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诚信建设的坚定步伐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步伐论文,坚定论文,诚信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金融危机缘起诚信危机
这次危机是根源于监管放松、金融创新、杠杆率过高,还是华尔街的贪婪?上述所言虽然可以帮助解释金融危机的传播与深化过程,但并不能解释危机的根源。若从理性与实证的角度客观考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失衡和信用过度膨胀导致的诚信危机,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主因。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速对外开放、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轨道,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化解危机、走出危机,固然需要保增长、保就业,但企业诚信更不能忽视。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经济效益低迷、资金链吃紧的时候,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舞弊的动机相对增强,交易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就会提高。根据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一个侧面,可管窥企业的诚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从1月到9月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从法律实施以前的不足20%上升到了93%,各种社会保险缴纳的情况有所上升,劳动合同短期化的情况有所降低。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的规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危机)为由随意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少数企业主欠薪、降薪或采取放长假、关厂等方式逃避法定义务或裁员后不依法支付足额经济补偿金以及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等合同违约、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只求获取订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等不诚信现象开始复燃,这不仅给近年来的企业诚信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正在向社会的其他领域延展。
扩大内需是国家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政策,但仅此还不够。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信用缺失,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致使银行的信贷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消费者更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的利润最终要靠消费者的“货币投票”来实现。如果消费者也持币观望、不敢消费,从而使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难以发挥效果,企业自身也难以走出危机。因此,在金融危机之时,更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诚信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走出危机的动力源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对客户履行交易时的承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诚信,不仅是社会和广大用户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首要条件和立足之本。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在某一社会或共同体的经济生活中,当一个企业或个人其社会信用度较高时,诚信便成为一种日常经验现象,其价值往往不易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受。反之,社会日常生活的社会信用与人格信用程度都较低时,诚信的美德就会成为一种社会乃至经济生活中的“稀缺资源”,人们对它的需求和感受就会变得强烈起来。茅于轼说:“当欺诈流行而诚实成为稀缺品时,按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稀缺的东西有更高的价值。所以在漫天要价的集市中,如果出现一家不二价的诚实商号,他立即可以占领大部分市场,赚得巨大利润,并使其他商贩黯然失色。”
诚信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不是完全外在于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环境的纯经济活动。即使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共同体中,包括经济交易在内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个中介条件,就是社会各成员间的基本信任度。没有一种起码的社会信任度,不仅经济交易不可能,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交往都不可能。
从学理上说,诚信与企业长期利益成正比,与短期利益成反比。企业越是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其选择诚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相反,企业越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往往越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只有当长期利益成为企业的效用目标时,诚信才可能持久实现。当前在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拥有原有的市场,还开辟新的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实现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而那些在经营活动中缺乏诚信的企业,可能在金融危机的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来看,必定使企业陷入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的境地,加深企业的危机,加速企业的衰亡,三鹿集团为信用缺失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诚信决定责任,责任关乎存亡。金融危机时虽然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没有改变。市场变化了,诚信不能变;金融危机了,道德不能危机;资金短缺了,责任不能缺失。
◎企业诚信建设的路径范式
面对我国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诚信危机,应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当前企业现状,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遵循诚实信用、义利兼顾、以人为本、和衷共济的原则,重视并处理好企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从思想上、制度上、教育上、文化上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第一,企业要将诚信视为生命,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诚信的理念。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外向经济和内源发展的关系调整过程中,毋须讳言,内部市场的开拓,内源发展的推进,不仅牵扯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而且生产技术也快速提高,协作范围日益扩展,交换手段不断改进,交易风险急剧加大,这就要求交易主体更要以诚实守信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参与到经营实践中去。企业家是企业的领袖人物,是企业“上行下效”的对象,可以说企业领导者的商德和整体素质如何。当企业家的诚信理念转化为企业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并与企业诚信目标同步协调,企业持久的发展才能实现。
第二,加强企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家的诚信理念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堵掉制度缺位的漏洞,则是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
从立法上明确法律责任,可以在客观上为诚信的实现提供一种支撑的社会平台,尤其是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和明确失信的惩治规定,是建构诚信和利益良好互动关系的前提基础。唯有使守信者得到名誉、声望和利益,失信者必受惩处且殃及未来的更大利益,使其得不偿失,甚至血本无归,诚信才会被青睐而变成一种实际的行动。只有实现诚信与利益的这种相互制衡,才会使企业主在理性的利益原则指导下,为守信确定一种利益的选择权和偏好,同时可以防范失信的投机性,使企业主和企业不能为、不敢为。
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在金融危机下,为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法制环境,必须严格执行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确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还要彻底杜绝“以言代法”、“徇私枉法”和法律“变异”、法律“无力”、法律“偏私”等“无所不为”或“有限作为”的现象;要依法负责,因企业不讲诚信,造成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健康和生命安全等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要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在研究应对金融危机和制定各项具体政策时,保证政策和法律的充分一致,使政策成为加强法制、强化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
第三,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以保证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客观、不偏私。企业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打破企业档案和信用信息的地方性,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联系和查询与监督使用成为可能。
同时,更应积极开展企业信用监督和客观评价活动,目的不仅仅是对企业在金融危机时,其行为和品质的一种观念层面上的价值确认,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经营实践活动中,作为对交易伙伴未来行为的一种预期,是防范、降低风险的有限手段。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定期披露制度,使企业已有的良好行为信息或不良行为信息得以及时公布并为众人所知。通过信用信息的公示和相应的“市场禁入”制度,形成对失信企业的惩罚与守信企业的奖励,发挥信用的巨大力量。
其次,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员工诚信记录和档案,为企业诚信的奖惩提供依据。还可以建立员工诚信数据库和网络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加强企业诚信教育和风险预警的宣传。企业诚信建设光有法律制度的强制是不够的,一是因为人的理性的有限性、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复杂性,各种各样的具体法律制度只能反映和规定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和普遍利益关系的行为;二是对不讲信用的恶行,光有惩戒而不能使之知其耻,各种不道德行为仍会屡禁不止,为此,孔子提出“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道德教化优于单纯刑罚的思想,更何况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和诚信体系的管理,最终都要通过个体的思想而影响到行为,因此诚信教育要以更直接的方式转化企业及其管理者的思想。通过诚信教育使企业家及其管理者认识到诚信与市场经济并不天然伴生,但它确是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需求;同时还要使企业认知“信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金融危机中,假若一个企业的信用度越高,他所承载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将来也就越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货币资本。另外要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教育,使其学会防御信用风险。在选择交易伙伴和签订合同中,尽量剔除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企业或提高交易的门槛,做到事先预防。考察信贷对象或交易伙伴的未来履约预期,从中甄别交易对象的信用度,避免与无信用或低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发生交易,从而避开风险系数较大的交易活动。
第五,弘扬企业传统诚信文化。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诚信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企业诚信的优良传统。山西票号得以风行天下凭借的是诚信,北京的同仁堂历经300多年而不衰,靠的也是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所说“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等都是这种深厚文化的积淀。
现代社会,企业对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诚信。儒家的“诚信”思想虽然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在内涵与外延上与市场经济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作为一种思想,尤其是一种道德准则,诚信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都是一致和不变的,诚信作为一种人格美德和社会道德规范是不会过时的。中华传统诚信观对企业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仍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