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药剂型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提供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诊治并采用中药治疗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n=50)实施溶液型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n=50)应用混悬剂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药治疗后,观察组药效持续时间为(9.11±2.97)h,治疗有效率为92.00%,不良反应率为12.00%;对照组药效持续时间为(6.12±0.97)h,治疗有效率为70.00%,不良反应率为36.00%,对照组患者在药效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如观察组,且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药剂型不同对于药物吸收及治疗效果影响很大,溶液型中药吸收较混悬剂中药临床疗效更好,不良反应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100例;临床中药剂型;治疗效果;影响
临床上,相同配方的中药,若将其配制成不同剂型,产生的药效、药效持续时间均有差异,中药的临床剂型是影响中药有效成分溶出率、吸收率、显效快慢的关键因素[1],中药临床剂型与患者的临床疗效相互联系、依存。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应该熟悉药物特性并结合相关疾病特征、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剂型,充分发挥疗效,使病人获得最好的恢复[2]。本文选择100例实施中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以期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所有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中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n=50),男27例,女23例,年龄19~78岁,平均(28.9±4.9)岁;对照组患者(n=50),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9岁,平均(28.1±5.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溶液型中药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混悬剂中药实施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依据患者的药效、不良反应发生、持续时间判断采用不同的临床药物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则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药效持续时间为(9.11±2.97)h,治疗有效率为92.00%,不良反应率为12.00%;对照组药效持续时间为(6.12±0.97)h,治疗有效率为70.00%,不良反应率为36.00%,对照组患者在药效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如观察组,且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情况表[n(%),x±s]
3讨论
中药临床剂型与临床治疗效果息息相关[3]。因此,临床上中药剂型的选择至关重要,各个剂型的使用途径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会不同,如若运用不恰当甚至会出现相反的临床效果。譬如,天花粉口服剂能够清热化痰,但天花粉注射剂却能够用于中期妊娠的死胎引产。
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现有理论认为,生物利用度是衡量制剂的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同的配方的中药,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也会有很大不同。不同的中药剂型的吸收效果不同。①溶液型中药:主要是汤药,具体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以分子以及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临床上不仅仅吸收快而全、生物利用度高,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药物在人体胃内中的吸收速度,吸收速率很好。②混悬剂中药:颗粒中的药物充分溶解、释放,人体才能够吸收,生物利用度显著低于溶液型中药,相关研究表明,混悬剂药物溶解度<1mg/mL~10mg/mL,药物溶出的速率影响吸收,微粉化后,药物的溶出提高[4]。③散剂型中药:粉末状,因为没有体内崩解过程,且仅仅受到胃肠液湿润,溶出速度有限,生物利用度低于混悬剂、溶液型中药。④胶囊剂中药:水溶性好的,口服后胃中破裂,能够迅速分散、释放,吸收相对来说较快,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丸剂。⑤丸剂中药:制备时伴有湿润剂、黏合剂,崩解比片剂还要缓慢,吸收、生物利用度均都不如片剂。⑥片剂中药:具体为半浸膏片等,显效慢,吸收效果一般。⑦ 乳剂型中药:研究表明[5],口服乳剂吸收效果很好,由于乳化后中药易与液体混合,且乳剂也是吸收促进剂的一种[6]。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剂型的特点对患者针对性用药,譬如需长期服药患者,临床建议应用蜡丸等,以此来维持患者的药效、药物的有效;短期服药的病人,临床建议选用汤剂、胶囊、片剂,来达到尽快发挥药物疗效的目的;体虚者,建议口服安瓿、蜜丸等较为缓和的药物剂型;反之,诸如肿瘤等危重患者,为了达到迅速发挥药效,并降低药物副作用,建议选择乳浊剂注射剂、混悬注射剂。
本文具体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药效持续时间(9.11±2.97)h,治疗有效率为92.00%,不良反应率为12.00%;对照组药效持续时间为(6.12±0.97)h,治疗有效率为70.00%,不良反应率为36.00%,对照组患者在药效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如观察组,且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总之,临床中药剂型不同对于药物吸收及治疗效果影响很大,溶液型中药吸收较混悬剂中药临床疗效更好,不良反应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且中药临床剂型的不同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临床中药剂型对其进行治疗,使患者得到最为适宜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晓岭.中成药剂型的特点和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7):27-28.
[2]闫芳,李志强,李君,等.浅析中药剂型的合理选择[J].北方药学,2012,9(6):73-74.
[3]慧玉.从同名称不同剂型中成药的统计分析谈中药剂型改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2):104-105.
[4]张英丰,李玉洁,杨庆,等.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进行穿心莲内酯的肠吸收特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09):79-80.
[5]Kuneša M,Svobodaa Z,Květinaa J,et al.Intestinal single-pass in situ perfusion technique in rat:the influence of L-carnitine on absorption of 7-methoxytacrine[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2005,149(2):433-5.
[6]崔孟珣,李敬来,张振清,等.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的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1):59-61.
论文作者:潘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剂型论文; 中药论文; 患者论文; 药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率为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