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与中国价值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哲学论文,价值论文,张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哲学即价值学,它是研究价值一般的哲学学问,是我国最年轻而又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对价值哲学这一总体定位和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只有10多年的生成历史,比西方对价值哲学的研究真正落后了80多年。然而,通过大量地了解、分析、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张东荪先生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经对价值哲学问题做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并明确地以“价值哲学”这一概念来命名其研究论著,形成了以《价值哲学》为核心的一系列有关价值哲学问题的著作和文章,开辟了中国价值哲学学科研究的先河。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30年代,仅比西方落后了30多年,张东荪先生是中国价值哲学学科研究的先驱者。
价值哲学(Axiology)亦译为价值学,原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重要术语,是以文德尔班、迈农为代表的西方价值哲学家用以表证其学说体系的基本概念。在他们看来,世界的存在可以归结为它的价值,哲学本质上是价值的学说,并且只有作为价值学说才有存在的必要。文德尔班在其《哲学史教程》中指出:“哲学只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科学才有生命力。哲学以具有普遍意义的那些价值作为自己的领域。”〔1〕本世纪20—30年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国内大批学者大量翻译、介绍了西方的思想,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其中张东荪先生堪称当时传播中西文化的大家,他不仅大量地给中国读者翻译介绍了西方的哲学思想,而且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工整理,介绍给西方,并试图寻求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国在五四时代才开始其古代哲学底否定,现在固没有坚强的近代体系,然而已在建设之中了。作这种企图的,首先要算张东荪。……如果我们说梁启超和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启蒙运动者,那么张东荪就是中国近代哲学底系统建立人。”〔2 〕统观张东荪先生庞大的哲学体系,价值问题始终是他理论研究的聚焦点,以致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价值哲学的思想体系,开创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之先河。
“张东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们不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我们的过错。时间没有告诉我们,历史也没有告诉我们。历史记住了很多不该记住的名字,也遗忘了很多不该遗忘的人。”〔3〕的确, 如果我们生活在张东荪先生的年代却不知其人,恐怕真要算自己孤陋寡闻;但今天不知其名,似乎又极为寻常。然而,作为当代中国研究价值学的学者对中国思想家研究价值哲学的真正历史未能寻根究底,正本清源,以至没有确立张东荪先生在中国价值哲学历史上应有的学术地位,就不能不算是学术界的一大遗憾和缺陷。张东荪先生在30年代撰写的以《价值哲学》为核心的数十部论著和译著以及近百篇论文,构成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博大精深的价值哲学体系。其内容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全部领域,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1.价值与哲学。价值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随着人的出现而产生,又伴随人的发展而丰富的。但对价值进行哲学反思,则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正式开始,而价值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无疑是这种反思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在张东荪看来,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他说:“人类的思想线索是连接不断的。这于哲学史上格外看得明白。”〔4 〕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本原或始基作了艰苦的探索,为后人的哲学反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哲学家遵循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教诲,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再认识,以判定其真伪,而认识的真伪必然触及人的各种利益,也即这种认识的“妥当”问题。“妥当与否是属于价值上的观念,然而价值究竟是什么。有了这种疑问,对于价值问题又发生了极密切的感情,至是,价值论又成为哲学家研究的对象了。”〔5〕尤其重要的是, 西方19世纪末“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许诺太多,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许多哲学家正视现实,另辟蹊径,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使哲学关照人生,关注人的命运,成为“一种价值与认知在理论层次上的匹配,一种有关宇宙和人生的突然判断与应然判断的互补,一种终极关怀与智慧追求的统一”〔6〕的现代哲学。可见, 价值与哲学的嫁接绝非学人们的心血来潮,恰恰相反,价值只有上升到哲学的最高智慧,才能真正揭示主体人活动方式的全部秘密,哲学也只有关注人的终极价值,并始终充当其精神家园的守护神,才能再现昔日的辉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东荪先生断言“最近,价值论又几乎好像要取认识论的地位而代之。现代哲学研究的趋向大体是集中于价值论的研究。”〔7〕
2.价值与评价。价值就是主、客体的“关系质”。所谓“关系质”无非是指价值只有“于主客体的关系中方现出来。好像矾纸浸在米汤中便变为红色。这个红色就是所谓关系质。……是主客体相遇的一种自然结果。”〔8〕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种种关系里,其中,世界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关系,就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关系,它是人与世界在实践、认识基础上的又一基本关系。它既离不开人类主体,但又不能因此把它归结为纯粹的主观关系。它可以被主体认知和评判,形成价值评价。价值是客观的,评价是主观的。价值是基础,评价是反映。价值决定评价,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评价,价值的生成和变化决定着评价的形成和变动。评价反作用于价值,符合价值的科学评价,有助于人们追求、创造和实现正确的价值(即正价值),相反则阻碍主体价值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评价的主观性不等于任意性。评价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心”。按照这个标准,张东荪把价值的序列划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价值是真善美,其反面是假恶丑。“其重要的地方,即和其他种类价值不同的地方是在于有反面。”最低的价值是指“凡是对生物的生活有益的事情。”“此类价值名为价值而实非,只能算是半价值(Quasi—Value)。所以又名为Instinctive Value(即“本能价值”——引者译)。”介于二者之间的价值“即所谓经济的价值(Economical Value)是也。”〔9〕三种价值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价值活动的动态系统。
