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述评_活动课程论文

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述评_活动课程论文

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会议论文,述评论文,教材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研究所、香港华夏基金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于1998年8月26日至27日在东北师大召开。

会议就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编制课程的理论基础问题

讨论过程中代表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以社会公平的价值观为基础编制中学课程

该观点认为许多国家都将高中教育列为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之后也必然会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应该把中等教育视为义务教育性质,而不是筛选教育。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不应仅仅归咎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学生先天素质等因素,而应从学校内部进行反思。一些学校为适应“不同能力”学生学习而开设不同层次课程的种种做法,往往加大了学生之间原本不十分明显的差异。另外,从学校教育承担的德育任务来看,分层次课程计划不仅会损伤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不利的。相反,混合能力分班(分组)有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教育资源,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中学课程教材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扩充中学课程目标、内容基础性的内涵

中学课程编制中应做到:第一,经济、政治、知识、权力、主体等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相互适应与超越;第二,多向度的升学与就业、谋生与乐生、主体与客体、通识与专才、个性与共性兼顾;第三,科学与人文,传统、现代与未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兼容;第四,结构内核、难度区分、迁移创造、启发内化、分类排列与新型文化的创构;第五,信息技术多媒体对课程教材形态变革的催化;第六,教师素质与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决定性透视。

(三)各校课程目标的提出,以及课程体系应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保障了中学课程的共性特征。但是,在遵循了统一标准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地区、各学校课程体系的个性特征,这显然是不对的。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规、校魂或办学宗旨,但大多都没有与本校的课程编制联系起来。课程体系缺乏个性必然影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然损害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健康发展。实践中,我们常耳闻目睹一些办学有特色的学校的佳绩。例如,美国一所完全中学以物理课程见长,该校曾培养出六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国吉林毓文中学以语文课程见长,学生的语文作品多次获大奖,中央电视台为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日本玉川学园以体育课程见长,该校的毕业生为日本国家高山滑雪队和体操队输送了许多队员。这些学校办学特色实质是通过其个性化课程结构实现的。

(四)以中国现实文化为基础编制课程教材

从文化学视角看课程和教材的改革问题,我们必然会认识到中小学课程教材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构成现代文化的最具基础意义的内容,它是现代人类个体获得文化的起点。我国目前存在着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学校课程教材也应体现这种文化现象,课程标准可以分类分层次。以作文教学为例,较好的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文艺批评类的学术论文,中等学校要求学生写出普通的社会论文,差一些学校的学生只要能写出简易的议论文、应用文就可以了。自然科学课程教材建设也应如此分出不同的标准。否则,就是无视中国国情,无视中国文化的盲目的课程教材建设。还有的代表分析到,课程和教材实际上起到了将人类文化转变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从文化到学科,从学科到课程教材,再从教师教教材到学生学教材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课程和教材的关系问题

有的代表认为就程序和地位而言,课程先于教材也高于教材。课程的理论决定教材的有无,决定教材的地位和方向。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时间先后也不同,现代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没有课程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想像的。课程理论研究一旦告一段落,课程的定类、编制也就开始了,此后,教材编写工程才能开始。教材编写是个浩繁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在课程编制中有些因素比较稳定,例如,有些主修课的地位、顺序可以长期保持不变。语文第一位,数学第二位,小学体育第三位,中学外语第三位,这已是中国较长时期的课程现状了,今后也不会很快改变。相反,教材却常常处于动荡状态,人文类教材更是如此,建国后我国语文教科书已经历了多次大的改动。

