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竞争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_跨国经营论文

世界经济竞争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_跨国经营论文

世界经济竞争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竞争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文献中,跨国公司这一字眼的出现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中国就有一些经济学者搜集国外有关跨国公司的资料,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但那时主要是从批判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财富的掠夺以及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剥削。由于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一种基调的研究是可以理解的。

80年代以后,中国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始明显增多,立足点从过去的批判型逐步转为介绍型,因为此时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也正在利用跨国公司。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开始注意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并有人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跨国公司。中国目前是否有自己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期内建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研究却是刻不容缓,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更多的企业正在面临跨国经营的选择。

一、世界经济竞争与企业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出现了战后以来最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主要内容就是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一系列国家社会制度的巨变。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进入了西方政治家所称的“后冷战时期”。此时,虽然东西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与抗衡已不复存在,但世界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国家之间的竞争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这种竞争开始由过去的军事竞争、外交竞争逐步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各国都在重新转换自己的角色,树立目标,力争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各个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如何,关键看这些国家是否具有一大批能在国际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为在现代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靠企业,尤其是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代表着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现代型企业就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

最近二三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企业,这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就具有影响力。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超过欧洲各国,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到了80年代甚至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日本有了一群体现现代水平的产业,有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电子工业有索尼、松下、东芝等,汽车工业有丰田、尼桑、马自达等,电脑工业有富士通、NEC等。继日本之后, 亚洲四小龙也是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国家的竞争力。尤其是韩国,正是现代、三星、大宇、高士达这些具有高度竞争力的著名企业使韩国在国际经济中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其实质是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或争夺国际市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都有争夺国际市场的历史。当前,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国际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同时就是国家经济力量的竞争。我们可以从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多年来在汽车产品和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看出这种业务竞争对国家经济竞争的意义。

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一直是在国内形成的,这种竞争力在国际上缺乏比较,缺乏检验。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中运行多年的中国企业,分化出两类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企业,一类是在国内市场就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产品落后,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差强人意,无论经济是否开放,是否与国际经济体制逐步接轨,这类企业终究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即使暂不被淘汰,也是勉强维持。另一类是在国内市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产品相对比较先进,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比一般的企业强,属于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或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了国际市场上未必具有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这里所言的竞争力或竞争优势,不是单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而是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或竞争优势,包括资金实力、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市场网络、获利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的一些服装企业和制鞋企业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加拿大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因为价格比竞争对手低得多,市场的占有率较高,但并不表明这些企业就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恰恰相反,这些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还有获利水平比竞争对手差得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差得多,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廉价倾销产品成为不可能时,这些企业就会被挤出所在市场,正如实际的外经外贸活动中出现的那样。

概括而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是较低的,甚至是相当低的。仅以经营规模作比较(因为这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在我国就算是突出的大型企业,而在美国,年销售额10亿美元(约相当于8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并不能算大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太小,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大多数方面无法同国外的企业竞争。

若稍稍超前地来看这个问题,有必要指出,中国一定要出现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日趋开放、最终将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下(这是潮流所向),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的经济将缺乏有力的基础。中国要出现一批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重要步骤。唯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会更加认识自身的竞争力,才会按照国际标准来提高竞争力。

三、中国的开放经济需要企业向跨国方向发展

开放经济是一种成熟的经济,是一种高级的经济发展形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与趋势。开放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也有所不同。80年代国内强调的外向型经济,其中核心在于以扩大国际市场和创汇为主要目标,以此而带动经济的增长。而开放经济的核心在于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强调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的开放经济还要向更广范围和更深的领域发展,除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进一步发展外,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是这种开放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绕过有关国家贸易壁垒和扩大国际市场的需要。

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能力逐年增强,中国出口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至1995年第11位,但也使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开始予以特别的限制。这时,我国的企业就需要向销售市场所在地直接投资办厂,只要在当地的生产比率达到一定程度,就能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越过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其次,向非配额国家投资兴办企业,也能使企业绕过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所进口产品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欧美等国的配额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纺织品业相对比较发达,而对那些同类产品生产比较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往往无配额限制。因此,在这些国家投资办工厂,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则比较方便。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需要。

中国的企业要改善自身在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需要向跨国经营方向发展。开放经济的发展必然加深与国际经济环境的相互依赖,提高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2万家。但从总的格局看,中国参与合资的企业绝大多数还是他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载体,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进口替代或来料加工的状况,即只是他国某个公司的一个生产工厂,没有掌握原料市场和成品市场的主动权。长期下去,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中锻炼和体现自身的竞争力,更不利于独立自主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中国必须推进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向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的更高阶段发展。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新环境的需要。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转为以经济竞争为主,同时各种矛盾和动荡也在不断出现,世界向多极化的格局发展,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动荡不定的过渡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必将引起经济形势的波动,从而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上近几年发展很快的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可能逐渐加强。跨国公司的理论与实践早就证实,到他国投资是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好形式。因而,我国的企业扩大自己的影响,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加强国际化进程,使自己立足于国际市场是十分重要的。

(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还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几十年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自身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能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民经济是否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样,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的水平、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对我国的开放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从跨国经营这一途径来加以完善,仅仅靠一些内部机制的改革,难以使一大批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型企业。

四、中国企业主要是发展跨国经营

跨国公司与企业跨国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跨国公司有严格的定义,有一系列的特征标准,而企业跨国经营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跨国的业务,这种业务包含跨国的贸易业务、跨国的投资业务、跨国的生产业务等等。中国涉及跨国经营业务的企业,有专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有主要从事投资和生产的企业。中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外贸经营的活动基本上游离于生产性企业之外(在旧体制中则是两者完全隔离),这种现象是新体制建设过程中逐步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言的企业跨国经营,主要是指国内从事投资和生产业务的企业把这种业务延伸到国外或境外。

企业跨国经营的外延比跨国公司广泛,跨国公司的内涵比企业跨国经营集中,是跨国公司就一定有跨国经营活动,而有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未必是跨国公司。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当务之急,有的省市和部门还为创建和发展跨国公司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如有的省市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建立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这种提法值得商榷。中国的确需要创建自己的跨国公司,但中国目前需要特别强调发展的是跨国公司还是企业跨国经营值得探讨。若企业在国外有一些经营活动,在国外建有一两个项目,这是企业的跨国经营,而不是跨国公司。企业在境外仅仅从事一些贸易活动更是与跨国公司有相当的距离,甚至完全成不了跨国公司。

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海外投资情况看,绝大部分的企业尚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尝试着在国际环境中开展一些经营业务,投资规模小,生产项目简单,对国内企业的依赖性强,与国外的同行缺乏正面竞争,主要是为了熟悉当地的市场和当地的经营环境,其经营行为和真正的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有实质性的不同。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经营行为目前主要是建立一些渠道,而真正的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则主要是占领市场,与包括东道国企业在内的同行业企业展开正面的竞争,并在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另外,从我国企业的现有基础和条件(资金、技术、管理、商誉诸方面)看,除了少数几家企业具备或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具备跨国公司的条件外,绝大部分还缺乏形成跨国公司的基本条件。若按跨公司的标准来衡量,一些省市和部门提出的组建和发展一批数目的跨国公司,并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而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根据现实情况,现在讲大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尚为时过早,也容易产生误导,讨论和研究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更符合当前的实际,这种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而言(其中包括已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目前需要发展的是企业的跨国经营,而不是跨国公司。

标签:;  ;  ;  ;  ;  ;  

世界经济竞争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