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一、赏析中国传统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陈义芝[1](2021)在《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乐府诗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中乐府诗的选篇类型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乐府诗教学混同于一般古诗词教学,忽略了两种类型乐府诗文体特点的教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两种类型乐府诗选篇的文体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乐府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诗歌文体角度、诗歌辨体角度、文体创作角度全面展开对乐府诗的教学研究。本篇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概述乐府诗以及乐府诗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首先指出乐府诗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乐府的分类问题,为下文分析乐府诗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从乐府的选篇数量、选篇题材内容以及选篇助读系统对乐府诗的选篇进行概述,强调乐府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二章对当前语文乐府诗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贵州省内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出当前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乐府诗教学中立足于文体特点教学的重要性。第三章研究乐府民歌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乐府民歌选篇的叙事特点、音乐特点以及语言特点等;然后针对乐府民歌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四章研究文人乐府诗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文人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句式特点以及抒情特点等;然后根据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五章探讨乐府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从乐府诗与其他诗歌的辨体教学、乐府诗的分类问题、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乐府诗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等问题出发,使乐府诗教学更加规范与严谨。

庞晓梦[2](2021)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山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地大物博,它蕴藏着大量丰富的非遗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正所谓“山东民歌出临沂,临沂民歌出苍山”,在临沂市苍山县这一个地区,孕育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2013年,苍山民歌《绣荷包》就被列入了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苍山,又名“兰陵”。苍山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创作来自于民间,同时又扎根于民间,带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一大艺术瑰宝。本文以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这一地区的民歌为研究对象,从苍山民歌整体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等因素进行首要的研究与探讨。之后对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以及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力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保护的角度与视野下,以发扬我国本民族非遗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为目标,对苍山民歌进行音乐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的开展,结合了本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和音乐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笔者希望借此次的考察研究,能对传统民间歌曲——苍山民歌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让这种生存在偏远地区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从而一直绵延传承、发展下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阐述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从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介绍,以清楚地刻画出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基本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第二章,是对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的研究,文章从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这两个章节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出苍山地区这两首同名异曲的《绣荷包》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第三章,是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根据笔者的采访调查,得知在苍山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除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绣荷包》和同名异曲的《绣荷包》之外,还有其它四首同样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受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歌曲作品。它们分别是:《大踏青》、《纺棉花》、《歌唱大生产》和《拾子歌》等。笔者通过对赵桂秋和秦守印这两位代表性艺人的采访,以及欣赏观看他们的演唱表演来对这四首具有代表特色的苍山民歌作品进行历史和现状、传承人采访和艺术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第四章,是对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传承传播研究的考察。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个重点章节,文章从传承人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社会传承和新媒体传播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最终描述出当前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现状和传播情况。第五章,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文章的最后一个重点章节。这个部分,是依据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所引发出的笔者的一些个人思考。阐明了苍山民歌虽然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撑下,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它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面对这个冲击,笔者制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希望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实施,让苍山民歌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下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结语,最后归纳与总结全文,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不足之处。

岑霞[3](2021)在《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民歌作为蒙古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为蒙古族历史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本文以蒙古民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与田野调查的方式相结合,对国内汉文版的蒙古民歌集、专着及学位论文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纵观汉文版蒙古民歌相关研究成果,蒙古民歌集成在众多学者的积极倡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此同时,汉文版蒙古民歌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日趋成熟。本论文以问题意识为前提,力求探索汉文版蒙古民歌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论文主要由绪论(包括选题缘起、选题目的及意义、选题方法等)及其之外的三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主要对蒙古民歌集成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阐释。通过历时性地对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蒙古民歌集进行梳理,对蒙古民歌集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蒙古民歌集紧随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蒙古民歌多反映政治革命方面的内容,受时代、技术等条件的局限,其民歌的艺术性未能得到更好的呈现,搜集与整理工作也未能全面性的开展。21世纪,在党和广大学者的积极倡导下,蒙古民歌集的搜集整理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纵观其成果,由于蒙古人民在各地区居住的不集中、时代的久远等导致一手资料的遗失,许多着名的、年迈的民间歌手的去世等问题也使蒙古民歌集的搜集整理工作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蒙古民歌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分别对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蒙古民歌相关理论着书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理论着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有关蒙古民歌的研究在前期取得的成果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民歌的研究逐渐步入轨道,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不仅突破前期仅仅关于蒙古民歌音乐史、音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出现了关于蒙古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蒙古民歌审美内涵等更为细化的研究。第三章对蒙古民歌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探讨,分别对蒙古民歌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进行梳理、探析。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从民俗角度和文学角度进行阐释;蒙古民歌硕士论文方面的研究,则主要从音乐形态角度和美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蒙古民歌学位论文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的相关成果虽然较硕士论文成果来讲较少,但也为审视蒙古民歌全貌提供了借鉴。