三、学科课程教材改革

本次会议着重涉及了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音乐、历史、劳技等学科,其中语文学科课程是研讨的重点。代表们指出,自1986年国家实行教材审定制以来,语文教材多样化了,这是良好的开端。但目前仍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缺少时代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国家母语教学普遍趋势是薄古厚今,这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汉语部分还应保留多少值得科学论证。另外,时代感还体现在课文内容能否反映人类社会和我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方面。例如,和平、人口、能源、环境、民主、法制、交通、信息、宗教等问题就是重大问题,怎样选择好的范文编制在教材中,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二是缺乏趣味性。语文学科本来是最有趣味的学科,然而,在课程教材的编制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的趣味性往往被忽略,语文课变得相当枯燥。国际上很多妙趣横生的语文教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动机,没有动机的学习不会有好的成绩。会上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一些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教师还介绍了各自开展语文教改实验的情况。其中,为辅助差生学好语文而开展的“联校多读多写教学计划”;为指导优先学习语文而实施的“联校小作家培训计划”;为扩展学生视野而开设的“东方时空课”;为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实验”;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设的“班会感悟课”等等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活动课程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认为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校外活动不同的一种新课型,不能混淆。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新课型。不能以学校原有的课外、校外活动代替活动课程。其二,认为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校外活动。设置活动课程的初衷是针对有些学校随意取消和侵占学校正常的课外、校外活动提出的。因此,把课外、校外活动简称为“活动”,列为学校正规的一门课程,这样可以保障课外、校外活动应有的地位。其三,认为可以将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结合起来,在各科教学中应普遍提供让学生活动、操作、学以致用的原则。历史上儒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要学习科目,我们不能将这些科目划分为活动课程或学科课程两类,换言之,这些科目均具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方面的特征和功能。本世纪30年代,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活动课程之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概念才出现了分化。从长远发展观点看活动课程,我们完全可以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重新编制为一种课程。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活动”成为各科教学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克服现行课程计划中“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将活动课程置于既不属于必修,又不属于选修,可以不予理睬的尴尬境地。

五、综合课程问题

有的代表认为,过去对综合课的认识不够全面,似乎编制了综合课就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使学生具备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成为通识人才。似乎分科课程都不具备这些功能和价值。事实上,分科课程编制得好也同样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看待综合课程,稳步地构建综合课程,不能一哄而上,把分科课程的部分内容拼凑起来,形成貌合神离的“大拼盘”。代表普遍认为我国中学生负担过重。减轻负担的关键是从语、数、外三大工具学科入手。各学科课程改革包括综合课程的建立都必须注重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代表们还认为,综合课程在综合范围上有不同等级之分,如相关(关照)综合、文科或理科内部的综合、打破文理界限的综合等,可以从最简单的相关综合起步,鼓励第一线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建立所教科目与其他科目的联系。

六、农村中学课程教材改革问题

来自农村中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改革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共同特点:1.在执行国家统一课程计划的同时,增设了贴近农村生活的地方课;2.在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同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教育;3.活动课、综合课、选修课的开设受到普遍重视;4.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升学是出路,留下也有前途。还有的代表介绍了农村语文课程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经验。他们拓展了课程设计的视野,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等方式收集作文素材,把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引入课程教材体系中,这些做法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好评。

七、对高中新课程方案、新大纲、新教材试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新课程方案所体现出来的减轻学生负担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新大纲、新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多样化、层次性、灵活性,注重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等特征,得到了代表们的充分肯定。但是,通过试教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力求在全国推广新教材之前加以修订。例如,人文科目难度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记忆方面的负担,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未见明显加强。在数、理、化教材中,有时会遇到本来已删掉的知识内容,在书后复习题中又出现了需要用该知识才可解答出来的问题,使得教师不得不把删掉的内容重新加进来讲给学生。此外,就课程方案总体而言,“技术”课程仍没有一席之地,这也是一大缺憾。“技术”课程已是欧美许多国家和日本中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这种国际趋势我们不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八、综合类型高中课程方案建构问题

代表们认为,我国综合类型高中目前数量较少,应鼓励发展。把现存的这类中学办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在这类学校中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是关键。 代表们交流的课程设置“2+1”模式,“2.5+0.5”模式,“高一基础必修,高二分类培养, 高三最后定向”模式等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次会议还研讨了课程编制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素质、教师培养课程与制度改革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编制与实施问题,以及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等问题。

标签:;  ;  ;  ;  

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述评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