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与“软件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软件论文,危机论文,档案论文,计算机论文,软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确、软件产品质量不过关、软件缺乏必要的文档资料导致维护性差等问题。
6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深化,出现了许多软件公司,但软件开发途径仍以个体开发为主,面对大量的维护工作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许多软件研制完成后只有程序清单而无相关文档,使得这些软件最终成为不可维护的。为解决这一问题,1968年北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前联邦德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软件工程”这个名词,“软件工程”这个新兴的学科就此诞生了。软件工程学的诞生为提高软件质量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公司在编制游戏、操作系统等软件时均采用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可维护的软件。但在我国,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仍以个体、作坊形式为主,程序开发仍存在着缺乏组织、系统功能不完善、可维护性差、标准不统一、寿命短、错误多、软件开发不能按期完成等问题,也就是说“档案软件危机”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运用软件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软件工程”将软件开发分为软件定义、开发和维护三个时期。
软件定义时期。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是确定软件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系统的可行性和逻辑模型,确定开发进程表和预算。软件定义是软件产品开发设计的基础,其工作的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后续工作的质量,而且决定着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的质量。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存在着用户要求的多变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软件设计者对用户的一些具体要求不清楚等问题,因此,用户与软件设计者之间的沟通相当重要。双方要相互配合,充分交流信息。而目前的一些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设计时,软件设计人员一般习惯于进行程序的具体编制,而一旦进行程序编制后,就会与用户脱离,使用户不能继续提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这就造成了系统研制完成后不符合用户要求,从而带来了大量的维护工作。而进行充分的软件定义,提出完整的系统逻辑模型并经过用户的认可,则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急于进行具体设计的倾向,为产生出高质量的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发时期。开发时期是按软件定义时期提出的系统总目标和逻辑模型进行具体设计,它包括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制和单元测试、系统综合测试四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就根据提出完成系统逻辑模型所需的解决方法,并确定各个功能模块和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设计阶段应提出程序各个模块的详细说明,为程序人员进行具体的程序编制打好基础;程序编制和单元测试阶段是软件实现的核心,这一阶段要求程序编制人员写出正确的程序代码,并有完善的文档以使程序容易理解和维护;系统综合测试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在缺乏组织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中,由于缺少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不完善,各功能模块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再加上具体编程人员编制的程序代码缺少完善的文档而使程序不易理解和维护,并且在进行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时不彻底,使软件在交付使用后仍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影响用户的使用。只有充分进行开发时期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注重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才能使软件的开发在良好的基础上进行。
软件维护时期。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为改正缺陷、克服故障、增强功能和改善性能,要求软件开发人员通过各种维护手段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通常包括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等四类维护活动。软件维护技术可分为二类:面向维护技术,也就是在软件开发阶段用来减少错误、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技术;维护支持技术,也就是在维护阶段用来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的技术,包括信息收集、错误分析、维护评价、代码与文档修改、维护确认、维护测试、远距离维护等内容。软件维护时期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时期,资金投入也往往估计不足,特别是在维护中存在的单兵作战现象,使维护工作不彻底。所以应提高维护工作的计划性,并认真对待,维护工作也应包括软件定义和开发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