章燕[4](2020)在《鲁南民歌在中职音乐鉴赏课中的传承研究 ——以枣庄经济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鲁南地区产生了号子、小调、花鼓等丰富多彩的民歌体裁。独具特色的鲁南民歌,是中国民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亮丽一笔,勾勒出鲁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研究鲁南民歌的传承,对于继续完善我国音乐形式,促进民歌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鲁南民歌的基本面貌进行概述,然后以枣庄经济学校为例对鲁南民歌在中职鉴赏课中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按照“走近鲁南民歌”——“学唱鲁南民歌”——“演绎鲁南民歌”的思路开展教学实践,并提供详细的教学案例。论文总结了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鲁南民歌在枣庄经济学校音乐鉴赏课上传承进行深入反思。

宋敏[5](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莫志洲[6](2020)在《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坡壮族民歌,其内丰富文化内涵是重要教育资源。为加强对那坡地区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探讨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写作: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核心概念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论述那坡壮族民歌文化与其教育价值。第三部分对那坡壮族民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进行分析,论述该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对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进行探究。第四部分论述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是对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目标、基本对策和现实路径的探讨分析。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那坡壮族民歌文化内涵能运用于教育实践当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张承志[7](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盛玉仙[8](2020)在《初中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俗资源是多元而丰富的,它们是用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俗教育的重要元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八年级下册安排了“民俗”为主题的单元,民俗教育因此受到语文教师普遍的重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同样在八年级下册安排了民俗主题单元,但选篇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其他选文和编辑方式的变化,教科书中实际呈现的民俗教育资源就与2001版有明显区别。而这些变动的产生必然会对初中语文的民俗教育带来一些变化。研究围绕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民俗教育资源的变动来展开。部编本中的民俗教育资源相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变化反映出部编本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哪些转变?一线语文教师对这种变化会如何理解?由此,初中语文的民俗教育应有怎样的转变?现实教学中是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初中语文民俗教育应如何更好地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围绕这些问题,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探究。先是查阅相关文献,将这些文献分类梳理、评述。发现部编本中的民俗资源选编,民俗教育内涵转变,民俗教育价值取向、内容选择、方式方法以及民俗教育案例研究这几个方面仍有可以探究的空间。明确方向之后,对部编本与2001年版教材中民俗教育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与统计,对比分析了两版教材选文及编辑方式的不同。发现部编本相较2001版的民俗,选文数量和比率有所减少,有注重选文的更新;编辑方式中单独组元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中的、以及仅在文本中出现的民俗教育资源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后结合教材细节对比分析了教材中民俗资源变动之处,发现部编本中的民俗教育侧重已由2001版的重视人文情感教育、对消亡民俗的保护转变成更加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些变化是需要教师跟随教材的脚步,在教学实践中做相应调整的。但案例分析发现存在部编本倡导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的部分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体现;部分民俗教育内容选择不符合价值取向、或没有进行课外延伸;部分民俗教育方式运用不当的情况。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反应的问题,从初中语文民俗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和方式方法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严丽花[9](2020)在《小学民歌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民歌是了解、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内四所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首先,绪论部分由本文研究的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组成。其次,正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小学民歌教学的理论部分,对小学民歌教学的相关概念及意义进行论述,然后梳理了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歌曲目。第二部分是对小学民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通过第二部分的调查结果找出小学民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是针对小学民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将教师、学生、教材和校园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展开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结语部分将本文的内容进行梳理、概况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一些建议性的思考。

