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两面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面性论文,中国论文,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武装冲突在减少,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共同发展的良机。就世界格局而言,目前是“一超多强”。不过,美国虽然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独霸全球的实力还远远不够,相反却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制约。应该说,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环境总的来说是相当好的,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系也是比较正常的。然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有非常严峻的一面,有些国家给予我们的并非全是友好和善意。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潜伏着一定的危机的,中国的安全和发展还是面临一定的威胁的。
一、国际大环境与新世纪中国的崛起
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强权政治的时代已完全结束,霸权主义目前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嚣张。但我们也得承认,冷战的结束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解的机会。虽然目前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差异依然存在,对立、分歧和斗争还没有消除,但全世界阵营的划分亦没有冷战期间那么分明、那么剑拔弩张。“铸剑为犁”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相互协作取代了相互对抗而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9·11"事件并没有改变目前的世界形势和国际环境。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大趋势和基本特征。全球化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就是和平与民主、协作与发展。这种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这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好的一面,同时也是根本性的一面。
全球化即全球一体化,它不仅包括经济的一体化,还包括政治、文化等的一体化。首先,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全方位的高度竞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化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的兼并或吞并。但是,它毕竟也意味着全人类的和平与和解、协作与支持,也带来机遇和利益。它以全球财富的共同增长和全人类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为目标,体现一种比较公平、合理、建设性的竞争方式,与文明、进步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当然,全球化不是通向发达与繁荣的免费的列车,它不提供免费的午餐。从本质上讲,它是比赛与决斗。全球化决不可能远离竞争和较量,相反,是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的竞争和较量更加激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竞争、较量就是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和主题之一。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全球化虽然表现为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兼并,但武力的对抗和军事的竞争、较量不是全球化的主要原则和表现方式。在敌对状态下不可能有全球化,全球化必须有一个全球和平、和解的前提,有一个互利互惠的共同目标。而且,全球化会使人类的和平、和解得到空前加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就是要在和平、合作的前提下,以一种文明、合理的竞争方式或形式取代原来体现对抗与敌视的竞争方式:军事的竞争与较量。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较量将可能进入“费厄泼赖”的阶段,竞争的项目是经贸、文化,而较量的“武器”是产品或商品,是文化和教育。
当然,"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不过,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和基本发展趋势。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害,恐怖组织是国际社会的公敌,而制造恐怖的并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基本是稳定的。美国也不可能借此机会进行全球的军事征服,更不可能靠其武力独霸全球。反恐怖既给美国提供了推行霸权的借口,但同时也给全球的合作提供了机会。总之,"9·11"事件绝不会阻挡住全球化,也不能破坏全球的经济增长和政治联合。国际社会不会出现严重的对立和分裂,国家间冷战与武装冲突爆发的可能性都不大。
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挑战,对于中国也是如此。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令许多国家感到惊奇。虽然一些国家对此感到不安和害怕,但它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2000年1月6日的德国《柏林晨邮报》一篇题为《中国将超过日本》的文章报道:“在被问及的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大约1600名商人中,对多数人来说以下设想是明确的:在21世纪前25年,中国将取代亚洲经济大国日本并同欧洲和政治大国美国拉平。参与调查的大多数人认为,将来世界由美国、欧洲和中国这三个超级实体组成。”(注:[德]《柏林晨邮报》2000年1月6日报道:《中国将超过日本》。)可见,虽然日本目前经济实力排在全球第二位,但世界各国并不看好日本,包括日本人自己。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包括人力资源),加上发展速度惊人,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将是取代日本与美国、欧盟三足鼎立的国家。前几年,一种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中国在2020年经济实力将成为全球第一,是美国经济势力的140%。(注:[美]麦克格纳汉:《发展评估》,"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1995年第3期。)《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的作者也认为到21世纪初的某个时候,“中国几乎肯定会成为世界上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注:[美]理查德·波恩斯坦等:《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已有了比较雄厚的积累,社会发展的内部“软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国已为新世纪的腾飞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已是历史的必然。
二、西方对华战略的基本点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纵观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近20余年所处国际环境是最好的。但与许多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处境相应来说还是有较多困难的。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发展迅猛、崛起在即,招妒、招恨是难免的。应该承认,西方和中国的某些邻国从骨子里面与中国是有着隔阂的。从自身利益和意识形态两方面都决定了它们不能容忍中国的强大。西方某些国家目前虽不像原来那样与中国公开为敌、以武相逼,但对中国的偏见和敌意是难以根除的。说得严重一点,战争威胁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可以说,中国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敌意和压力可能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难以相比的。这就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利的一面。这种局面有一定的偶然性或暂时性,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和日本等国都非常担心中国的崛起,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衡,对美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构成威胁。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假想的对象中,美国已将中国列入其中。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等人著书称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一级威胁”。2000年在美国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将中国视为敌人的人数比例最高,大约为27%,比排在第二的俄罗斯(14%)高出近一倍。(注:[美]戴维·桑兹:《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最不友好的国家》,《华盛顿时报》2000年9月1日。)美国已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新的比较松散的国际反华联盟或阵营已经初步形成。这一阵营时常上演一些反华大合唱,将自己对中国的偏见、忧虑或担心化作敌对的情绪和排斥的举动向中国发泄出来。“中国威胁论”以及“遏制中国”的叫嚣便是以此为背景而出笼的。
