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电源结构不断调整,火电优化水平提高,水电开发力度加大,电网建设不断加强,电力环保成绩显著,电力装备技术不断提高,多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电力需求更加旺盛,发展潜力巨大,电力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电力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的新产品,降低设备的功耗,加快研究更高一级的电压输电技术,推广柔性输电技术,加快电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形成可靠的配电网络。
关键词: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力系统现状
(一)电源结构不断调整
我国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主旨是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优先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而对煤电则立足优化结构、节约资源、重视环保、提高技术经济水平。
面对我国的严峻能源形式,“节能减排”侧重于“节流”,而对于新能源的鼓励则侧重于“开源”。到2020年,我国小水电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500万千瓦,年代替8000万吨的煤标准;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可达到4000万千瓦,年代替3000万吨煤标准;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年代替2800万吨煤标准;生物油开发可达到年产2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2.7亿平方米,年代替10000多万吨标准煤。专家表示,如能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国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将达到3亿吨煤标准,约占届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0%。节能发电调度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格局;大机组比例高、资源利用率高、煤耗低的“三高一低”企业,将具更长期的竞争优势。风电短期内业绩释放不明显,但是我们看好其长期增长潜力及速度。
(二)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
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西电东送重点在于输送水电电能。按照经济性原则,适度建设燃煤电站,实施西电东送。至今,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更加频繁,呈现出多样化的良好的局面。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缺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条件限制发展
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匀。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因此,一方面要加快西部和西南部水电基础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减轻对煤炭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核电开发力度,以减少对煤炭和环境的压力;同时,加速新能源开发,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加快天然气等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机组的发展步伐,尽可能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再有就是电力供应要放眼全球,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当然,在加强电力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电力的技术改造;要重视节电、节水、节地,要加强环保。
(二)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等。水力发电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资源,而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华北和西北属严重缺水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以我国的发展阶段分析,未来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资源、人与自然之间冲突极为激烈的时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国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无法支撑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尚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若按近几年的用电增速计算,2020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11万亿千瓦时,相应发电机组24亿千瓦,发电用煤将超过50亿吨,是目前的6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中长期被GDP数字大幅上升掩盖的不足正逐渐显现,直接给经济运行带来隐忧。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根本性转变,以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电力系统问题解决措施及现实意义
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智能电网是必要的,而且是具有局部分布式智能、安全、高效及升级可控的现有电网的升级。所以,我们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国国情、满足国家需求、依靠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形成标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实施推广应用,加快智能电网产业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形成,突破大规模间歇式新
能源电源并网与储能、智能配用电、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智能装备等智能电网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产业链,基本建成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推动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一)推动智能小区、智能城市的发展
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推动智能小区、智能城市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①让生活更经济。智能电网可以促进电力用户角色转变,使其兼有用电和售电两重属性能够帮助用户合理选择用电方式,节约用能,有效降低电能费用的支出。②让生活更低碳。智能电网可以接入小型家庭风力发电和屋顶光伏发电等装置,从而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城市污染。③让生活更便捷。家庭智能用电系统既可以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的实时控制和远程控制还能够通过智能电能表实现自动抄表和自动转账交费等功能。
(二)为智能化电离和信息家电建立创新的技术环境
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为智能化电离和信息家电建立创新的技术环境。发展智能电网,电力线数字化通信将不可避免。按照目前技术,电网可以达到带宽的通信速度,而大多数电话线的通信速度仅为,远不及电力线目前的水准,除非另外开通光纤系统,而未来电力线的潜力还会进一步发挥。如果将电力线作为区域信息交换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电话、数字电视,都可以借助这一通道,进行几乎无成本的信息普及。
(三)让电能供应更精确
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建设,精确供应电能通过感应、探测、遥控等信息技术,对需求进行即时跟踪,并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控制,让电能供应更精确,从而减少碳排放。主要表现在①引导用户合理安排用电时段,做到移峰填谷②促进特高压、柔性输电、经济调度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③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机组大规模入网,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电源整合利用各系统的后备概念,从而相互提供安全保障。④智能电网应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以及储能技术,完善清洁能源发电并网的技术标准,提高了清洁能源接纳能力。⑤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与协调控制,使电网与用户有效互动,推广智能用电技术,提高用电效率。
四、总结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电力,就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是建立在电器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电力工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工业生产只有电气化以后,才能大大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现代化的人类生活也离不开电,只有电器化以后,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电力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化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09).
[2]王庆红,智能电网研究综述[J].广西电力,2009,(06).
论文作者:李延山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我国论文; 电力论文; 技术论文; 能源论文; 资源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