大学学报 8.中山大学学报 9.四川大学学报 10.厦门大学学报 11.武汉大学学报 14.东北师大学报 1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8.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19.南京师大学报 2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3.思想战线 24.郑州大学学报 2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6.东南大学学报 27.暨南学报 28.河北大学学报 29.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0.山西大学学报 31.西北大学学报 32.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3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4.齐鲁学刊 3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36.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37.兰州大学学报 38.山东大学学报 39.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40.福州大学学报 4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42.西北师大学报 43.内蒙古大学学报 44.上海大学学报 4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4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47.安徽大学学报 48.深圳大学学报 49.宁夏大学学报 50.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51.海南大学学报)。
经济学(共72种其中名刊1种)。《当代经济科学》排在第26位。
新闻与传播学(共15种其中名刊1种)。《现代传播》排在第5位。
民族学(共12种其中名刊1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排在第5位。
从以上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19家名刊的排名是很不相同的,多数期刊排在前列,但也有几家期刊评选时的排名比较靠后,如《南开学报》、《当代经济科学》。
考虑到2006年的CSSCI中各学科期刊排名是以期刊五年年均他引影响因子的高低为顺序的,因此其排名更科学,同时在时间上也能涵盖两批名刊。我们再从总体上观察一下19种期刊在2006年CSSCI的排名,除《当代经经济科学》的排名不够理想外,大部分期刊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两次都排在前十名之内,但无缘进入名刊之列。《清华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东北师大学报》的排名也位居一些名刊之前。
需要专门提一下《当代经济科学》,在同为大学主办的经济类期刊中排在第8位,前7家期刊都没有进入名刊之列,反而是排在第8位的进入了,似欠合理。笔者分析,一校不能有两份期刊列入名刊,北大、人大、南开、武大、厦大主办的期刊就不能再列入,从利益均沾、鼓励更多高校积极创办名刊的角度考虑,这当然是合理的。但西南财大《经济学家》、上海财大的《财经研究》排位比《当代经济科学》要靠前得多,却没有进入,是什么原因?是前者没有申请,还是因为考虑学校的地位而作出的平衡?
“学术水平”的第二项指标是“被有影响的文摘刊物(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情况”。
教育部文件中未说明年限范围,在本文中也不可能,似乎也没有必要对三家文摘的转载情况作详细统计,但为了方便考察二次文献转载的一些特点,我们选取2006年的《新华文摘》,统计19家名刊的全文转载篇数,见表2:
表2 《新华文摘》2006年转载名刊篇数
篇名转载篇数 篇名转载篇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2 思想战线 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1 文史哲
2
北京大学学报
10 武汉大学学报 2
厦门大学学报5 现代传播 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
复旦学报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南开学报4 求是学刊 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4 当代经济科学 0
南京大学学报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0
浙江大学学报3 名刊转载总篇数 71篇
从转载篇数来看,名刊之间的差别极大,最高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2篇,最低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记录为零。如果只从这些数据看,这19家期刊不像是一个经过严格选拔的名牌期刊群,到像是一批良莠不齐的期刊的自然集合。很显然,如果依靠这些转载数据,评出的名刊与目前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刊物在评选中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根据文摘耦合的一些特点,如果对《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家文摘的转载情况作一比较,我们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文摘除了在学科和研究方向有不同的关注和侧重之外;对同一文献的评价和选择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别。[1]
“学术水平”的第三项指标是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情况。
上述三家期刊数据库的选刊原则有所不同。在数量和质量控制上,CSSCI最严,品种最少,因而最为学界认可;社科院的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和高校学报选择标准较宽,省级社联社科院系统的主打期刊一般都被收入,一些办得较好的地方院校学报也被列入;北大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包括非学术期刊,品种较全,数量庞大,但由于选刊时标准贯彻不一不严,因而难免有劣刊混入其中。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CSSCI收入期刊435种,社科院核心期刊收录了国内704种社科人文类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收入文科期刊737种。
19种名刊均被三家期刊数据库收入。
