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政策探讨_教育方针论文

疏浚政策探讨_教育方针论文

疏导方针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疏导方针是我党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具体工作方针,行之有效的开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谈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对疏导方针的界定

对疏导方针,较为流行的解释是“所谓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所谓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笔者对这种解释有些不同看法。首先,疏导本是一个专业用语,原意为开通被堵塞的水流而使之畅通,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引申义,是“消除顾虑,解开疙瘩,畅所欲言,沟通思想”。“广开言路”是疏通工作的一个方面,它必须以消除教育对象思想顾虑为基础,立足于解开教育对象思想疙瘩这一关键环节,才会呈现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的局面,从而达到沟通思想、“集思广益”的目的。可见,将疏导方针中“疏”笼统地解释为“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是不完全的,是缺乏“疏”这个基础的,至少是对“疏”失之具体,而这在疏导方针中又是极为重要的。不懂得如何“疏”、“疏”什么,又怎样使“言路”“广开”呢?又怎样“疏”得“通”呢?何况人们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元的、有层次的,并不能简单的划分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后进教育成先进,使错误“立杆见影”地得以纠正,而“到”正确的方向上的。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能动性,才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教育效果的渐近性。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且没有侧重;正确的“方面”是可以有多个的,且还是有所侧重的。因此,用“引导到正确的方面,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来表述,比原来的表述更准确,更具体些,也更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特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疏导方针的解释应为:疏通,就是消除顾虑,解开疙瘩、广开言路,彼此沟通、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在沟通思想的基础上,开导、教导、引导教育对象,使其思想转变到正确的方面,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疏通与引导的相互关系

要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疏导方针,除正确认识和理解疏导方针理论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疏通与引导的关系,克服片面性。

目前,在贯彻执行疏导方针过程中,由于对疏与导关系认识上的不足,存在着“疏得不够”,“导得不利”等偏向。所谓“疏得不够”是指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还不能完全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教育者就不可能对教育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教育对象不可能,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思想暴露给教育者,故不能真正做到相互沟通。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疏就无从下手,当然也就疏不到点子上了。“导得不利”是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不明朗,对错误的思想、认识,对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不敢进行批评和强有力的抵制,而是听之任之,明哲保身,这就导致了工作中只能以规劝代“疏通”,以迁就代“引导”,而不能真正做到引导。这些倾向,都背离或割裂了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是不符合疏导方针的,是必须要加以克服的。

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为导,导须疏,疏中有导,导中有疏。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是引导的前提,没有疏通,人们的思想就无法彻底敞开,也就无法正确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继续。不引导,只疏通,各种不正确的东西就会放任自流,甚至泛滥成灾,致使疏通的良好开端还会重新阻塞。不疏通,只引导,就会产生脱离实际的偏向,成为盲目空洞的说教。离开疏通讲引导,是盲目的引导;离开引导讲疏通,疏通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疏通和引导当作彼此独立、相互孤立的两种方式;也不能把二者当作前后相随的两个简单连接的环节。

疏通和引导既各有其用,又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疏通是疏导方针的基础,是贯彻疏导方针过程中的途径和手段;引导是疏导方针的中心,是贯彻疏导方针过程中的着力点。在工作实践中,应努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要重视疏通,又不能满足于疏通,更重要的是注意及时地引导。着手于疏,着力于导,才能真正发挥疏导方针的最大效力。

三、疏通引导应与必要的“堵塞”相配合

这里所说的“堵塞”,并非是指压制、堵塞群众的言路,而是指在贯彻疏导方针过程中应敢于坚持原则,态度明朗,理直气壮地对错误的思想认识,对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和倾向作坚决的抵制和严肃的批评。1989年发生的动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一段时间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有力的对一些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抵制和批判,以致泛滥成灾。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应重犯类似的错误。事实使我们认识到:不能有效地批评错误的东西,就不能很好的发扬正确的东西。只有通过对错误的批评,让教育对象明确什么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有何危害,才能使其在正确与错误的比较中,发扬正确、积极的东西,克服错误、消极的因素,提高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治水须疏通河道,堵塞缺口,才能导水畅流;如只疏通河道,而不堵塞缺口,水就只能是乱流,治水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治“思想之水”下也与此同理吗?

“堵塞交通”不好,“堵塞漏洞”却很有必要。堵塞错误,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可防患于未然,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有利于正确的思想理论的宣传和对人们思想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疏导方针的贯彻。要导向正道,就要先堵上歪门;堵上歪门,才能保证导向正道。对错误的言行,必须严肃地批评,姑息迁就、支支吾吾、敷衍塞责,是对事业不负责的态度。这样看来,那种把贯彻疏导方针与“堵塞”完全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疏导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修正”就含有“堵塞”的意义。所以说疏导与堵塞,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对立统一。堵塞,是疏导的必要条件和手段,疏、导、堵的相互配合,才是对疏导方针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到“堵塞”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与疏导的关系,工作中就应把握好“堵塞”的适时、适度和方式方法。结合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确定工作的内容和进程。还应在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注意划清以下四个界限,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的界限;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当的个人要求与利己主义的界限;要求正当的改善生活与追求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界限。

四、贯彻疏导方针必须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基点

思想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摸准教育对象在新时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也就是疏导方针中“疏”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能否抓准,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对此,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是认识问题,因此只能是疏通引导,也只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基点,才能“疏”得畅通,“导”得有力。

尊重人的基础是平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处在平等位置,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平等地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撞击,而不是一方居高临下,教训别人;另一方你说我听,你打我受。工作中应变师生型关系为师友型关系,语气和悦,称呼亲切,态度真诚,使人感到一种欢愉与温暖,易于进入友好、融洽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疏通才有了基础。

如果说尊重人是“疏导”的基础,那么,理解人就是“疏导”的关键。理解,就是理会和了解。要理解人,就要具备三性:1.坦诚性,即用坦诚的语言、举动、心灵,架起与教育对象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的坦诚之桥。2.宽容性,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全面发育成长的阶段,既有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长处,又有成长过程所表现的不足。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英勇积极,经验不足。对青年在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不足,我们要采取关心和爱护的态度,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不是放纵。我们应在理解与宽容的同时,给予及时的引导与启发,使其不断进步与提高。3.双向性,单向传输,组不成沟通;双向交流,才构成理解。理解是平等的,双方的;沟通是相互的,双向的。应使交流的各方,既是接受思想的客体,又是发出思想的主体,增加理解的感染力和作用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摒弃“管人”、“治人”、“整人”的极左面孔,树立起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新形象。

标签:;  ;  ;  

疏浚政策探讨_教育方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