3.价值与知识。哲学是最高智慧,也是大关系学。现代哲学的重心从研究实体转向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从中澄清了不少的理论问题。价值与知识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探究。同金岳霖一样,张东荪也对知识的性质、分类,特别是对知识的价值属性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和反映,对知识的性质、分类及其价值属性的考察,无疑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名副其实的“反思”,是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其复杂性显而易见。为简便起见,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第一是把知识作为“历程”,即心理学把知识当作一种“动作”加以研究。第二是把知识作为“评定”,即现代哲学认为,“知识即价值。”〔10〕第三是把知识作为“产品”,知识可以成为“传具”四处传播。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知识,我们均可以把它们还原为“经验常识”和“文化”两种基本知识。前者指“对物的知识”,即“实证知识”或“科学知识”。后者指“非对物的知识”,即“非实证知识”或“人文知识”,它是“由概念有固定性可以入于他人心中,遂致成为‘非个人的’,即因此大家交互造成的文化知识。”〔11〕
4.价值与道德。张东荪认为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它是以善恶为价值标准,以追求“突然”与“应然”无限接近为动力,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道德同人类相伴而生而又影形相随,人类只有选择这种或那种道德的权利,而始终没有选择或不选择道德的自由。道德是人类的永恒价值。道德价值作为满足人们道德需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价值。好的行为不但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而且也可以给他人以物质上的满足;恶的举动不光是给人造成精神伤害,还可能导致重大的物质损失。道德与价值的生长点集中体现在,道德是价值的重要载体,价值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二者相互确证,相互完善。“故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在于守规蹈矩之中,不能越道德的法则雷池一步。超个人的价值(即道德价值——引者注)实在就是普通共同的价值,并无渗透任何个人的成分。”〔12〕
5.价值与人生。人生即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得不遵循这样一个人生法则:只能活一回,只能存在一次。人生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最高价值。除非确实有“杀身以成仁”的必要,一般都应该珍惜人生,完善人生。张东荪说得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在宇宙的无边黑暗里,点燃了一盏油灯;我们活着,就是用这灯火去照亮尘世的黑暗。我们照亮的范围越大,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越大;我们照亮的范围越小,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越小。”〔13〕活着本身只是一个纯粹的事实,并无价值可言。我们是先活下来,然后才去寻找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先有意义与价值,我们才活下去。活着的价值不在于活着本身,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 而在于不断地超越“今此”(即Here andnow,时空的现实交切点),放大生命, 用我们可怜而有限的“知”之灯火,照亮广漠无垠的尘世的黑暗。我们只能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永生”或“不朽”,因为“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决不是指曾在宇宙间的地位而言,亦决不是指在时间上存续较长而言,而必是依着进化而言。”〔14〕
张东荪先生不仅对价值哲学的一般问题作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而且全面客观地分析和介绍了当时西方的价值哲学,并给予其很高的评价,从而奠定了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石,为缩短中西价值哲学研究的差距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我国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无疑也提供了新触角和新视野。
根深才会叶茂,土沃方能枝繁。张东荪价值哲学的发现并确定其历史地位,将把我国价值哲学的历史从十多年向前延伸半个世纪,打破中国价值哲学比西方落后80多年的偏见,结束国内外学术界对张东荪价值哲学研究的盲点,从而极大地丰富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内容。这无论对推动我国价值哲学向纵深发展,还是对社会体制转型期更好地坚持一元价值导向,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好比投向学术界的一枚光彩夺目的“信号弹”,郑重告知世人“我国价值哲学起步于80年代初”的历史定位是严重失实的。必须及时加以校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尽管张东荪先生的《价值哲学》一书部头不大,还存在一些不彻底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但他在本世纪30年代创立的价值哲学毕竟开创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先河,为中国的价值哲学研究点燃了一盏明灯。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的创造者,被人所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记起,愿我们有志于从事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都来重新发现张东荪,重新反思和评价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历史,积极开垦这块被我们遗忘了的处女地。
注释:
〔1〕转引自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2〕叶青:《张东荪哲学批判》序,载《二十世纪》第1卷,第3期。
〔3〕张耀南编:《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4〕〔5〕张东荪:《价值哲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1页。
〔6〕徐圻:《价值与认知》,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7〕〔8〕〔9〕张东荪:《价值哲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 年版,第3、8、25—26页。
〔10〕〔11〕张耀南编:《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