2 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质量是由其刊发的大批量文献来总体体现的,因此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与评价某一项课题成果不同,不可能具体地去考察比较其中的每一篇文献,专家们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参评期刊都有深入的了解或研究,因而还是要依靠期刊在学界的总体影响去感知、去评价。但由于需要互相比较高低优劣,这些总体影响就必须以数据的方式来体现,因此还要靠数据来说话。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最可行的方法。在这里,数据类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如同将核心期刊用于论文筛选,选择CSSCI就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更能保证质量,更合理。我认为数据的选择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数据的量要足够大。已形成品牌的学术期刊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发表了大量的文献,学术界在长期的阅读和使用中对期刊的质量已有了基本的感知和评价,这种评价更符合期刊的定位。因此,选用的数据应能反映期刊的整个历史以及在学界的影响,一两次的入选难免会有偶然性。
(2)数据要能拉开差距。要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期刊中进行比较并作出选择,数据就应该能够拉开距离,以显示出名刊的优势和理所当然。比如,我认为,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情况作为学术水平的衡量条件就降低了名刊的标准,因为这样的期刊很多,无法拉开差距。
(3)数据的人为因素和偶然性要小。被三大文摘转载的数量,是评选名刊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从笔者曾经做过的文摘耦合的调查情况来看,二次文献转载的人为因素和偶然性是很大的。不同的文摘看中的是不同的文章,文摘的耦合度很低。又因为文摘对原发文献是一次性的选择,选错或选漏了也不可能弥补,所以这种偶然性很大的选择就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命运,这是欠合理的。期刊的获奖或入选与转载类似。
(4)要有更多的客观数据。从名刊评选的几个条件看,主观的数据多(由组织者、管理者或评选者给予的),客观的数据较少(来自社会和学术界广大读者的、随机而不受人为操控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各种入选或荣誉往往是人为堆积的结果,而一项荣誉又往往能带来更多的荣誉。
什么样的数据符合以上要求呢?笔者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适合用来评价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再辅之以WEB即年下载率、被引频次、他引比三项数据,就更全面了。
影响因子是由期刊被引用而产生的,引用是科学共同体在科研状态或学术创造过程中对被引文献的直接使用,是与学科前沿的学术问题联系最紧密因而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同行认定,“一般来说,科研人员不会无故地引用他人文献,只有当他人文献在某些方面对研究具有价值的时候,即他人文献有观点、有内容可供参考的时候,才被引用。”[2]一篇文献之所以会被列为引文,往往是因为它对引用者的学术思考产生了影响,对新知识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而这正是文献的价值所在。引用有如下几个特点:事实上的客观性,数量上的可累积性,学科上的公平性,实践上的易操作性。因此,引文分析非常适合用来从整体上测度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3]马费成先生认为,“引文分析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好的方法,是实现大规模、定量化评价的基础”,“通过文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及其相关事项应当说都是合理的”。[4]
3 已评出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有: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他引比。表3数据均来自2005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5]
(1)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印证报告》的编者认为,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看到,在19种期刊中,这项指标的数据相差是很大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数据是868次,而有4家期刊总被引频次不到300次,只有前者的1/3。若只从这项数据来看,两者数据相差很大,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但实际上笼统的总被引频次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为总被引频次除了受期刊载文质量的影响外,主要还受总载文量的影响,总载文量多,总被引频次就有可能会多一些。而总载文量又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期刊出版历史长短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同样的情况下,出版历史长的期刊论文数当然会多一些。②刊期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同样的情况下,月刊比双月刊的载文量多,双月刊又比季刊的载文量多。③页码数量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同样的情况下,页码多的期刊发文量会多一些。④还会受刊物发文学科侧重点的影响。大学学报大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但都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不同的侧重点会影响引用频次的数量。如,在相同数量的不同学科的论文中,法学、经济学的引用率较高,而文学、历史的引用率就较低。要得到这几个因素的综合数据那得有超大数量的统计,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表3 名刊的学术影响力
刊名
总被引
影响即年
载文量 他引比 5年影WEB即
频次 因子指标响因子 年下载率
北京大学学报
837 0.933
0.178107 0.990.764 57.8
文史哲 349 0.265
0.049144 0.970.220 30.9
南京大学学报
396 0.425
0.035115 0.980.386 46.4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749 1.185
0.135141 0.990.884 52.4
复旦学报
481 0.402
0.064110 0.990.420 33.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869 0.793
