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最优化策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优化论文,作文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这是一道由来已久的老难题。长期以来,人们围绕这一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殚精竭虑却收效甚微,而且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写作危机”的困扰。在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思路,使人耳目一新。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却影响着作文教改的进程。
语文界不少人认为,作文本来就是慢功,只要多读多写就功到自然成了,但毕竟有个效率问题。早在1919年,叶圣陶和王钟麒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处今日之岁月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实非今日之事。”因此他们提出作文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宜以最经济的时间练成最能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反映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教育的优患意识。本文仅就五个问题谈谈对作文教学最优化的思考。
作文的起步
作文何时起步?许多人认为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文字积累后开始作文;有人认为婴幼儿时期就可开始作文。这里有个作文概念问题,也有个作文教学策略问题。
就广义上来说,写作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活动,每个人表达的水平是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步提高的。出自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孩子出生以后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大量的表达行为,他们正是在反复表达和点滴吸收中,高速而轻松地习得母语。六岁前的儿童便可清晰自然的口述见闻、争论问题、发表意见、讲述故事,这便是口头作文的萌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用自创自知的符号和图画做自我表白,这便是书面作文的萌芽。有些受过良好早期教育的孩子,上学前已“脱盲”(城市人口识2000字,农村人口识1500字),而且能用汉字加拼音加图画来写话、写短文,有的还能写童诗,就像第一次母语习得那样自然。可见作文的起步并非在文字阅读之后。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早期作文,并确认“从娃娃抓起”这一作文教学最优化策略。
早期作文的基本能力,几乎出自人类的天性,但国内外早期作文实验已经证明,抓与不抓是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别的,其关键在于有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多数大脑研究专家认为,孩子在三岁左右大脑的重量相当于成人的90%,大脑皮质也大致定型,头四年发展起来的智力相当于一生智力的50%。他们确信,婴幼儿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而发展得如何将决定于环境的刺激。如果给予足够的科学的刺激,就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影响一生的痕迹,促进大脑的发展,扩大大脑皮质的面积。否则大脑皮质就会萎缩,以后就很难挽救。所谓环境刺激,一是丰富有趣的生活,二是渗透其中的以思维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活动。可见早期作文的价值远远超越作文的范畴。
早期作文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别人懂不懂,他们自以为自己会说会写。这种自信与自得其乐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家长的责任是保护这种积极性与自信心,随机诱导,促使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如果过多干预或操之过急,他们就会紧张不安,甚至害怕和厌恶作文。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将他们由说话引向写话的道路——一条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思想的科学之路。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不是教师,而是家长。被誉为德国“幼儿园之父”的福录培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里。”其原因就在这里。
写生与临摹
写生与临摹是习话的两种方法,人们用此比喻习作的两种常见的方法,正像叶圣陶所说:“学写文章也有临摹的方法,熟读若干范文,然后动手试作,这是临摹。在准备动手的时候,翻看一些范文作参考,也是临摹。另一个方法是不管读过什么文章,直接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就是写生的方法。”[1]这两种习作的方法各有所长,可兼而用之。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应从哪一种方法入手才是上策?在这个策略问题上,古今中外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形成基本的作文能力。在我国自古以来更为注重临摹即模仿,认为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语文教育、作文教学的著作大致都持这种观点,忽视了写生的作用。写生培养的是创造力,临摹培养的是仿造力。写生开始时虽不如临摹那么见效快,但久而久之,手腕渐熟,眼光渐高,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对任何物象都能描绘自如,而惯于模仿的人就很难进入这种境界。叶圣陶十分重视阅读对写作的奠基作用,但他也不赞成把文章当范例,而提倡借鉴,认为借鉴是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借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而模仿很可能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结果人家的表达方法是学像了,却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模式化、雷同化,其原因就在这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文应从写生入手,提出要将实物写生与到大自然中所上的“思维课”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要把周围世界的画面映人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在观察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孩子们借着观察自然,便即景构思,然后完成写生性作文”。[2]这样,天长日久便可使学生产生“鲜活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苏氏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基于这种教育观念,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学校有关写生性质的作文就占作文总数的50%,而1-5年级更占79%,从学前班到八年级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训练千次左右。苏氏就是这样长期立足于思维与语言的源头——大自然,将学生引向“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思维”的作文之路,不仅大大提高了作文能力,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实在很有必要重温苏氏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作文教学是这样,其他教学也是这样。
