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梅戏曲艺术青春永续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综述_艺术论文

让黄梅戏曲艺术青春永续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综述_艺术论文

让黄梅戏艺术青春常驻——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梅戏论文,艺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青春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月和风吹拂的季节,江淮大地又一次兴起了黄梅戏热潮。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剧协和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于1995年5月5日至8日在皖隆重召开。北京、上海、湖北及安徽的有关领导、专家和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五十余人参加了这次戏曲艺术的盛会。会议分三个阶段在合肥、安庆、黄山市黄山区举行,观摩了三台黄梅戏节目,参观了安庆黄梅戏学校,着重进行黄梅戏艺术的理论研讨,总结黄梅戏的历史经验,剖析黄梅戏的现状,并预测了黄梅戏未来的走势。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俊西、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何孝充、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安葵、《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剧本》杂志副主编周明、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王郑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和安徽的黄梅戏艺术的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蓝天、王汝贵、张光亚、陆洪非、程功恩、王冠亚、徐洪渠、马兰等在会议上作了发言。会议共收到论文15篇。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杜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培新、省文化厅厅长陈发仁等有关负责同志到会,方兆祥同志就黄梅戏艺术的新繁荣发表了重要意见。

现将这次会议上的主要意见综述如下:

一、黄梅戏的现状、地位和影响

与会同志普遍认为,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的大家庭中,黄梅戏可喻为一匹后来居上的黑马。黄梅戏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建国后发展迅速。以《天仙配》为代表的剧目,以严凤英、王少航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演员,使黄梅戏由草台班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造成了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的一度辉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剧目,以马兰、黄新德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九十年代创造了“梅开二度”的辉煌,并通过出访演出,使黄梅戏在香港、台湾、东南亚产生了轰动效应。同时,黄梅戏与现代传播媒介成功结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等家喻户晓,近年来黄梅戏电视剧获得了金鹰奖十连冠,使黄梅戏成为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最多的戏曲剧种之一。MTV、卡拉OK等艺术形式中,黄梅戏也成功渗入。总而言之,黄梅戏这一年轻的剧种,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调演时尚榜上无名,如今却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最有生命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国内外拥有广大的观众。

二、黄梅戏的特点、优势与局限

与会同志指出,黄梅戏历史很短,来自民间,通俗易懂。它在内容上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审美情趣紧相依傍。在形式上具有吴楚文化、通俗文化和青春文化的基质。它淳朴而美丽,柔美而热情。它没有严格固定的格式,传统的因袭比较少。由于这些特点,使黄梅戏具有了自身发展的条件和优势:一是它贴近现实生活,与普通群众的脉搏息息相通,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思相共鸣;二是它好听好看,雅俗共赏,能激起各阶层人的欣赏激情;三是它没有繁琐的程式,易懂易学,便于广泛流传;四是它没有传统的负担和限制,便于吸收其他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在改革中求得发展;五是它便于与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结合,能以新的形式生存发展于当代社会。

与会同志同时指出,黄梅戏的优势背后也存在着局限性的阴影。由于历史很短,它的文化积淀不够丰厚,表现手段也比较单调。轻快有余、厚重不足;清纯有余、丰富不足。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深刻人生哲理时,常常缺乏手段,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充分肯定黄梅戏优势时不能讳言它的局限性,而应当找准艺术定位,扬长而避短。

三、黄梅戏的改革、发展和前景

会议认为,黄梅戏艺术的前景喜忧并存。

一方面,黄梅戏艺术已经具有广泛的影响,有众多的剧团。有培养后继人才的学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优秀的演员队伍和剧目、音乐创作队伍,为“梅开三度”创造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导演力量薄弱,剧本创作队伍虽有一定实力但缺乏大手笔,灯光布景、服装设计的力量更为薄弱,成为黄梅戏生产的限制因素。更为严峻的是,黄梅戏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面临电视等新型传媒和卡拉OK等通俗娱乐样式的强烈冲击,舞台剧票房下降,流传区域萎缩,剧团生存困难。

面临整个戏曲的困境,黄梅戏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在近年内创造“三度辉煌”,并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基础,只能在改革中寻找出路。

首先是观念要变革。不能以“大一统”的观念,期望黄梅戏取代京剧而成为国剧,而应做到“不争座次争观众”,“不争地位争天下”。充分优化黄梅戏个性,吸纳各剧种的长处而丰富、强化黄梅戏的优势,并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走入千家万户。黄梅戏的艺术生产不能奢望一个戏红遍天下的奇迹,应考虑艺术生产的多元化结构。既要保留、整理、完善传统的优秀剧目,作为艺术成果存留和展示;又要放手进行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生产,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要集中一定力量,进行高品位的艺术精品的生产。

其次是黄梅戏艺术本身要改革出新。要充分利用黄梅戏改革余地大、可塑性强的优势,借鉴其他剧种、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乃至借鉴现代流行艺术的“包装”手段,使黄梅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生活节奏。同时,更要注意在内容上把握时代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寻找能在观众心中激起碰撞的东西。艺术生产要做到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并举,特别要重视现代戏的创作。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题材,都要以现代的意识观照,以期引起广泛共鸣。

再次是黄梅戏管理经营体制要改革。剧团不能象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要适应市场机制,可以将经纪人引入黄梅戏演出体制,使其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在多数剧团能适应演出市场需求而生存发展时,政府就有可能集中人力财力扶植精品。

这次会议讨论热烈,思考深入,成果丰富。既有艺术实践问题的研究,又有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对黄梅戏的长远发展进行了展望,这对黄梅戏艺术的即将到来的新的繁荣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无疑是黄梅戏艺术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同时,它还通过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深刻剖析,对其他戏曲艺术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让黄梅戏曲艺术青春永续全国黄梅戏艺术研讨会综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