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认识,深入探讨其发展的途径及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一、对发展高职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1.是生产单位对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领域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密集程度迅速增长,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对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技术、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生产骨干、作业组长和项目经理等所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是中专教育难以达到要求的。1997年上半年,我校曾对地勘、测绘系统的32个生产单位所需人才情况做过调查,“九五”期间所需专业人才中,高职生平均占25.9%,其中建设工程类专业人才中,高职生占61.5%,测绘类专业人才中,高职生占50.9%。由此可见,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2.是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的需要。任何一种教育类型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上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匮乏,而社会的需要量很大又很迫切,这种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供求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部分毕业生由于其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第一线岗位的工作,而出现结构性的过剩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高职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类型,使学术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互为补充。
3.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有职教内部的动因。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技工学校、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1355.8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重达到60.36%。而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中、高等职教之间缺乏沟通与衔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教的吸引力,阻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4.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据调查,在苏南地区,90%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我国目前18~22岁同龄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5%,发达地区虽然高于这一比例, 但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适当提高教育重心以及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教委决定,今后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新增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这是我国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步骤。
二、对发展高职教育基本途径的认识
1.对“三改一补”的认识。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的实际,对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主要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来发展;在仍不能满足需要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学校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这就是“三改一补”的原则。
在“三改一补”的高校中,数量最多、办学历史最长、条件最好的当属普通专科学校。当前,部分专科学校办高职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办了许多高职班。但也有不少专科学校希望升为本科,不愿改制办高职,如果办了高职,升格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在教学上不愿放弃学科本位的办学思想。由此可见,专科办高职,改革很难彻底,难以摆脱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基本模式。80年代初期成立的职业大学,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有的已办出了特色,为地方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职业大学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学校因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这部分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关键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成人高校总体上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还不高。所以,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三改”的余地并不大,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有控制地调整一部分重点中专校发展高职教育,充分利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则不失为上策。
2.对重点中专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认识。早在1984年,上海电机工业学校等4所中专校经过批准开始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1994 年又有无锡机械制造学校等18所中专校经批准试点。这些学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阶段性成果令人鼓舞。实践证明,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一、重点中专学校办学历史长,积累了丰富的办职教的经验,不用在办学思想、办学方向上作调整就容易办出高职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方式上,实际上已具备了与高职衔接的条件。第二、有相当一批重点中专的办学实力很强,办学条件优越,在此基础上办高职教育,投资少,见效快,有较好的办学效益。第三、大部分重点中专由行业举办,熟悉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能较好地与行业结合,为行业培养所需人才。第四、由于中专层次偏低,有一些行业对中专生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对高职生的需求增加。以地勘行业为例,去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生产一线所需高职生与中专生的比例为2.4∶1。在中专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中专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面临着危机,这些中专校如不办高职,同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有的同志担心中专校办高职教育,会引起中等职业教育的不稳定。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1997年,全国职高、中专和技工学校共计17116所,招生415.83万人,在校生1088.22万人。其中,中专4143所,招生162.11万人。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的重点中专校249所, 占三类职业学校总数的1.45%,占中专校的6.0%,即使这249所中专校全部改制为高职,所占比重仍较低,不会改变已形成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地位和格局。
三、对高职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这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发展高职的关键所在。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的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1.高职所设专业必须是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
专业设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连接的桥梁,是职教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相联系的结合点。因此,申办高职专业,必须做大量的调查论证工作,了解行业或地方某一领域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企业所需高职人才做到心中有数。
2.制订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分析入手,借鉴CBE的思想, 按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项专门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并聘请企业界有关专家,对教学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为避免因培养周期较长所带来的弊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滚动修订,以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课程体系打破三段式,实行两段式。高职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不恪守学科性。打破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变为公共课和专门课两段式。其实质是突出专门课的地位,使专门课能贴近岗位,更具针对性,这是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之一。对于公共课,则根据岗位能力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
4.专门课程适当综合化。课程综合化,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优化课程结构。可以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所造成的重复学习。为使高职办出特色,在专门课程教材建设上,实行各自为阵,自主开发,不搞统编教材。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授课时,还要求自编一定量的补充讲义将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
5.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训练。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左右。为使高职生毕业后基本上能直接顶岗,减少上岗后的磨合期,产教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模式。为此,根据教学需要,建立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则成为高职教育训练手段革新的重要标志。实训中心实行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6.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关键是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教师参与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安排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聘请有关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逐步满足高职教学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中专校试办高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培养模式的革新上是实质性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标签:中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