0.079126 0.990.841 44.3
思想战线
245 0.201
0.054167 0.920.155 31.2
厦门大学学报
347 0.446
0.050101 0.950.487 41.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88 0.445
0.173110 0.950.384 41.6
南开学报
359 0.563
0.050100 0.980.488 29.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364 0.475
0.037136 0.890.359 13.3
武汉大学学报
344 0.391
0.054149 1.000.346 44.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37 0.221
0.099101 0.98 - - 25.9
浙江大学学报
447 0.508
0.174115 0.960.412 30.6
求是学刊
270 0.281
0.008131 1.000.234 37.7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49 0.206
0.082207 0.910.205 19.7
当代经济科学
397 0.697
0.104115 0.980.572 76.8
现代传播
355 0.442
0.107242 0.920.274 22.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413 0.329
0.078141 0.960.299 24.4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总被引频次是总值而不是平均值,鉴于目前有很多所谓的“核心期刊”疯狂扩版(多发文章)以敛取更多的钱财(这些刊物的老板们很清楚,增加版面、多发一些虽质量不高但经济效益好的文章并不会影响总的引用频次或转载总值),在各项评比中应多采用平均值指标,少采用总值。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衡量刊物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指标。按照二八定律,一家期刊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少部分文章,但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使得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刊物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关,对评价一份期刊来说,这是最公平最合理的指标。
19家学术名刊的影响因子排序见表4:
表4 名刊的影响因子排序
刊名 影响因子 排名 刊名
影响因子 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185 1南京大学学报
0.425 11
北京大学学报
0.933 2复旦学报
0.402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793 3武汉大学学报
0.391 13
当代经济科学
0.697 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0.329 14
南开学报
0.563 5求是学刊
0.281 15
浙江大学学报
0.508 6文史哲 0.265 1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0.475 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0.221 17
厦门大学学报
0.446 8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0.206 1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445 9思想战线
0.201 19
现代传播
0.442 10
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最低的是《思想战线》,其影响因子只有前者的1/5,根本无法并列。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在0.201以上的有47家(包括《求是学刊》、《文史哲》、《思想战线》)。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因子也会受到刊物发文的学科侧重面的影响。如《当代经济科学》专发经济类的论文,而经济类的引用率较其他学科为高,所以它的排名就占了学科的优势。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和经济学是其强势学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法学和经济学的文章所占的比重也可能较其他学报更大,而法学和经济学比传统的文史哲学科被引率更高,因此,其突出的高影响因子也有发文的学科优势在里面。
(3)5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可以从更长的时间内考察期刊质量的稳定性。我们可以看到,其排序与影响因子的排序相同,见表5。
表5 名刊5年影响因子排序
刊名
5年 排名刊名 5年 排名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884 1 南京大学学报0.386 11
北京大学学报 0.764 2 复旦学报0.420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841 3 武汉大学学报0.346 13
当代经济科学 0.572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0.299 14
南开学报 0.488 5 求是学刊0.234 15
浙江大学学报 0.412 6 文史哲 0.220 1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0.359 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数据缺乏
17
厦门大学学报 0.487 8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0.205 1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384 9 思想战线0.155 19
现代传播 0.442 10
(4)WEB即年下载率:是指来源期刊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数与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数之比。WEB即年下载率测度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被下载也是学术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当然,下载的文献可能被引用,也可能最终不被引用。另外,引用是可以区分出自引与他引的,下载则无法区分。所以,与引用相比,下载的分量要轻得多。
19家学术名刊WEB即年下载率见表6:
表6 名刊WEB即年下载率
刊名
WEB即年 刊名
WEB即年
下载率 下载率
当代经济科学76.8 思想战线 31.2
