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构建创新的教学方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尝试提出如下的思路和看法。

1 利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介绍历代数(科)学家为数学(科学)的发展,创建知识体系,发现定理公式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每一个分支、知识体系、定理、公式、方法,无一不是前辈数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特别是那些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在将这些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展示给学生的同时,介绍他们创造知识体系的方法,对数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世人对他们的敬仰和永久的纪念。

如在开始讲解解析几何时,先让学生回忆初中解答平面几何问题时的困难,从而引入笛卡儿创设解析几何的传说:笛卡儿躺在床上,注视着墙角上的一只蜘蛛在网上沿“纵横”两线爬行时,到达某一预定的点。由此产生了“坐标几何”的思想,这一创造为数学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在讲解数的扩展时,介绍无理数的发现者、虚数的创设者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棣莫佛定理、祖原理、贾宪三角形等等以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在教科书中到处可见,这些数学家们创建知识的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批判性、求异性、独创性等思维方法,可谓包罗万象,只要我们的教师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时经常适当地穿插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各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这些先辈们的敬佩和羡慕,使学生从羡慕到萌生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创新意识。

另外青少年时代,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求知欲望,最富理想和抱负,他们最敬仰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先驱,常被这些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甚至使他们终生难忘,引为典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终身为科学献身的顽强意志。

2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留出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出来

在教学过程的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内容,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新思路、方法或观点,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来表露。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时间,注意发现学生思路的闪光点。特别在解题分析时,教师不要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不要先发表意见先“定调”,应先让学生讨论,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时,再建议他们用什么方法,从哪个方面去考虑,有时学生所想的方法是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如有一次在复习“求复数的模的最值”课上,例题是:设复数z满足2│z-3-3i│-│z│=0,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先让学生讨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考虑解决这道题,很快得到了几种常规方法,现将学生板演简录如下:

多同学不理解,答案好象是偶然的巧合,但细究该生的思路,恰恰正是直接抓住了条件的几何意义。

这节课原计划讲几道例题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3 建立鼓励措施和改变评定成绩标准,调动学生创新的兴趣

不单纯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解法也折算成适当的分数加到它的总成绩上去,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索兴趣、探新兴趣。如上面提到的两位同学,我当堂宣布在他们期终考试成绩上各加5分, 并宣布课后可以继续思考,如有新思路,继续加分,结果发现有些同学在宿舍吃饭、走路都在思考。当然分数不是追求的目标,但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却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同样,在考试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一种解法,多加一定的分数。有一次考试的一道题目:已知p、q∈R[+],p[3]+q[3]=2,求证p+q≤2,一位同学竟然用了4种不同思路的解法。

4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质疑精神是创新的核心,不要迷信老师的解法或参考书上的解法。当初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不轻信现成的定理而大胆质疑,他的成名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的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纠正了苏教授论文的错误,从而在数学界初露头角,而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向学生指出参考资料甚至教科书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如:《代数》(必修)第二册,第128页第7题:已知a、b、c、d成等比数列,求证:a+b,b+c,c+d成等比数列。

现举反例:a=2,b=-2,c=2,d=-2满足条件,但结论显然不成立。

当然限于学生的水平,有些疑点要靠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发现。如解几中经常碰到需要分焦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直线上两种情况求解的题目,例:求离心率等于0.8,焦距是8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答案是x[2]/25+y[2]/9=1或y[2]/25+x[2]/9=1,其答案是关于分子的轮换对称式,这类例子很多,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分以上两种情况求解的,其答案就是两个关于分子的轮换对称式,有些参考书对此类题的解答也是对另一种情况“同理可得”。其实不然,但是哪些条件下是?哪些条件下不是呢?将这个疑点交给学生讨论(结果参见文[1])。

又如《代数》第一册中对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分n>0和n<0作了详细的讨论和总结,有没有比这更形象,更便于理解和记忆的总结方法呢?问题提出来,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最利于自己理解、记忆、掌握的好方法(参见文[2])。

5 选择和编拟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教学过程中创设可以探究或引深推广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规律,提供学生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爱因斯坦就是从假设物体运动速度不断增大达到光速时,将发生什么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相对论的。中学生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这样的探究能力是应该也可以培养的。

如对一些定理、例题、公式讲解后,再将其改编成探索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1 《解几》课本P110第10题:在椭圆x[2]/45+y[2]/20=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可改编为:椭圆x[2]/45+y[2]/20=1上是否存在一点, 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2 设长方体的对角线与它的长宽高的夹角分别为α、β、γ,试问:α、β、γ有何关系?又设长方体的对角线与它的三个两两相交的表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α、β、γ之间又有何关系?

6 营造周围环境,开辟让学生创新的园地

充分利用教室内的黑板报、画廊等,出一些问题有奖征解。这些问题常常必须是简单且有趣味性的,因为课堂上紧张的学习后,学生们往往希望课间轻松一下。如有一次我在黑板报上出了几道一笔画的问题:(1)能否一笔画出“☆”?(2)能否一笔画出“田”字?(3 )什么样的图形能一笔画出?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研讨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夜里都在画。几天以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七桥问题”,欧拉是怎样把七桥问题进行转化得到答案的,又怎样引出了“一笔画”问题。欧拉的研究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利用黑板报进行争鸣,对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对课堂例题提出新的解法,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一些要求等等。

以上是对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尝试或看法,或许还不能说成是创新教育,但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标签:;  ;  ;  

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