梅世昌[10](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二、赏析中国传统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赏析中国传统民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乐府诗及选篇概述
    第一节 乐府诗概述
    第二节 乐府诗在教材中的选篇概述
第二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乐府诗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二节 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乐府民歌教学
    第一节 乐府民歌的文本特点
    第二节 乐府民歌教学
第四章 文人乐府诗教学
    第一节 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
    第二节 文人乐府诗教学
第五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注意事项
    第一节 注意乐府诗的辨体教学
    第二节 注意乐府诗南北地域风格差异
    第三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生问卷)
    附录二: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中生问卷)
    附录三: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2)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苍山民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文化背景
    第二节 历史发展演变
        一、春秋战国
        二、隋唐和宋代
        三、清朝时期
        四、新中国成立
    第三节 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
        一、主要类型
        二、艺术特色
    第四节 价值和功能
        一、审美价值
        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价值
        三、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生存功能
第二章 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演变
        二、流传与现状
        三、传承人采访
        四、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和现状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章 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
    第一节 《大踏青》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纺棉花》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节 《歌唱大生产》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节 《拾子歌》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
    第一节 传承人传承
        一、谭清元
        二、赵桂秋
        三、秦守印
    第二节 学校教育传承
        一、苍山县实验小学
        二、苍山县兰陵镇第二中学
        三、临沂大学
    第三节 社会传承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
        一、大众传媒
        二、音乐比赛活动
        三、互联网传播
第五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
        一、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
        二、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及时
        三、文化内涵挖掘尚浅
        四、传承人员老龄化和断层化现象严重
    第二节 苍山民歌的发展措施建议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强民歌生存环境的保护
        三、加强传承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保护
        四、与其他姊妹艺术共存发展
        五、发展民俗旅游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及致谢

(3)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蒙古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20 世纪下半叶蒙古民歌集
        一、1949 年—1966 年的蒙古民歌集
        二、1976 年—20 世纪末的蒙古民歌集
    第二节 21 世纪初蒙古民歌集
        一、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蒙古民歌集
        二、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蒙古民歌集
第二章 蒙古民歌专着研究
    第一节 20 世纪下半叶蒙古民歌专着研究
    第二节 21 世纪初蒙古民专着研究
        一、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蒙古民歌专着
        二、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蒙古民歌专着
第三章 蒙古民歌学位论文研究
    第一节 蒙古民歌博士论文研究
        一、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蒙古民歌博士论文
        二、从文学角度研究蒙古民歌博士论文
    第二节 蒙古民歌硕士论文研究
        一、音乐形态学视野下的蒙古民歌研究
        二、美学视野下的蒙古民歌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民歌集成类
    二、专着类
    三、学位论文类
附录
    一、成果索引
        (一)民歌集索引
        (二)专着索引
        (三)博士论文索引
        (四)硕士论文索引
    二、田野采风
    三、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科研项目
        (二)发表论文
        (三)参加学术会议
        (四)获奖
致谢

(4)鲁南民歌在中职音乐鉴赏课中的传承研究 ——以枣庄经济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鲁南民歌概况
    第一节 鲁南地区地理环境和音乐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音乐文化
    第二节 鲁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种类
        一、小调
        二、鲁南五大调
        三、鲁南花鼓
        四、日照吆牛山歌
    第三节 鲁南民歌传承现状
第二章 鲁南民歌在枣庄经济学校音乐鉴赏课中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调查设计
        一、设计对象与目的
        二、设计思路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对学校负责人的访谈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教材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鲁南民歌在枣庄经济学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理念
        一、学生是传承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是传承的主要载体
        三、民歌鉴赏是传承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教学实践过程
        一、教学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案例
    第三节 教学实践总结
        一、教学效果
        二、反馈与反思
第四章 枣庄经济学校鲁南民歌进课堂教学传承反思
    第一节 学校与教材角度
        一、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民歌进课堂
        二、创编校本教材整合地区资源
    第二节 教师学生与传承方式角度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民歌利用率
        二、突显学生主体参与民歌课堂
        三、借助科技方式立体全面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枣庄经济学校教务处主任访谈录大纲
附录2 关于对在音乐鉴赏课上进行鲁南民歌传承教育实验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对在音乐鉴赏课上进行鲁南民歌传承教育实验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4 关于在音乐鉴赏课上进行鲁南民歌传承教育实验教学结果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5 关于在音乐鉴赏课上进行鲁南民歌传承教育实验教学结果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6 曲谱
致谢

