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_文本分析论文

评点式阅读:迈向阅读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最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的痼疾是“阅读依赖症”——学生依赖教师,教师依赖教参。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似乎就无法阅读,而教师一旦离开了教参似乎就无法教。而评点式阅读恰似一剂良药,能对症下药,根治这一痼疾,走出“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

一、走入评点式阅读的殿堂

评点,是中国文人传统的阅读和鉴赏方式之一,并且形成了丰厚的阅读经验和理论。前人的这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对作品或圈划或评点,首先强调的是过程与体验,“意随文生”,评点是读者根据文本随感而发的,是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强调以读者为主体,解读权在读者,而不在作品与作者,作品与作者是客体,是被解读的;最后,评点的过程是自主探究,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编者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读者与自己心灵的一种对话,是“我注六经”,又是“六经注我”。

学生在阅读中的圈划、评点,其实就是积极主动地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搜集、处理信息,阐发他对文本世界的认知和审美体验,他所作的一切不是按文章的“预设”来实施的,是根据个人的知识、经验、爱好、需要而进行的,是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根据评点式阅读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编写安排,我和学生一起走入了“评点式阅读”的殿堂。我们把这一专题的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中的5篇课文分作“四步走”,循序渐进(如下图)。

二、翱翔在个性化阅读的蓝天

完成了“评点式阅读教学模式一”的构建后,全体学生都已熟悉、掌握了评点式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熟练运用它来解读评点作品。我们的实践、探究也在深入进行,经过反复“模课”,优化过程,探索总结,形成了“评点式阅读教学模式二”。这是在“评点式阅读教学模式一”完成“四步走”教学任务后而施行的常规课堂教学范式(如下图)。

这一模式的精髓是学生自主地、个性化地解读评点文本,平等沟通,相互交流。文本的解读权不在教师,不在作品,不在作者,也不在编者,而在学生。

下面试以我执教《读沧海》为例,加以说明。

1.教师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语文读本》必修一中的一篇散文诗——刘再复先生写的《读沧海》。(板书标题、作者)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板书)刘再复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是一位大智者,今天他将引领我们一起去“读”沧海,你是怎样解读沧海的?你是怎样理解作品的?你是怎样评判作者的?请你作点评。

点评的形式和方法同学们自己再回顾一下。下面就开始,时间是18 分钟。如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举手。

(说明:教师的导入十分简洁,目的在于巧设对话情境,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发起者与组织者。)

2.阅读评点

学生开始埋头阅览文章,不时动一下手中的笔圈划、点评。教师巡视,与举手的学生作一些简单交流。

(说明: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是对话的组织者,也是对话的促进者。)

3.小组交流

师:好,时间到了。大家都对作品作了点评,但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只得暂时搁下。下面我们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的点评,汇总一下组内比较精彩的点评,并选派一个代表发言。给大家6 分钟左右时间。

小组讨论热烈,教师继续巡视,或倾听发言,或作提示,或参与讨论。

(说明:学生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教师是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

4.全班交流

师:讨论交流,是情感的交融,是智慧的碰撞,更是思想的交锋。下面我们有请各组选派的代表向大家交流汇报,由于时间关系,每位代表要挑选最精彩的点评与大家交流,时间不能超过2 分钟。

生1:我先评标题。古有曹孟德观沧海,今有刘再复读沧海。沧海茫茫兮,望之无边,读之无尽。

其次评第三段。在作者眼中,沧海犹如一部珍贵的经典书籍,美妙的音乐,神奇的海景,扣人心弦的戏剧,喻意深刻的神话,意境隽永的山水画都包容在这深邃的海洋中。海蕴涵的知识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描绘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评第八段的内容。十亿年,多么久啊,这十亿年中,发生了多少事多少变迁,又有谁能完全明白。十亿年对我们来说太长太长了,这十亿年可以创造多少个我,又可以使多少个我走向消亡……而原始海洋却花了整整十亿年积成大海。这当中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又有谁能懂?

(学生鼓掌)

师:很精彩。但第三个评点太诗意太含蓄了,能否明白地告诉我们你要表达的意思?

生1:我的意思是大海太伟大了,而人生太渺小了;大海太久远了,而人生太短暂了。

师:哦,诗意,哲理,人生!谢谢!有请下一位。

(说明:这里只选了一组学生的评点对话与交流,但已足以反映其对话的个性化与精彩性;教师是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评判者、促进者。)

5.教师小结

我们对《读沧海》的解读、评点、讨论和交流,收获的不仅是认知方面的提高和能力方面的提升,还有情感方面的熏陶,甚至是思想认识和哲理感悟的加深。沧海无边,蕴涵深刻,我们永远无法将其读完,而经典著作对人生的滋养犹如沧海一般,我希望我们今天对《读沧海》的评点仅仅是对经典名著解读的开始。

(说明:每堂课的小结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这里的小结目的是引出新的对话,把学生引向对新的作品的解读评点,目光遥远。)

三、迈上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最优化之途

评点式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迈上了阅读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评点式阅读教学呈现出鲜明的课堂特点:其一,课堂教学全面开放,没有预设,没有框架,学生具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其二,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方向是多向的,或文章主题、或章法结构、或表现手法、或内容、或语言、或行文思路、或情感表达等;其三,评点方式多样,或质疑,或提示,或赞叹,或比较,或概括,或联想阐发,或分析评论等等;其四,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陷阱”之忧,只要“意随文生”,只要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没有错对的评判,只有合乎情理的要求。

实施评点式阅读教学后,我们最欣喜的是看到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改变了。许多原本对阅读没有兴趣的学生渐渐有了兴趣,他们的兴趣有的是产生于对评点式阅读感到“新奇”中,有的是产生于对文本的有趣解读中,有的是产生于与同伴有趣的交流或争锋中,有的是产生于教师对他的鼓励和肯定中。有时刚下课学生就追着问:“老师明天上什么内容,是否还有评点?”

我们还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逐渐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有的学生曾作过统计,一学期就作了上万言的语文阅读评点。他们对学习内容圈点、分析、归纳的文字化的习惯已经惠及其他学科,连理科老师都咧嘴笑了。我问学生为什么,他们则说“习惯了”。

令我们惊喜的还有评点式阅读教学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滋长出来的学生的批判精神。如他们批评柯灵的《乡土情节》引用古诗文和典故太多,不适合编选入高一的教材,还批评文中有的描述语言太啰嗦,如果他们的作文也这样写老师又会怎么判。他们批评翁乃群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的文化冲撞的结果是双方的交流和融合而“全盘西化”是虚幻的观点,认为这是片面的,还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或另一方被消灭的(如楼兰文明和玛雅文化的烟消云散)。敢于批判,这不仅需要智慧,需要思想,还需要勇气,需要环境氛围。

但是,评点式阅读还存在这样一些缺陷。第一,有些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在文本的整体感知上下点工夫,多点指导,或许这个缺陷是可以避免的。第二,个性差异比较大,有的同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与积极主动的同学相比课堂效益就差距较大。第三,有些学生有时会误解或曲解文本——“误读”,如果我们在文章的背景介绍和相关问题阐释时加以重视,或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对话沟通中加以关注,也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标签:;  ;  ;  ;  

批判性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