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已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当然领袖。由于俄罗斯一蹶不振,中国已经取代苏联成为西方阵营的头号战略对手。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正如新当选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竞选过程中所宣称的那样,美国“将以中国为战略对手而非战略伙伴”。美国等国决不希望中国发展太快,甚至可以说决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一种战略主导思想已经形成并逐步实施:拖住中国,希望中国像苏联一样分裂并改变颜色。
可以说,目前除了个别国家的处境极其险恶之外,没有别的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国际社会招致这么多的敌意和联合制约。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古巴、朝鲜等国目前虽然与美国等国水火不容,关系极其恶化,但它们并非美国及西方的心腹之患。因为这些国家现在远非美国和西方的对手,将来也很难构成威胁,而中国则不然。对伊拉克等国,西方的担心主要是从一时的安全和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而不是像中国这样被视为长期的头号竞争对手。因此,在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相对而言我们面临的威胁或敌意有可能是最大的。
"9·11"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以及围绕着这一行动进行的外交行为说明美国有实力控制局面并左右局势的发展。"9·11"事件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多大打击,相反却加强了它的全球控制力。从政治上来说,"9·11"事件使美国得到的要远远多于它失去的。"9·11"事件可以说给美国提供了一次机会。它借机成功地控制了阿富汗并将自己的势力伸进了中亚。同时,它还威胁要对伊拉克等国大打出手。"9·11"事件并没有使美国阵脚大乱、顾此失彼,相反却证明任何中小国家都不可能对它形成挑战并构成真正的威胁。总之,"9·11"事件并没有说明美国因反恐而使我们所受的压力得到缓解。不过,也不能说美国对华政策因此变得更激进。它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因"9·11"事件而有多少改变。
美国及其盟友尽管将中国列为头号战略对手,但又不愿与中国搞直接的军事对抗,相反,它们还想利用全球化的机会通过经济的交往在中国获得好处。目前,美国对华政策是“接触”加“遏制”。这也是整个西方对中国的基本政策或态度。“遏制”是真正的目的,“接触”是不愿意公然为敌或直接对抗,也不愿因此失去因经济交往带来的利益,更是为了在“接触”中进行各种渗透,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敌对势力与我国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不是说没有战争威胁,更不代表没有别的形式的对抗。
三、国际较量和国际斗争的主要方式
中国与某些国家的一定程度的对立、冲突和斗争将不可避免,但主要将表现在经济、文化领域,斗争与解决的方式恐怕也将以政治手段为主。目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自身的实力决定了中国与它们之间的斗争方式不大可能以军事对抗为主。用武力或战争形式破坏或阻挠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等国来说代价太高,是不现实的。中国不希望打仗、不希望对抗,美国及其盟友也不希望。双方可以有正常的国际交往和经济合作,只不过,中国所受的限制、刁难注定要比一般国家多。
政治斗争是外交、经济、文化和军事斗争的综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国际社会竞争、较量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国际斗争或国际较量的形式将以经济手段和文化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也是为这两项服务的。笼统地说,美国等国手段将主要是经济、文化的渗透和控制。它们企图借此将我国纳入它们的步调,使我国在不知不觉中屈服,最后发生“和平演变”。它们幻想在与我国接触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控制局面,以达到“遏制”的目的。它们将以不突破武装冲突的“临界点”为主的“封杀”、“制裁”、“限制”等手段为主。全球化可以说为发达国家使用这些手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场全面的新型“战争”,对中国也是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认清目前国际较量和国际斗争的性质,适应这种竞争和较量的方式,积极迎接各种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全球化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边缘化”。全球化和互联网使国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为西方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和文化渗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全球化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工具。借助于它,这些国家兵不血刃就能完成对全球的市场占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有人因此将全球化称为“经济殖民”、“经济侵略”、“文化侵略”或“美国化”。
目前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全球化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垄断首先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实际上,经济领域已经成为西方“进攻”别国或颠覆别国政权的突破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安全的突破口可能主要出现在经济战线而非军事战线。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或经济的控制可以轻易造成一个国家经济的崩溃,让一个国家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可以轻易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或引发一个国家的内乱,甚至可以使一个国家发生分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其产生的后果便是明证。这场金融风暴使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国家通过若干年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而印尼、泰国、菲律宾的政局不稳与这场金融风暴也有着直接的联系。
经贸领域是未来国际社会最大的战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斗争将主要集中在那里,该领域的磨擦、斗争将是家常便饭。中国“入世”的过程就是这种斗争的体现。美国等国一直利用这一问题卡我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但这实际上只是经济领域较量的开始。“入世”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如果没法适应世贸组织的竞争方式或竞争规则,如果没法在竞争中生存并成为强者,“入世”就意味着自己的企业被别人吞并、市场被别人占领。当然,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不“入世”的结果更糟糕。总之,“入世”不“入世”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的经济要实现国际接轨并适应国际竞争。
文化领域的斗争也将日趋激烈。西方的文化及其体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和信仰上的冲突。对此我们应该制定及时的应变措施,彻底粉碎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
中国的敌对势力会在几乎所有领域寻找借口,制造麻烦,但它们会以若干问题为“突破口”或“主攻方向”。它们就是要利用这些问题大做文章,给中国出难题,以达到制约我国发展的目的。这些问题中的个别问题已严重影响或正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阻碍中国的发展和对外的正常交往。
我们应正视各种不利于我们的国际因素以及我们面临的国际挑战。不过,也应该看到目前国际环境及全球化本身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杯弓蛇影,对国际环境抱一种过于悲观的态度。相反,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国际事务中去,用事实说话,消除误会,分化瓦解反华势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际环境中各种有利于我们的条件,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我们就能尽早跻身于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