治本与治标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字词句章和表达方法等综合的、创造性的组合,是知识、经验、理论、观念、品德和美感等全方位的调动,也是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在创造性应用中产生的综合效应。因此,“收效在作文者,用功决非仅在练习作文”。这里便涉及到如何处理治本与治标的策略问题。单纯的作文训练是治标,而从根本上全面优化学生的素质,则是治本。在治本的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改经验证明了这一点。魏书生所在学校的学生是经过县里重点学校几次筛选留下的,但这些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的作文却不普通。不仅量大,仅日记一项每人三年就50万字;而且质高,凡去听课者无不赞赏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县里说写比赛和升学考试中,其成绩总是遥遥领先。究其原因就是得益于魏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使育人与做人互相促进,融为一体,作文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叶圣陶说:“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流注出来,而且是澄清的。”[1]魏书生班级生活十分丰富活跃,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情感,充实了积累,于是澄清的活水自然滔滔汩汩流出笔端。他们写得最多的是作为“道德长跑”的日记。魏书生说:“我尽力用作文这把锄头为学生心上美好的幼苗松土培土,用这把锄头清除学生心田上的杂草。”[3]而坚持每日一篇日记则是把锄头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心田松土除草,并使作文走向自主化、自动化,于是学生感到写起来有话可说。在这种情境中进行章法技法的点拨,效果就好得多。
魏书生班级所进行的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育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作文的“内功”也就增强了。这是魏书生学生的作文之所以量大质高的原因所在。作文与学生生活接壤,与心灵沟通,于是作文与做人互相促进,“标本兼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单科教学与合作教学
在作文训练途径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策略:是封闭式的单科教学,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作文就是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的事,语文教师也习惯于孤军作战,与其他老师近在咫尺而不相往来。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急功近利,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为得高分,学生鹦鹉学舌,走上了“求伪”的道路。“到这时候,这人身上已负着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哑巴不能开口还厉害”。[1]作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整体效应,要优化多种因素非语文单科教学所能奏效。作文是每个人必需的交流、交际的工具,尤其是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听读为凭借,而且要通过说写来表达,于是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对他人施加语文影响,同时也自觉不自觉的在语文行为中学习语文,只是有正负之分罢了。所以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一门,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2]教师是这样,其他领域的人也是这样。因此,作文教学走合作教育的道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合作教育要求合作者科学认识专门性作文与应需性作文的特点和价值。专门性作文是在语文教师系统、全面指导下所进行的作文训练,可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能力,但容易产生为作文而作文的心理,且练习的数量不足。所谓的应需作文为的是生活,就是顺应生活之需不可不作文或不吐不快的无意识作文。“皆有所为而为”,有纯正自然的作文动机,于是,“言各有,辞不徒作”,[1]不知不觉走上“求诚”的道路。应需之文又寓于生活,是生活的一个基本项目。认识应需之文,就是认识作文的原貌,摆脱作文的神秘感,使作文从象牙之塔回到十字街头。写什么和怎么写就不是什么愁事了。重视应需之文还可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大量而受用的作文训练,加速作文能力的形成。其次,作文合作教育需要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家长相互支持,精诚合作。语文教师应将各学科各领域典型的应需之文引入课堂,进行指导与训练,规范表达;各科教师与家长应把指导表达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随机点拨,以身示范,但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应需自练的自觉性,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说写练习。作文教改的成果已证明:合作教育即可发挥以作文促学习、促思想的作用,又能在这过程中发展切实有效的作文能力。
面向全体与面向少数
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导致的根本不同的教学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发展当作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决不能以多数学生为代价换取少数人升学,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全体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得以生存与发展。而作文是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是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掌握了作文的能力,就多一种生存的本领,多一份发展的自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作文能力都得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创设机会均等的说文写文环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享有作文的权利。其次,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要将期待的目光和热情的指导投向困难的学生,像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那样,通过帮助困难的学生成功,继而让他们尝试成功,再自己争取成功,做作文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在应试教育中,那种损害多数关注少数的做法,是教育中最为浪费最具有破坏力的一面,它压抑了多数人的创造性,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一代人的素质。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对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