(5)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结语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第一节 历时比较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第二节 共时比较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第三节 类型阐释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二、文化建构
        三、“个案”的“深描”
    结语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一、中央音乐学院
        二、中国音乐学院
        三、上海音乐学院
        四、广西艺术学院
        五、南京艺术学院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结语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结语
结语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与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概述
    第一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生存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习俗
        三、语言文字
        四、社会发展
    第二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
        一、那坡壮族民歌
        二、那坡壮族民歌传播与发展
        三、那坡壮族民歌的特点
    第三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
        二、丰富人们知识内涵
        三、增强人们道德观念
第二章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联系
        一、那坡壮族民歌文化职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一致性
        二、民歌是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三、“歌圩”是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
    第二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规范调控功能
        二、教育教化功能
        三、激励塑造功能
        四、调节抒表功能
    第三节 发挥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为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二、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三、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豪感和民众文化自信
        四、为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提供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第三章 发挥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教育实践性尚弱
        一、学校教育制度过于呆板
        二、学校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
        三、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认同感不高
    第二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受众群体相对较窄
        一、社会变迁给壮族民歌带来的冲击
        二、那坡壮族民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破坏
    第三节 歌师传承面临困境
        一、断代现象严重
        二、娱乐活动多元化
    第四节 那坡地区人民对民歌文化的自觉传承性不强
第四章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
    第一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发展目标
        一、充分发挥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
    第二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基本策略
        一、寓民歌文化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
        二、寓民歌文化认同于行为规范之中
        三、寓民歌文化传承于家庭之教育中
    第三节 那坡壮族民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的现实路径
        一、加快融入校园教育
        二、构建新媒体传播途径
        三、加强民歌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合
        四、充分发挥歌圩的载体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那坡壮族民歌歌谣
附录二 :民间歌谣
致谢

(7)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初中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民俗教育的相关研究
    2.1 有关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资源选编的研究
    2.2 有关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研究
3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俗教育资源及其选编方式
    3.1 2001年前各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俗教育资源
    3.2 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俗教育资源
    3.3 2017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俗教育资源
    3.4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民俗教育资源选编方式的变化
4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资源的内涵转变与教师理解
    4.1 部编本中民俗教育资源的内涵转变
    4.2 教师对部编本民俗教育资源内涵的正确理解
    4.3 基于部编本的民俗教育侧重点
5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中的民俗教育分析
    5.1 案例反映的民俗教育价值取向偏差
    5.2 案例反映的民俗教育内容选择不当
    5.3 案例反映的民俗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不当
6 改善初中语文民俗教育的建议
    6.1 对初中语文民俗教育价值取向的建议
    6.2 对初中语文民俗教育内容选择的建议
    6.3 对初中语文民俗教育方式方法的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资源详表
    附录2 课例原文1
    附录3 课例原文2
    附录4 课例原文3
    附录5 课例原文4
    附录6 课例原文5
    附录7 课例原文6
参考文献

(9)小学民歌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1.民歌研究综述
        2.小学民歌教学研究综述
        3.学校民歌传承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一、小学民歌教学相关概述
    (一)民歌概述
        1.民歌的概念
        2.民歌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民歌教学概述
        1.小学民歌教学的概念
        2.小学民歌教学的价值
    (三)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歌内容统计
二、小学民歌教学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及样本的选取
        2.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问卷回收统计
    (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层面
        2.教师层面
        3.教材层面
        4.校园层面
三、小学民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小学民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接受民歌意愿较差
        2.学生对民歌认知具有局限性
        3.教师民歌教学途径单一
        4.校园民歌文化氛围不足
    (二)小学民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对中国民歌的漠视
        2.教师的民歌教学能力影响学生对民歌的认知体验
        3.教材中民歌内容不充分
        4.学校对民歌音乐文化不够重视
四、小学民歌教学对策研究
    (一)明确小学民歌教学目标
        1.民歌教学的美育目标
        2.民歌教学的情感目标
        3.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目标
    (二)丰富小学民歌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
        1.丰富小学民歌教学方法
        2.小学民歌教学实践应用案例
    (三)加强民歌教学师资培训
        1.重视民歌理论知识的学习
        2.强化民歌教学能力的训练
        3.树立民歌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民歌文化氛围
        1.丰富校园民歌活动
        2.改善校园民歌物质环境
        3.开创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赏析中国传统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D]. 陈义芝.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庞晓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蒙古民歌学术史整理与研究 ——以汉文版的民歌集、专着、学位论文为例[D]. 岑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4]鲁南民歌在中职音乐鉴赏课中的传承研究 ——以枣庄经济学校为例[D]. 章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5]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莫志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8]初中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民俗教育研究[D]. 盛玉仙.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学民歌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沈阳市四所小学为例[D]. 严丽花. 渤海大学, 2020(05)
  • [10]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