北京大学学报57.8 文史哲30.9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2.4 浙江大学学报 30.6
南京大学学报46.4 南开学报 29.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4.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5.9
武汉大学学报44.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4.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1.6 现代传播 22.5
厦门大学学报41.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19.7
求是学刊37.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3.3
复旦学报33.1
我们分几种类型来分析:
①综合高校学报:在79家综合高校学报中,下载率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学报》,57.8次;最低的只有2.7次。7家名刊全部在15名之内,排名如下:
1.北京大学学报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南京大学学报 4.武汉大学学报 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厦门大学学报 10.复旦学报 11.浙江大学学报 15.南开学报。
②师范大学学报:在34家师范大学学报中,下载率最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4.3次,最低的只有8.8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下载率明显偏低。排名如下:
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8.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30.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③在经济类的285种期刊中,下载率最高的是《会计研究》,达到198.9,最低的为1.7。《当代经济科学》的下载率是76.8(与《改革》相同),排在第五位,是很靠前的(第二至第四位分别是《国际金融研究》135.4,《中国工业经济》106.1,《外国经济与管理》88.6)。
④《现代传播》的下载率是22.5,与其他名刊相比是比较低的。但在新闻与传播类的25种期刊中,《现代传播》排在第四位,也是比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新闻与传播研究》29.9,《新闻记者》28.2,《国际新闻界》24.2)。
⑤《思想战线》、《求是学刊》、《文史哲》在属于教育系统的23种社会科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下载率名列第四至第六位。在166种社会科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下载率超过30.0的有52家。
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下载率为19.7,在12种民族院校的学报中排在第三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4.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7),但放在名刊中来比较,其下载量是比较低的。
(5)他引总引比(见表7)。在用引文进行评价时,区别他引和自引是十分重要的。从衡量期刊对外影响的大小及相关因素的角度来看,期刊引用有四种情况:①他人引用在他刊发表;②作者自己引用在他刊发表;③他人引用在本刊发表;④作者自己引用在本刊发表。后两种引用属于期刊自引。期刊他引反映出的是期刊对社会的影响,在影响因子相同的情况下,他引比越高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大;期刊自引反映出的是期刊的自我影响,显然前者更重要。在利用引文进行期刊评价时,应将期刊自引除去,这样可更好地显示引文评价期刊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防止有些期刊在引文上作弊。
表7 名刊他引总引比
刊名他引总引比 刊名他引总引比
武汉大学学报
1.00
浙江大学学报0.96
北京大学学报
0.99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0.96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9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95
复旦学报
0.99
厦门大学学报0.9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99
思想战线0.92
南京大学学报
0.98
现代传播0.92
南开学报
0.98
求是学刊0.9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0.98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0.91
当代经济科学
0.9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0.89
文史哲 0.97
4 结语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名刊是一项提升高校学报质量的重大战略工程,在高校学报界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因此,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采用数据的客观性以及评比方法的合理性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认为,在建立评价体系之前,应该对各类学报(如综合类、文史类、社科类、单科类等)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同类型的学报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比较)。对各学科文献被使用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以纯客观的影响因子为主,其他可以人为操作的数据材料(如转载、获奖、荣誉等)为辅的方法,对申报的学报进行分类评估,在此基础上评出的学术名刊,才可能是被学界广泛阅读使用的,是对新知识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的,是为学界广泛承认的,是真正有旺盛生命力的,是为推动学术进步真正作出贡献的名刊,名刊的建设和评比才能做到健康进行和科学发展。
收稿日期:2007-12-06
标签:影响因子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当代经济科学论文; 大学论文; 科学论文; 现代传播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求是学刊论文; 思想战线论文; 当代经济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