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中学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秋季伊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首次出现了一些过去有争议的名家作品,删减了部分鲁迅作品。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为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样意味深长的真情之作的出现鼓掌叫好,有的为戴望舒《雨巷》这样唯美诗歌的入选感到惊喜,但更多的争议集中在鲁迅作品的变更上,更有甚者夸大为“鲁迅将被剔出语文教材”,着实掀起一阵“鲁迅作品风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次教材的变化也鲜明地体现了对先前鲁迅作品教学种种误区的纠正。
一、尴尬与困境: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状
1.历史沿袭下的民族魂“水土不服”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受到了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身份而得到特别强调,也因了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论述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中公认的精神领袖和“民族魂”。
而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在一些人那里提起来已经很是反感了,甚至在中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里边有历史的因素,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非常时期,鲁迅作为“钦定”的文化旗手,变成了思想上打人的工具;也有鲁迅作品强烈的时代情感与今天渐行渐远,有其语言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的因缘,更有时下功利性教育观念的冲击,大有闻“鲁迅”而色变的势头。这是中国语文教育长期被当作思想教育工具的结果,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的功用,更不要说文化传承能力了。
2.课堂教学理念下的文本“误读”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主要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当下,语文教育的困境就在于过分功利性,这也是整个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而在当前的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了三种文本“误读”:表层化解读、过度化解读和功利化解读。比如在讲解小说《祝福》时,有的只是从中简单概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而不去发掘其中的人性的悲剧美;有的提取祥林嫂周围的几个人物,把他们定义为罪魁祸首或帮凶,忽视了小说的人情基础和社会根源;有的干脆就一针见血地点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鞭挞和无情揭露,找出小说中的内容一一例证,这不是进行文学教育而是血泪控诉。正是由于对于鲁迅作品设置的标准理解,以及课堂上衍生的种种“误读”导致了学生觉得鲁迅作品枯燥乏味,甚至心生反感,从而与鲁迅产生了时代隔膜。
3.当前教与学主体的“缺失”
中学语文教材出现鲁迅作品成鸡肋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中最优秀的东西,导致学生的阅读素质普遍下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因对与“五四”有关的“启蒙”“民主”“科学”“革命”之类的“关键词”的丰厚内涵不了解,只好照本宣科,或者对于特定历史真相与细节根本无法进行真实还原,这又怎能指望他们将鲁迅文章融入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秩序中,来向学生传递与移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给养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作品的不懂和隔膜,进而不能正确阅读鲁迅,认识鲁迅,讲解鲁迅,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的原因。
信息时代倡导中学生阅读的个性自由,他们的课外阅读视野非常开阔,对流行文化的消解能力非常强大,可对鲁迅作品却感到望而生畏,更不要说情感共鸣了。鲁迅作品除了文字晦涩外,其最难以理解的还是文章中包含的那些强烈情感,这对于时下不少中学生来说,确实很难产生共鸣。据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谁是对你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中国作家”调查数据显示,前五名都是80后的青春言情小说作者,而屈居第六的鲁迅得票还不及第一名的一半。除了兴趣爱好的取舍,另一更大的阻力是阅读的功利性,除了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以我血荐轩辕”“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等句子点缀自己的作文外,其他的语句根本不愿意深究,因为鲁迅作品太难理解而考试也不考。
二、阵痛与蜕变:新课程背景下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1.与时俱进——让语文回归语文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所选文本的意义应该大于作者本身的意义,鲁迅作品自有它导引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以人论文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温立三就谈及历史上编选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的原因,他说:“第一,鲁迅作品具有某些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力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第二,鲁迅及其作品以其对现实的严重关注和思想的博大精深,成为一种受到广泛争议的文化现象。”鲁迅作品中的精华,我们也要遵循先生遗志,实行“拿来主义”,更好地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服务。
让语文回归语文,让那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本走进中学课堂,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所以对新教材中出现的梁实秋、戴望舒、霍金、蔡元培等人的文章,我们应该欢欣庆幸,对《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离开多几分宽容和理解,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
2.生态课堂——科学拓展文本解读空间
著名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曾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教学在学生素质、能力、智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实质上是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二者有机地和谐统一,教学就能获得综合效应,学生得到多方面培养。”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做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科学拓展文本解读空间、建设一个绿色“生态课堂”。
所谓“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情境,它具有自然、自主、互动、开放、和谐、审美和可持续发展等特性。它杜绝纯技术化的机械剖析,更远离照本宣科式的复制,而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生成过程。相对于鲁迅作品教学,最主要的是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文化平台,以更阔大的视域和更历史化的深度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避免将鲁迅文学作品单纯地划为语文学、文章学的教学素材来处理。战斗性和革命性是鲁迅先生杂文的特色,但不是全部,我们的课堂要吹皱一池的春水。比如我们在处理《拿来主义》时,一方面要从语言层面入手体味“大度”“丰富”等词语的反讽意味,要从结构方面入手把握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从精神内涵方面去理解拿来主义的价值内核,然后延展迁移到当今,进而丰富自我精神,形成自由灵魂和个性生命。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考虑,老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个性解读的知识背景和情感氛围,这样学生自然就懂得了修辞里的反语及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更能通过主动探求通晓“拿来主义”的要义;通过体验比喻的形象生动,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既能明了论证方法的妙处,又能加深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还可巧妙地把刚上映的电影《梅兰芳》拉进课堂,设置“怎样理解鲁迅先生对梅兰芳和象征主义的关系的评价”,由此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疑问中生成,在合作中探究,这样的生态课堂还会让我们感觉到鲁迅作品“面目可憎”吗?
3.自主灵活——整合课程资源,加大选修力度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同时,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以我们面对必修教材里删去的部分鲁迅作品篇目无须讶异,因为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整合课程资源,开设鲁迅作品选修课或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让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走进我们快乐的天空。
这并非没有先例,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就曾经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成功开设《鲁迅作品选讲》选修课程。2006年10月钱理群、林贤治、摩罗等鲁迅研究专家开设讲座,这“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更加坚定了我们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程的信心” (南师附中孙富中《选修课〈鲁迅作品选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虽然我们的中学老师不是像钱教授这样的专家学者,但我们中学老师可以占有更丰富的资料,更独特而敏锐的思维视角,开设“认识冷峻的鲁迅”“把鲁迅还原成一个写文章的男人”“鲁迅——我们可以仰望的星空”“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与物质胜利法”“凶猛闯将的崭新文场”等校本教程或讲座,相信还是能够让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那深邃的灵魂世界的。
还有一方需要开垦的肥沃土地——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国家课程,灵活地安排鲁迅作品的学习研究。比如可以根据选修课程的需要,或者结合地方课程,设置“割不断的文化链子——论鲁迅作品中的越文化情结”“祥林嫂:鲁迅笔下的悲剧母亲”“长歌为谁而哭——解读《记念刘和珍君》”“走进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等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探究其间的要义。这样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既系统地学“深”,又联系实际地学“活”,如此这般,学生还会叫“苦”不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